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經亞洲評論》2月16日文章,原題:尼克松訪華50周年亨利?基辛格第一次秘訪北京的興奮勁兒過去幾年后,有一次與中方官員進行了一場難纏的會談。后來,他對一個助手說:“當這些人不再需要我們的時候,將很難打交道。”
基辛格1971年的戲劇性訪華,為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松次年抵達中國首都做好了準備。當時,尼克松中國的訪問,是在任美國總統首次訪華,它打破了兩國自1949年以來的僵局,并幫助改變了冷戰的地緣政治。那次訪問具有友好國事訪問的所有特征,包括游覽長城和十三陵,與毛澤東的短暫會面,與周恩來總理的數小時談話,以及在上海行程結束時發表一份公報.
半個世紀過去了,尼克松訪華時刻已失去了光芒和鼓舞人心的力量。今年,吸引世界的峰會不是在中美之間,而是在中國和俄羅斯之間。北京冬奧會開幕前,中俄國家元首舉行了會談。
在華盛頓,慶祝與北京關系和解50周年的熱情被拋在一邊,轉而反思出了什么問題以及如何糾正。在北京,中國官員對華盛頓的錯誤行為的譴責。
這導致了圍繞50周年時刻的更大問題。這并不是說美中沖突總是不可避免的,盡管這無疑是事實。更重要的是,北京是否一直在調整其外交,以準備應對美國。或者中國是否只是在“韜光葬晦”,直到強大到可以與美國正面對抗?
2008年金融危機后,北京感覺到美國正在衰弱,并開始挑戰它。隨著2016年特朗普當選,以及后來他的政府、新冠疫情和2020年總統大選的一連串混亂,北京轉向了一個決定性的新階段,確信美國正處于不可逆轉的衰落之中。
2016年前后,北京開始談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讓人想到19世紀末中國人的悲嘆,當時他們被迫向西方國家割讓主權,并抱怨正在經歷“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拜登贏得2020年大選之后,中美兩國在氣候變化方面顯示出合作的跡象。但兩國關系的更大特點是在多個領域——國防、情報、科技、貿易、地緣政治和印太地區一的對抗性競爭。最重要的是,這場競爭正演變為不同體制之間的競爭,從而使這場競爭具有意識形態特點,與兩國的貿易關素并存。
在美國,以及某種程度上在中國,對于雙方關系的破裂都有一種強烈的情緒,覺得是對方背叛了上世紀70年代初和解時所承諾的文字和精神。
盡管有債務增加、人曰減少和美國主導的科技封鎖等問題,中國仍很可能在2030年左右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事實上,當基辛格和尼克松最初訪問中國時,中國的雄心也大致如此。
但挑戰不僅僅在于北京。如今,中國是一個可預見的大國。而美國仍然處于特朗普的陰影下,連對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都不確定。
基辛格說,一個強大的中國將“不好”打交道。事實證明,這樣的說法還算是低估的。1973年,基辛格在一次關于對柬埔寨政策的會議上向助手們提出類似的觀點,告訴他們,試圖孤立北京毫無用處。他說,對美國來說,外交孤立可能是“心理上的困擾”。但3000年來,這根本沒有困擾到中國。中國有足夠的“自信”來處理孤立問題。毫無疑問,98歲高齡的基辛格今天會給出同樣的建議。▲(作者理查德?麥格雷戈,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2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