●關冬梅
每個時代都有獨特的精神內涵,晉商文化自隋唐以前發軔至清朝時期達到鼎盛,形成了以山西地域為特色,儒家文化為根基的晉商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莊嚴宣告我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隨著時代環境與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們對精神文化和提倡環保的需求日益提高,山西經濟的發展也在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長遠的優勢,傳承和創新晉商精神,推動山西經濟的轉型發展。
晉商精神不僅是一種時代精神,更是一種地域精神,他們以關公為信仰,以山西地域為特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世界經濟奇跡。誠實守信、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等優秀品質始終貫穿于他們的經商活動之中,可謂晉商興盛之本。
“言必誠信,行必忠正”“誠信者,天下之結也”“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等,誠信一直以來都是儒家文化的優良品德。從商業倫理文化來講,經商就要致富,要有效益,但是儒家文化在義利關系上反對見義忘利,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利者,義之和也”等明確提出義利觀,合理取利。晉商精神以儒家文化為根基,吸收了中華文化優良傳統,形成了“誠實守信,以義制利”晉商獨特的價值體系。
晉商的核心價值觀就是誠信,信譽在他們的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喬家的經商傳統就是“一守信,二尚義,三才是取利”,把“信”排在經商之道的第一位,極度重視信譽;山西平遙“日昇昌”票號,被稱為中國銀行的始祖,過去的票號與我們當前的銀行不同,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貸出數額的大小基本取決于對方的信用。在今天看來它的實施有著極大的阻礙,很難發展下去。然而正是晉商的信譽,使“日昇昌”和后來成立的眾多山西票號成就了一番偉業。
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加快實施產業結構調整、不斷開拓創新思維,這些都是為了抓住時代機遇,更好地推動新時代的經濟發展。當初的晉商也是如此,由于所處環境的艱苦,在其現有條件下不斷的開拓創新,善于抓住“開中制”“開中折色”以及“隆慶議和”等政策機遇,從鹽業起步,依次進入棉、糧、茶、絲綢、皮毛、金融各行業。正是因為他們的積極進取,商人地位也大大提升,改變了以往“重農抑商”的束縛,由過去人們對商人的鄙夷,變為“學而優則賈”的價值觀,把家里邊最聰明的孩子送去票號經商,次聰明的孩子送去趕考,為了生存他們敢于突破地域局限,“走西口”以及到外經商等實現了思想上的創新。
除此之外,晉商的經營模式也體現了創新:一是制度上,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每一個票號對其自己的人員以及業務都有其自己的標準;二是管理上的創新,根據經營的實際情況,提出掌柜負責制以及人身頂股制,此制度與銀股等量分紅不同,人身頂股制不用承擔商號的虧配責任,將勞力和對商號的貢獻與融資的地位等同,這些都充分激勵了員工們的積極性,雖然東家利益在一定時期會有缺失,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些可以使員工積極融入到商號里邊,把自己的切身利益與商號的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更加主動地促進商號的發展,以此達成了內部的團結。
山西地處內陸,土地貧瘠、人口眾多,自然環境以及經濟條件極為艱苦,正是由于這樣的環境造就了晉商經商路程中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回顧山西晉商的歷史,第一代主人大多源于窮苦農民,在所處環境的逼迫之下走上商路,一路上摸爬滾打極為艱苦,所以他們注重“勤儉節約”的理念,精打細算,苦心經營。即使最后家大業大,也沒有忘記當初的艱辛,因此,許多晉商都保持著開源節流、勤儉節約的習慣,王家大院楹聯上目前還寫著“創業維艱祖輩備嘗辛苦,守成不易子孫宜戒奢華”,都是在警醒后輩牢記祖先創業的艱難,以保持勤儉節約、艱苦奮斗之風。
中國有句古話“上下同心,其利斷金”,講述了團結的重要性,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團結互助、和衷共濟,并以此為美德。晉商本來就是以血緣和地域關系為紐帶形成的商幫團體,明清時期晉商遍布全國甚至海外,雖財力雄厚,但多背井離鄉,因此,晉商共同捐資形成了許多晉商會館,目的就是為了使這些背井離鄉的山西人能夠互相扶持,患難與共。在發展過程中還形成了許多戲樓楹聯,都是為了使晉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寄托鄉愁。這些背井離鄉的商人們以關公為信仰,講情義、互相幫扶,以此形成了一種堅不可摧的力量,這也是晉商發展的關鍵,正如諺語中所表述的“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和為貴”等,晉商繼承并發揚了這一優良傳統,不僅在晉商會館中而且對于商號內部以及顧客等都是以和為貴,和諧相處,共同推動了晉商的發展。
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們一直強調奉獻,舍小我為大局等,晉商深受這種精神的影響,許多人在發家致富之后沒有獨自享受,而是飲水思源,通過接濟鄰里、興修水路、災荒賑災等方式造福社會。明代山西多發生災荒,賑捐糧食1000石以上、3000石甚至萬石者,雍正年間《山西通志》共記載了24人。清代大旱時期許多助賑救災被記錄在村史中,世代流傳,1980年《祁縣里村修繕村村史》稿本中就記載了光緒三年大旱時晉商對村民的救荒之恩。在特殊時期,晉商各地分號都在與他鄉同仁一同抗旱救災,這些行為已經擺脫了簡單的施恩圖報或千金買名的虛名,敬業奉獻,造福社會已經是他們在儒家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的自覺行為。
明清晉商的成功除了政策和環境的影響之外,無疑離不開晉商精神的支撐。那么盛極一時的晉商為什么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關鍵就在于后期沒有堅持傳承與創新晉商精神。隨著外國侵略者打開中國大門之后,清政府的腐敗,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等加速了晉商衰敗的進程。
中國近代社會是由外向內推進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是在對抗中不斷發展的,八國聯軍侵入中華,對山西票號洗劫一空,國難來襲、戰爭頻發等阻礙了晉商的發展。晉商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十分注重官商結合,并抓住了許多政策機遇,為國效力以此推動商業的發展。但此一時彼一時,國難當頭之際,清政府不僅不能給予政策或經濟上的保護與支持,反而把山西票號當作自己的備用金庫,不斷地搜刮晉商。隨著清政府的倒臺,晉商也損失了票號的經營權,從根本上動搖了晉商的根基,加速了晉商的衰亡。
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精神使晉商文化曾延續500年的輝煌,然而晉商后代大多生活在富裕時期,未能體會先輩精神的艱辛與困苦。“東掌制”全權委托經營管理,使他們缺乏創新,尤其在經營獲利后,并沒有將商業資本向產業資本轉化,而是將獲得的商業利潤投入到建造宅院和購置良田上,阻礙了晉商后代的創新能力,不利于晉商文化的發展。
未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改變過時的組織形式與經營方法,錯失了票號轉型的發展機遇,因此,具有先天優勢的山西票號最終出現巨額虧損。
當前,我們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隨著主要矛盾的變化,新時代的特征也表現在由高速發展變為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重視創新。晉商精神并不依靠本地自然資源,而是依靠頭腦,當前的主要任務是要把依賴自然資源轉向人力資源。山西煤炭能源雖豐富,但自然資源總有一天會用盡,所以我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結合晉商精神,利用“互聯網+”等創新商業發展模式,以此推動山西經濟。
誠信不僅僅是一種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是我們進入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準則,晉商曾經的輝煌讓我們看到了誠信的重要性,義利思想是明清山西商人的精神價值觀,新晉商在當今環境下更需如此。以誠為本,信字當頭,沿襲明清晉商“經商先做人,做人先立信”的優良傳統,凡事不要局限于一時的得失,我們要從長遠利益入手。無論何時,新晉商內心都要有一把衡量自己的標桿,時刻警醒自己,在市場經濟中要公平競爭,互助合作,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新秩序,營造健康的市場經濟環境,以此推動山西經濟的發展。
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晉商的衰落其中大部分緣由也是因為晉商后期未能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開拓創新,新晉商要引以為戒。中國市場潛力巨大,新的發展動能可以有效帶動產業的源泉就來自于創新驅動。新晉商要善于抓住當前的機遇,跟隨時代的發展,轉變思想,依靠大數據、電子商務平臺,將發展邏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利用“互聯網+”,實現山西產業的轉型發展,使晉商文化的精髓融入山西經濟和產業中,充分發揮晉商文化的時代價值。不僅如此,新晉商更要在思維上進行開拓創新,將山西的資源優勢轉化為長遠優勢,摒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觀念,與時俱進地為山西經濟發展尋找新的機遇。
晉商遍布海外,背井離鄉,為了相互扶持、寄托相思由此形成了晉商會館、戲樓等,讓我們看到了晉商患難與共、互相幫扶的群體精神。新晉商要學習倡導此精神,山西經濟的發展不是一家一戶的帶動就可以的,我們要的是整體振興,因此,我們要重視企業家資源,將群體精神充分運用到商業經營和資本運作中,共同營造新晉商的群體氛圍,增強晉商群體的力量。特別是當前山西經濟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期,無論是資源的轉化或山西經濟的“引進來”“走出去”都離不開群體精神的支持,我們不僅要了解當地市場經濟的環境,更要加強同山西企業家的合作,增強信息的交流與借鑒,以此達成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