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龍 俞 燕 曹月洲 顧 梅 杭 宇 王雪梅▲ 施海彬
1.江蘇省人民醫院介入科,江蘇南京 210029;2.江蘇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江蘇南京 210029
急性腦梗死為臨床急癥,是世界上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顯示,腦血管病具有高發病、高死亡、高致殘等特點。超過75%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會存在一定程度的機體功能喪失[1]。其主要致病機制為腦部血液供應異常,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進而使神經受損造成殘疾。腦梗死是全球范圍中引發居民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因素,也是危害我國人民健康質量的重要疾病之一[2]。如何提高護理管理各環節的相關問題,降低護理風險,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3]。風險管理能夠根據患者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根據風險內容進行針對性預防,具有較好的管理效果[4]。鑒于此,本研究探究風險管理對急性腦梗死早期介入治療患者的護理預后效果。
選取江蘇省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自2021 年1 月至8 月收治的163 例行早期介入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81 例)和觀察組(82 例)。納入標準:①《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急診急救中國專家共識2018》[5]中的相關診療標準;②符合介入適應證;③患者及家屬了解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出血傾向或活動性出血;②合并嚴重器官功能不全;③1 個月內有大型外科手術經歷;④無法控制的高血壓;⑤經CT 檢驗,有顱內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對照組中男43 例,女38 例;年齡64~78 歲,平均(71.41±4.62)歲;基礎疾病:高血壓26 例,高血脂23 例,糖尿病32 例;臨床癥狀:失語19 例,肢體感覺運動障礙17 例,吞咽障礙及意識障礙共45 例。觀察組男42 例,女40 例;年齡65~79 歲,平均(71.33±4.59)歲;基礎疾病:高血壓34 例,高血脂30 例,糖尿病18 例;臨床癥狀:失語32 例,肢體感覺運動障礙26 例,吞咽障礙及意識障礙共2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xy891-005)。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值班醫生在術前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常規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手術的目的及操作方式等,強調術前及術后的注意事項,提高患者及家屬的心理疏導,增加患者及家屬對手術的認知情況及依從性[6-8]。
1.2.2 觀察組①風險管理評估:由護士長對護理人員進行責任制分工[9]。全面了解患者具體情況,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及自護能力,根據評估結果來制訂針對性護理方案,按照方案請專家進行認證,從實際出發,總結護理方案存在的問題,面對護理問題及時完善,敲定好每一步的護理計劃,循環往復增進護理管理模式[10]。②集體風險評估:由護理人員進行集中討論,分析介入治療時可能會出現的風險情況,制訂出介入治療風險管理的流程及相關操作制度,完善預警機制,做好一切應急準備,護士長要明確好各個責任護士的工作職責及專業培訓。③術前評估患者病情:由介入醫生及責任護士一同對患者的病情發展進行評估,通過頭腦風暴形成統一意見。其中包含患者在治療后立刻檢查頭部CT,以此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顱內出血癥狀[11-12]。④集體風險評估:由護理人員進行集中討論,分析介入治療時可能會出現的風險情況,制訂出介入治療風險管理的流程及相關操作制度,完善預警機制,做好一切應急準備,護士長要明確好各個責任護士的工作職責及專業培訓。定期在科室開設風險排查,強化患者在術前、術中及術后形成的風險管理。⑤術中風險護理:對患者進一步梳理術中存在風險,降低任何不安全因素;護理人員要協助手術醫生為患者選取合適的體位,充分暴露出介入位置,醫護人員要提高配合度,盡量降低患者手術時間,降低機體創傷性。⑥術后風險管理:為患者成立風險身份識別制度,評估患者是否存在并發癥的風險,制訂出預見性護理對策;術后要加強患者肢體活動障礙或認知意識等風險因素的評估,進而實施個性化風險評估。護理人員要關注患者的精神動態變化,評估患者運動和意識水平,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做好出院延續性指導護理。
所有量表均由臨床責任護士進行測評,整體時間控制在住院時及出院前。
1.3.1 神經功能 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卒中評分量表(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orescale,NIHSS)[19]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行評估,量表包括意識、握拳閉眼、強烈刺激、凝視功能、上肢肌力、面癱及語言7 個維度,滿分為45 分。分數與神經功能呈負相關。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783。
1.3.2 自我護理能力 采取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20]分析兩組患者,該量表以5 級評分法應用,分為43 個條目,有4 個維度,主要包含健康知識水平、自護技能、自我責任感及自我概念。分值高,代表患者自護能力好。Cronbach’s α 系數和重測信度均為0.82。
1.3.3 日常生活功能 應用巴氏量表[21]測評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包括進食、轉移、修飾、如廁、洗澡、行走、上下樓梯、穿脫衣服、大便控制、小便控制10 個條目,每個條目5~15 分,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51。
選用SPSS 25.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NIHSS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NIHS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NIHSS 評分比較(分,)
注t1、P1 為兩組干預前比較;t2、P2 為兩組干預后比較。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卒中評分量表
干預前,兩組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干預前,兩組巴氏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巴氏量表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巴氏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巴氏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t1、P1 為兩組干預前比較;t2、P2 為兩組干預后比較
急性腦梗死大部分患者存在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由于這類患者發病率較高,且整體病因較為復雜,血液和血液出現異常導致大腦動脈受阻是最為重要的發病原因。若患者存在高血壓、肥胖癥等疾病也會提高腦梗死的發生率。介入取栓手術屬于早期血管介入治療的一種,有相關資料顯示,該手術可以幫助患者降低腦組織缺血現象,減少損傷程度,改善患者神經功能[2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巴氏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得知:觀察組提出的風險管理護理,首先能提升護理人員對風險管理護理的意識,提高全體護理人員的風險評估能力,利于進一步增強臨床護理質量和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風險管理護理模式主要強調工作制度和護理流程建設,對護理程序進行強調,提前針對在護理工作中存在任何潛在風險事件進行評估預防,對該風險事件的原因進行頭腦風暴分析,以此加強風險防范把控,尋找更加具備科學性、可行性的護理風險管理體系[23]。觀察組的風險管理護理通過早期的整理資料、歸納風險事項,將護理防范流程更加細致化,在提升護理人員重要程度上,也進一步地控制了患者的治療效果[25]。
綜上,風險管理能夠提高急性腦梗死早期介入治療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