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菜鳥問疑:
我給家長們做了一堂積極關注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講座,課后就有一位媽媽拉著我,說自己讀三年級的兒子上課時不認真聽講,老師都批評過好多次了,可是他卻依然如故,上課會經常發呆,開小差,做作業拖拖拉拉,成績一直不太理想,脾氣也很差,常常和小朋友起沖突。老師說孩子可能有注意缺陷,會不會是多動癥,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看醫生。這位媽媽就先來求教我,問兒子上課不認真聽講,是不是就是多動癥。可是他在家里玩兒游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注意力挺集中的。如果孩子真的有注意力方面的問題,家長應該怎么做呢?我一時也有點兒答不上來。
主持解惑:
一、了解多動癥及其背后的機制,不簡單排除
孩子的注意力方面的問題一直是家長和老師都特別關注的。這里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多動癥(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ADHD),是一組以注意缺陷、多動、沖動、喚醒不足、角色管理失控為主要表現特征的行為-情緒綜合癥候群,是兒童階段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據統計,有近5%的學齡兒童患有多動癥,這表示我們幾乎可以在每所學校都會或多或少接觸到這樣的學生。多動癥通常發病于兒童早期,一般是7歲以前,并且癥狀會隨以后的發展一直持續。
案例中孩子媽媽的疑問,代表了許多家長心中的困惑:孩子有注意力的問題,那么他是不是應該在所有的活動當中都表現出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狀態?假設孩子能夠長時間地玩兒手機或電腦游戲,表現得還很專注,又怎么可能是注意力障礙呢?其實,多動癥的本質是孩子自我調節能力與反應抑制能力的落后,專家認為,注意力障礙更多地表現在學習上。有注意力障礙的小朋友并不是沒有注意力,而是不能夠調控和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特別是像學習這種相對枯燥的任務。小朋友抑制能力落后使得他們在學習時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而游戲與學習不同的是,它能夠帶來即時的快樂滿足,不需要抑制其他比它更本能的興奮。因此,注意力缺陷只是表面現象,背后的機制是小朋友不能抑制自己的行為,不能自控。
許多家長和老師對多動癥并不是特別了解,看到孩子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往往更多的是批評孩子自制力差或者學習習慣不好。心理老師需要明確,真正患有注意力障礙的孩子并不是沒有學習的意識和認知,而是很容易就失去對學習的控制和執行力。對于這樣的孩子不能一味地指責和批評,否則只會把事情變得更糟。
二、全面收集信息,尋求專業的診斷
不過,是不是像上面案例中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經常開小差的小朋友就屬于多動癥的問題?這就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學習上磨蹭、拖拉、效率低下的現象在中小學生當中并不少見,老師和家長也都很頭疼,但是不能看到有這樣狀況的小朋友我們就隨意給他扣上一頂“多動癥”的帽子。多動癥是有嚴格的診斷標準的,如果懷疑孩子可能有問題,心理老師可以建議家長及早尋求正規的專業機構的幫助。
目前,多動癥的診斷在醫學上主要是對照ADHD的診斷標準,而心理教育方面則是利用問卷和行為觀察等方法來進行測查與篩查。因此,在進行專業診斷前,家長需要對孩子的行為表現有更細致的觀察和思考,接受專業的心理評估要如實地反映孩子的行為、情緒、家庭、學校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另外可以提醒家長的是,在接受專業診斷之前,父母最好能夠先和孩子的老師談談,更多地了解老師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的看法并且能夠記錄下來,以便于與專業人士會面進行交流時,提供關于孩子全面、翔實的信息。
三、多方溝通,找到注意力表現不佳背后的原因
如果排除病理方面的因素,孩子只是單純注意力表現欠佳,那么心理老師要提醒家長要多與孩子、老師溝通,從家庭和學校兩方面找到問題背后的原因。
在家庭當中,孩子的注意力受到的影響其實來自外在的環境干擾與內心的情緒困擾。有的家長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要么過去噓寒問暖,要么時不時地檢查孩子的作業情況,并批評孩子坐姿不正確。家長的過度關心時時干擾著孩子。有的家長個性比較獨斷專行,喜歡指責孩子,常常會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從而影響孩子的情緒,也破壞了親子之間的感情。如果家長在孩子做事情,甚至玩耍的時候不影響、不打擾,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再更多地受到感官信息和內在情緒的干擾,是形成和發展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好時機。因此,培養孩子的注意力,父母首先要學會的是如何控制自己,保護好孩子注意力的成長機會。
父母要為孩子營造一個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學習環境,盡量減少外界環境對于孩子學習的干擾,比如,當孩子專注于做手工或者觀察小動物而忘記了吃飯時,父母也切記不要去打擾孩子,要耐心地等他把事情完成。同時,給予孩子積極的情感支持和陪伴,要多鼓勵與肯定,而不是對孩子無休止的嘮叨和責怪,不要把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諸多期待以及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讓孩子身心疲憊不堪。
在學校里,孩子上課開小差,家長需要從關心孩子狀態的角度出發,更多的是接納孩子的表現,而不是批評他不努力、不認真,或者認定孩子注意力不好,給孩子貼上“注意力有問題”的標簽,讓他在學習上逐漸失去信心。我們要去了解的是,孩子是不是對于所學的科目感覺枯燥、不感興趣,或者是覺得內容太難,自己在學習上存在困難。也有可能是孩子睡眠不好,上課沒有精神,學習不在狀態。家長要先了解情況,多花點時間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和孩子、老師多交流溝通,從而找到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四、有的放矢,加強注意力的日常訓練
當然,要改善孩子的狀況,還需要加強孩子注意力的日常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大人是不一樣的,當他們面臨復雜環境的時候,注意力就會發散開來,開始四處探索,反而忘記了應該專注的事情是什么。所以,我們可以理解,有時候孩子在面臨一個復雜難題的時候,就會變得不知所措。而游戲、手工這些活動會讓孩子變得專注,就是因為這些活動足夠簡單,目標明確,規則簡單,易于操作,并且還有即時的反饋,能夠不斷地提醒孩子需要專注下去。
心理老師可以建議家長更多地和孩子一起活動。家長可以讓孩子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比如搭積木,玩兒魔方、數字方格游戲,等等。因為是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孩子會在活動當中主動投入精力和注意力。而且這些活動一定要循序漸進,在逐漸增加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的同時能夠讓孩子獲得成功的經驗。同時,家長也要掌握適當的鼓勵方法,當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有所提升時,或者特別有興趣去做一件事情時,應該及時給予鼓勵,以孩子喜歡的方式,比如言語上的鼓勵和肯定,增加一定游戲時間或者適當的獎勵零花錢,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父母期望的行為出現的次數及頻率增加。
本欄目合作媒體
@心海揚帆團隊
微信公眾號
心海揚帆團隊公眾號簡介:全國知名心理健康教育特級教師鐘志農老師團隊主辦,延續曾經的中小學心理輔導第一論壇——心海揚帆的精神和血脈,在移動互聯時代繼續為全國心理輔導老師搭建成長平臺,為中小學心理老師、學生和家長服務,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繼續前進。
這里將不定期發布輔導案例以及資深心理老師們對案例的分析以及處理,有興趣提升自我輔導能力的老師敬請關注。如果你也有案例希望來和大家一起研討,請將案例發送給我們(郵箱yeshang0@qq.com),對于案例你有任何看法,歡迎在公眾號下方留言,參與討論!
特約編審/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