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不織春
記得我初中成績都是中上,屬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那類型,離我心儀的高中總是差一點兒。而那時我最大的弱項就是理科,數學、物理、化學,沒一科拿得出手,甚至連及格都要靠運氣。而我也不在意,上課打瞌睡,講小話,寫小說,我什么都干。
態度轉變是在初三下學期。那個時候我們最好的高中保送名額已經下來了,我以一名之差落榜。有次周末,物理作業全班都沒做完,老師大發雷霆,叫我們全部站著聽課。我站在第一排,正好是老師眼皮子底下,于是再怎么頑劣也不敢動了,開始認真聽課。
實話實說,這是我第一次認真聽物理課,老師從最基礎的講起,正好給了我理解的機會,于是一節課下來,我居然聽懂了大部分的題目!這一次的課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我覺得自己還有救,于是暗下決心,每節課都要認真聽。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我每天認認真真聽講,上課積極和老師互動,筆記記得滿滿當當的。你以為我就進步了?不,哪怕我再怎么努力,成績依舊停滯不前!
為什么呢?我也好奇原因。我仔細分析了一下卷子,發現那些錯的題除了比較難的以外,還有一些基礎題。再次聽老師講解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我每次看似很認真地跟著老師念公式,但其實我根本沒有喊進心里,只是過了嘴,這也是為什么我連基礎題也錯的原因!
知曉了問題根源所在,就要去解決它。正好我前桌物理很好,我就一道題一道題地問他,把每一道題的解題思路寫下來,看了又看,一定要確保徹底理解這道題了。寫作業我再也不會先“ 借鑒”答案再寫了,一定是要不受任何干預,自己先思考一遍。至于不會做的,也盡量問老師,問同學,因為當你把你的思路講給他們聽后,他們才會指出你思路的不足或者偏差。這是大多數紙質答案無法代替的一點,看答案是你被答案牽著鼻子走,而詢問同學老師是彌補自己的不足。
就這樣,我的成績提升得還比較快,至少基礎分能拿得七七八八了,最后難啃的壓軸題我是做套題,專心把一種題型吃透,并且為了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我通常會用兩種或多種方法來解。但這樣做的前提一定是要把基礎打牢,不然就算想了很多種方法也會半路堵塞,白白浪費了時間。
最后中考的時候,我物理考了有史以來最高分,只被扣了4 分。我也總結了幾點學習經驗:
1. 一定要聽老師講課,不要覺得老師講得不好就自己悶頭學,我用自己的血淚經驗證明,老師就算再差也比自學有體系得多。
2. 大膽問問題,不管是向老師還是同學,一般都會很熱心地解答的。只有多問才會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里,才方便更精確解決,避免了無用功、“偽努力”。
3. 自己靜下心往往是最重要的,要盡力無視身邊的各種誘惑,如果學習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還不如不學,因為你學到的那一點點知識不足以挽救整體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