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志平
(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天水礦產勘查院,甘肅 天水 741000)
伴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工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在如今生態保護的大背景下,給礦山開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更要做好地質環境保護,防范礦山地質災害,減少因災害而造成的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促進采礦事業的長遠、穩定發展。在綠色、環保、生態、可持續理念指導下,礦山開采施工應高度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為企業的長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高山溝壑、地勢陡峭、落差較大的溝床縱坡進行采礦施工,如果遇到持續降雨的天氣,這種地形更容易積水,而且排水困難。發生礦山地質災害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形成區域、流通區域與堆積區域。形成區域通常處于上游,三面環山,只有一面為出口,周圍山體較高,坡度陡峭,區域廣闊,為匯集雨水、碎石、雜物創造有利條件;流通區域多處于中游,屬于溝壑峽谷地帶,縱坡較長,此處的堆積物能夠迅速傾瀉而下;堆積區域常處于地勢平坦、開闊的平原,從縱坡直瀉而下的雜物往往堆積在此。
采礦施工中產生大量廢土,這是不可避免的。當堆積的土體遇到持續降雨時,雨水不斷的深入土體中,讓土體結構變得軟而松散,極大的破壞土體內部的相互約束力。在雨水滲透達到飽和狀態的情況下,土體約束力完全喪失,繼而產生孔隙水,孔隙水積攢的越多,壓力就越大,導致土體不斷膨脹。
除此之外,采礦施工留下大片采空區,一旦圍巖松動,容易出現裂縫、塌陷、巖體移位等現象,甚至會引起大規模的巖體崩塌,大量落石為地質災害的發生提供固體物質。調查顯示:每年每平方千米的巖石山坡會形成1200m3以上的破碎物,當破碎物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地質災害。即使是規模一般的礦山,每年開采累積的堆積物都至少數十萬、數百萬立方米,為地質災害的發生埋下隱患。
采礦施工屬于地下作業,隨著開采深度的不斷推進,山體原本的結構也會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地下水位的高度,導致地下水與巖土結構產生物理作用,引起土體軟化,最終使礦山結構的穩定性降低。地下水位還會對巖土結構強度產生影響,甚至會引起巖土變形;巖土應力也會隨著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水條件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為重大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創造了地理條件。排水過程中同樣會影響地下水文地質、地下土層結構,打破礦山生態系統的平衡,引發地質災害。
大部分礦山都處于偏僻、人煙稀少、地質結構復雜的荒山野嶺,施工風險較高,施工進度往往受到礦區環境的影響。部分地區氣候惡劣,暴風、強降雨等天氣也會提高地質災害的發生風險,影響礦區施工安全。隨著采礦施工的開展,礦山的地下空間被大量開發,地表結構的穩定性與密實度也會因此受到影響。采礦施工中產生的廢土、廢棄物直接堆放在礦山周圍,嚴重破壞了礦區生態環境,為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埋下隱患。
施工人員開采礦石之后,礦石原本所在的位置會出現很多孔洞,這些孔洞稱之為采空區。采空區與地表淺層很近,承載能力較弱,當采空區上方堆積大量土石,或者有車輛經過時,就會產生荷載,若荷載超出了采空區的承載能力,就會造成采空區塌陷,對巷道造成嚴重破壞,塌陷區甚至還會出現礦坑透水、巖爆等二次事故。
除人們熟知的泥石流、滑坡之外,坑內巖爆也是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礦井的開采范圍越大、深度越深,對礦井內支撐措施的要求越高,如果沒做好內部支撐措施,一部分巖層就會因無法承受上部壓力而出現彎曲、變形。當應力達到某個值后,超出礦井的承載能力,巖石層就會斷裂崩塌,嚴重威脅礦井內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強大的應力會讓巖石碎裂成許多大小各異的石塊,這些碎石在礦井內呈噴射狀爆散,產生巨大的沖擊力,這也是造成礦井坍塌的重要因素。
醫學心理學被認為是醫學和心理學的雙向分支。從醫學分支來看,醫學心理學研究醫學中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各種病人的心理行為特點、各種疾病的心理行為變化等;從心理學分支來看,醫學心理學研究如何將心理學的系統知識和技術應用于醫學各方面,包括在疾病過程中如何應用相關心理學科學知識和技術。自醫學心理學成為必修課以來,雖然教學內容、方法手段、評價方式不斷優化,教學模式不斷改進,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如課程總學時與現代醫學模式要求不匹配,開課學期與學生知識、能力結構不一致;課程教學大綱與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要求不吻合,課程教學目標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不符合,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不協調等[3]。
當地表礦石全部開采完后,若想獲得更多的礦產資源,必須向深層開采。如果遇到多雨季節,且沒有完善排水措施,礦坑內便會出現積水、滲水等現象,引起突水事故。突水事故的發生主要是礦坑內突然涌入大量地下水所致,不僅會淹沒井巷、浸泡設備,還可能將施工人員困在礦坑內。而且突水事故往往伴有大量涌泥、潰沙,不易清理,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整個礦井會因此廢棄。
礦井通風不良,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瓦斯氣體排出不暢,開采時間越長,礦井內的瓦斯氣體濃度越高,極易發生瓦斯爆炸。
隨著開采深度的不斷增加,地熱現象也會愈發明顯,采礦施工中還會產生火花,若瓦斯氣體濃度過高,則會直接引爆。密閉環境下發生瓦斯爆炸事故,會產生極大的能量,對礦井巖壁造成嚴重沖擊,引起礦井坍塌。瓦斯屬于易燃易爆氣體,瓦斯爆炸很可能誘發火災,燒毀大面積的礦山植被與周圍農作物。
采礦施工過程中,會對礦井巷道結構與巖土結構產生影響,繼而破壞礦山的地質環境,為滑坡災害的發生埋下隱患。礦山滑坡是最常見的一種地質災害類型,輕則給企造成經濟損失,重則甚至會出現人員傷亡。不加節制的開發礦產資源,開采力度遠遠超出礦山環境的承受能力,這種情況下如果遇到臺風、強降雨等天氣,則更容易誘發滑坡災害,造成的損失也更為嚴重。礦山滑坡的發生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采礦施工引起礦山上部結構巖層的受力狀態發生改變,破壞礦山結構的穩定性,嚴重時會形成大面積滑坡;二是采礦施工的設計缺乏科學性,違規開采、過度開采都會引起滑坡災害。
山體陡峭、險峻的區域是出現泥石流的高風險地區,持續的降雨、降雪會引起山體滑坡,滑坡過程中,山體裹挾著大量碎石和泥沙從陡峭的坡面傾瀉而下,形成泥石流災害。泥石流的發生有幾個條件:首先是需要比較陡峭的地形,其次是該區域堆積大量土壤與泥沙,且結構松散,此外還經常發生突發性、持續性的強降雨。雨水的不斷沖刷引起山體滑坡,滑坡過程中攜帶大量砂石,從而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主要成分是大量黏土與粉砂,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大量泥漿快速向下流動,即為泥石流。泥石流的爆破往往十分突然,沒有明顯預兆,傾斜速度極快,聚焦能量較大,產生的破壞力也極大。
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是采礦施工中沒有保留足夠的礦量,礦柱受損,喪失支撐力,最終引起采空區塌陷。特別是礦體掩藏較淺、礦物質地松散的區域更容易出現坍塌災害,比如煤礦。
對于礦體掩藏較深的地區,在沒有及時回填采空區的情況下,同樣存在地面塌陷的風險。部分地區的氣候比較特殊,晝夜溫差很大,進一步促進巖石的風化,隨著地表水的長時間沖刷,礦區內的填充物會逐漸軟化并出現裂痕,這也是引起坍塌災害的主要原因。地面塌陷會引起嚴重險情,對人身安全造成重大威脅,還會破壞事故周圍的耕地資源、道路、房屋、水庫等設施,嚴重情況下還會淹沒礦井,迫使采礦施工終止,給企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以山西省大同市的雁崖礦為例,礦區生產量為90萬噸/年;總面積17.2682km2、開采深度1402m~1107m。雁崖礦所在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8℃,極端氣溫最高39.0℃,最低-25.1℃。年降水量較少,僅為513.5mm,且降雨不均勻,全年降雨量80%集中于6~9月。礦區是典型的低山丘陵黃土地貌,高低起伏明顯;雁崖礦屬于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的桑干河支系,十里河地表徑流量0.5m2/s~2m2/s、口泉河0~0.22m2/s。礦區內只有溝谷與山脊部分存在巖層出露,地層巖性包括大同組砂巖以及云崗組砂巖,溝谷南面有煤層出露。
大量松散的固體雜物堆積在溝床內部,遇到強降雨天氣很容易誘發泥石流災害,因此要詳細了解當地天氣,根據暴雨指標預測溝谷發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泥石流的形成需要暴雨這一動力條件,礦區每年最大的降水量僅為617.3mm,最長持續降雨20d。根據暴雨強度指標R,可計算泥石流的發生幾率:
R=K(H24/H24(D)+ H1/H1(D)+ H1/6/H1/6(D))
K為前期降雨修正系數;在無前期降雨的情況下,K=1;在有前期降雨時,K>1;通常取K=1.1~1.2;
H24為24h最大降雨量,單位mm;H1為1h最大降雨量,單位mm;
H1/為10min最大降雨量,單位mm;
H24(D)、H1(D)、H1/6(D)為可能出現泥石流的24h、1h、10min的限界雨值。
礦區H24(D)取 30、H1(D)取15、H1/6(D)取6。
計算得到雁崖礦區R值9.54,在出現歷史最大降雨量的情況下,泥石流發生率為20%~80%,見表1:

表1 礦區發生泥石流的暴雨強度判別表
防治泥石流的關鍵措施在于控制泥石流物源,采礦施工中合理對方廢渣、廢土和碎石;及時治理因采礦而遭到破壞的土地,減少采礦對周圍環境與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遵循“邊開采、邊治理”的施工原則。根據工業場地的空地功能與景觀要求做好綠化措施,在零星、空閑的場地鋪設草坪,做好綠化建設;在矸石山頂部的平面和坡面相交處設置排水溝,防止平臺上流下的雨水對矸石斜坡造成嚴重沖刷。矸石山的斜坡修筑馬道平臺,平臺上修筑排水溝,以起到分流斜坡雨水的作用;馬道平臺之間修建豎向的排水溝,讓平臺上的雨水順利引流到山下。
地下采礦會引起土體沉陷和變形,繼而影響垂直方向上覆巖的移動高度與移動范圍。覆巖的移動與煤層頂板巖性特點、結構、開采厚度、開采方式等因素有關。坍塌的黃土土體原本便屬于山坡上侵蝕切割殘留的一部分,處于亞穩定狀態,在采空區塌陷,尤其是坡面南邊沿著地形傾向塌陷的影響,黃土土體便會喪失穩定性,沿著溝壑與下山方向滑動,危害山下的草地與灌木林地。調查顯示,該采空去塌陷區域開采的7號、14-2號、13-3號煤礦,地面標高為1360m~1385m,周圍的山梁和山坡出現若干裂縫,距離最遠的裂縫可以圍成一個類似橢圓形,說明采空區便是影響山體塌陷的中心位置,塌陷坑與裂縫圍成的區域均受到塌陷影響。
因為采空區穩定性較差,所以要重點監測采空區的范圍、規模以及地下形態與深度,修筑采空區周圍,以掩飾破碎地帶和裂隙發育帶巷道。采礦施工應嚴格遵循設計方案,修建礦柱,作為采空區的支撐;采礦與閉礦時都需要監測采空區地表的沉降情況,閉礦后還要在地面樹立醒目的警示牌。
針對采礦過程中引起的地表坍塌災害,可通過種植復墾措施進行修復。在坍塌區域復墾,種植大量植物,減少周圍的水土流失,以及地質災害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種植復墾期間,還要對地面進行壓實處理,以提高地基密實度,保證復墾效果。邊坡區域同樣要種植樹木,預防滑坡與泥石流災害。
退牧還草、植被恢復、退耕還林等都是常用的治理地質環境的生態技術。大范圍的植被能夠預防水土流失,還能起到調節徑流的效果,對于預防礦山地質災害、保護地質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缺點是見效慢,植物需要多年時間才能長成一定規模。生物防治對土層與氣候的要求較高,在降雨量較少的區域采用生物防治的成本較高,但生物防治的長期效益十分理想。企業可根據礦山的實際開采其情況采取地質環境修復措施,保護水土,恢復景觀。采礦施工必須有計劃的開展,在危險區域修建圍欄,遮擋滾石與飛石;將廢土、廢渣統一堆放到采礦區域外的場地,然后有計劃的在采空區回填廢棄的土渣,并清理堆放土渣場所,栽種樹木,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1)引入先進的監測設備與監測技術,提高礦山地質災害預警能力。比如應用3S技術,建立并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構建地質災害監測與管理平臺,收集歷史上地質災害的相關信息,為有效防范地質災害提供參考依據。
(2)加大礦山地質災害的監測與報警力度,泥石流、滑坡、坍塌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都具有突然性,且破壞力巨大,很難準確預測。因此應針對地質災害的多發區域采取防范措施,充分發揮群測群防體系的優勢,做好地質災害的預報工作,最大程度的減輕地質災害對經濟、環境造成的影響。
綜上所述,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都是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類型,災害一旦發生,便會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甚至人員傷亡,嚴重阻礙礦山開采事業的發展。因此,政府部門與采礦企業應該密切監測地質災害,分析地質災害的發生原因,總結工作經驗,從思想上重視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根據采礦區的環境、氣候、地質特點采取災害防范與治理措施,保護礦山開采施工安全,為施工人員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在采礦作業的同時做好環境保護,減少水土流失,促進我國礦山開采事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