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解析
陳安娜,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中學一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浙江省心理健康教師A證持有者。紹興市柯橋區豫才中學專職心理教師,有豐富個案咨詢經驗,主攻精神分析自我認知研究。咨詢郵箱:417605314@qq.com。
美國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庫伯勒·羅絲認為,哀傷是一種復雜且難以被理解的情感,無論是一個人面對災難性的個人損失(工作、收入、自由),或是親人逝去、失戀、離婚、受騙、面臨絕癥、寵物死亡等。由此她在《論死亡與臨終》一書中,提出了“哀傷的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否認/隔離;第二階段——憤怒;第三階段——討價還價;第四階段——沮喪/抑郁;第五階段——接受。
對于你來說,一開始你不相信爺爺的突然離世,也就是對爺爺的離開持有否認態度。隨后當周圍人告訴你事情的確如此,你會感到憤怒,心中會出現很多憤怒性質疑:為什么這樣的事會發生在爺爺身上?為什么我就在那周沒給爺爺打電話?為什么要突發疫情讓我不能回去參加葬禮?這個階段很多的為什么會縈繞心頭。隨后,你對此會有討價還價的心理,比如:要是爺爺的病被治愈就好了,要是我在那周給爺爺打電話就好了,要是疫情沒有突然爆發就好了。是啊,這些“討價還價性”的假想都不可能發生,你會因此感到難過、抑郁和沮喪,就像你現在出現的郁結情緒一樣,尤其是夜深人靜時的孤獨悲涼。如果困在其中某個階段,就無法真正達成內心的療愈。幸好,你自己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抑郁情緒,也在想辦法解決,過程可能比較緩慢,需要你強大的心理支撐,相信你,等到哀傷按部就班運轉至最后階段,你會接受爺爺已經突然離世這一事件,你情緒也會相應平復,那時候你雖然仍哀傷爺爺的離開,但是你已經淡然接受了當下所有的發生。
此外,因為疫情管控,你不能回老家親自參與爺爺的整個悼念過程,你也曾借助文字記錄來緩解自我的悲傷情緒,那么你可以試著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選取每周一個固定時間點——這個時間點可以是你以前和爺爺約定進行某一行為的時間點,也可以是你一周的某天的某一個時刻中最思念爺爺的時間點,堅持8周,以寫信的形式,將這一周對爺爺的所有思念以及有關爺爺的記憶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后裝進信封,寫上日期,等疫情管控結束后,帶回老家,細細讀給爺爺聽。
相信自己,那些不如意的日子,總會過去,因為你在長大。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