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的空間站將于2022年年底前后完成在軌建造,大家會發現,在這一過程中,我國使用了長征五號B、長征七號、長征二號F 這三型火箭,這是為什么呢?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設計部設計師錢航介紹,空間站建造用三型火箭最根本的原因是,航天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國長征家族系列火箭和空間站建造、探月探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相關國家重大工程,都是按計劃開展的,每一型火箭根據運力、發射軌道等特點有自己的分工,并相互補充。由長征五號B、長征七號、長征二號F 這三型火箭分別執行空間站艙段、貨運飛船、載人飛船發射任務,無論是從火箭運力、生產準備周期,還是發射場地面支持系統恢復、試驗隊員配備等方面來說,都是比較合適的。
長征五號是我國新一代大型低溫液體捆綁式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力超過23噸,承擔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載人航天空間站試驗艙等發射任務,其綜合性能指標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
長征七號是新一代中型液體捆綁式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力約14噸,用于發射貨運飛船。貨運飛船向空間站及空間科學實驗室運送貨物和推進劑等物資。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型載人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是8.6噸,自1999年首飛至今,成功率100%。
除了空間站建設,未來我國還將實施小行星探測、載人登月等任務,為此,長征九號重型火箭和新一代載人火箭的研制也在按計劃推進中。
了解蛋白質的結構是解決許多生命科學問題的關鍵。過去幾十年間,結構生物學家通過X 射線晶體圖學、冷凍電鏡等高科技手段,共得到十幾萬種蛋白質結構。
2022年7月28日,Deep Mind與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宣布,人工智能“阿爾法折疊”(AlphaFold)經過幾年的人工數據投喂和深度學習,已經爆發式地實現了100萬個物種超過2億個蛋白質的結構預測,遍及動物、植物、細菌、真菌和其他生物體在內的各種物種,幾乎涵蓋了地球上所有已知的蛋白質。
據估計,這些預測中的約35%,與通過實驗確定的結構一樣,高度準確;另外45%的預測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阿爾法折疊”將這些預測納入相關數據庫,供研究人員免費搜索。
以前,科學家確定一個蛋白質的三維結構需要數月或數年,現在通過AI 只需要幾秒。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驚人成就,將大大加速相關科學領域的研究,無論是從解析疾病、開發藥物和疫苗到保護蜜蜂,還是從解決生物學難題到深入研究生命起源,甚至對解決一些重要的全球挑戰(如可持續發展、燃料問題、糧食安全等),都將產生重大影響。
說到生態系統固碳、減排的路徑,人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植樹造林。其實,“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簡寫為NCS)遠不止這一種手段,只是草地恢復與放牧管理、農田氮肥管理、水稻田排水管理、濕地恢復等路徑,一直沒有進入主流視野。
過去幾十年里,特別是1999年以來,中國加強了生態恢復和保護的努力。盡管很多生態工程項目最初并非為固碳或減緩氣候變化,而是側重減少水土流失、提高糧食產量等,但實際上,它們為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2022年8月18日,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領導的國際團隊,首次評估了中國過去20年來管理森林、草地、濕地與農田生態系統對減緩氣候變化的貢獻,并預測了它們在未來40年的碳匯潛力,算了一筆中國60年減排的總賬。
研究顯示,自1999年以來,中國加強生態恢復和保護的努力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同樣的時間周期內,中國生態系統管理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與美國相當,遠高于加拿大。
——除西北和東部一些省份外,天然林管理和造林的貢獻最大;廣西改善人工林管理的固碳效益不錯;新疆、青海和西藏的草地放牧優化對減緩的貢獻最大,而在未來幾十年,濕地特別是泥炭地管理,將對增匯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由于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增溫潛力遠大于二氧化碳,中國水稻田的給排水管理對控制甲烷排放、農田的氮肥管理對控制氧化亞氮排放均起了重要作用。
研究預測,未來,在中國中部和東部一些省份(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山東、安徽、江西和江蘇),農田養分管理和改良水稻種植的減排潛力巨大。總的來說,內蒙古、黑龍江、四川、云南是歷史實現和未來潛力最高的4個省區。

尼古拉·特斯拉
發明家
物理學家
機械工程師
電機工程師
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科學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被稱為“交流電之父”和“無線電之父”,一生取得1000 多項(一說700 多項)發明專利,在電磁學領域做出了革命性貢獻,國際單位制中磁感應強度單位以他的名字命名。
為了尋找答案,我整個人差一點兒就完了。我的大腦的每一根纖維都繃得很緊。然后一件難以解釋的事情出現了:我坐在屋子里,可以聽清3 個房間以外的時鐘在滴答作響,一只蒼蠅落在桌上發出緩慢沉重的巨響,我的前額有了一種蠕動的奇特感覺,我覺察到黑暗里的一個物體的存在,太陽光在我頭腦里引起可怕的轟鳴,幾千米外的一輛馬車駛過,讓我感到渾身劇烈發抖。緊接著,各種構思如強光一般一閃而過,并且在瞬間證明了它的真實性,那是一種令人瘋狂的快樂。各種思想如奔騰的洪流,讓我無法跟上它們的節奏。
——尼古拉·特斯拉,1882年,正在癡迷于交流發電機的設計。
我們應該為更好的前景而努力,去實現更偉大的任務。
——尼古拉·特斯拉,1897年,關于尼亞加拉大瀑布發電站落成慶典的演說。
科學家并非急于求成。他們并沒有期待人們已做好準備接受他們先進的理念。對未來,他們的成果像一臺播種機,他們為后人打下基石,指明方向。
——尼古拉·特斯拉,1900年《世紀雜志》
當下是他們的,而我致力于研究的未來,是我的。
——矗立在硅谷的特斯拉銅像下刻著他的這句名言
為更好的前景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