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增梅 劉付彭 李偉壯 任明忠
導讀:筠姜,為植物界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芭蕉目姜科姜屬筠姜種(鐵板姜、五指姜、竹根姜),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系較淺,大部分根分布在0~30 cm的耕作層內。筠姜屬耐蔭作物,喜溫暖、弱光、濕潤環境,不耐低溫霜凍,16℃以上可萌動,幼苗生長適溫20~25℃,莖葉生長適溫20~28℃;高溫強光下葉片易受傷枯萎;對水分要求嚴格,干旱時莖葉容易枯萎,高溫多濕、排水不良容易感?。幌卜饰质杷伞⑼饬己?、富含有機質的微酸性土壤;對氮、磷、鉀三大養分的需求是鉀>氮>磷。

筠連筠姜主要分布于四川筠連,于2019年12月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由于其姜辣素含量很高,姜味濃郁,在傳統中醫藥中廣為使用。近年來筠連筠姜發展較快,四川省內均有分布。為促進筠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成立專項調查小組,對筠姜的生長習性、栽培技術、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進行全面調查了解,發現姜農種植過程中存在操作不規范,多年重茬,不合理施肥、用藥,以及盲目熏地、耕地太淺等現象,造成土壤板結、病蟲害頻發、產量下降、品質降低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特總結筠姜高產種植管理技術,以期提高筠姜產量和品質。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力強、排灌方便的微酸性至中性砂壤土、壤土或黏壤土。播種前,每667 m2施腐熟農家土雜肥3 000~4 000 kg(或麩餅肥150 kg)、過磷酸鈣50~75 kg、硼砂1 kg、硫酸鎂2 kg、硫酸鋅2 kg作基肥,施肥后細耙翻耕,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均勻,平整起廂,廂寬1 m,廂高15~20 cm。
選擇根莖肥大、豐滿、皮色光亮、肉質新鮮、不干縮不腐爛、質地堅硬、無病蟲為害的姜塊作種姜。種姜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三氯異氰脲酸可溶性粉劑2 000倍液)加25 g/L敵殺死(溴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浸泡5~10 min,洗凈雜物后再撈起晾干,即可直接掰種種植,或催芽后掰種種植。
以每塊質量75 g左右為標準進行掰姜種。催芽后掰種,掰種時應對姜種進行塊選和芽選,剔除斷面變褐、幼芽基部發黑等不正常的姜塊,每塊保留1個壯芽,去除多余的芽,使養分集中供應主芽生長,以確保種植后全苗和旺苗。有條件的還可根據種塊大小及幼芽生長強弱進行種塊分級,種植時根據分級情況種植,便于大田管理。
3~5月氣溫回升、土壤溫度穩定在16℃以上即可播種。每667 m2用種300~500 kg。行距35~40 cm,株距25~30 cm,每667 m2按4 500~5 500株播種。以廂面兩邊開溝,兩溝相距35~40 cm,溝深7~8 cm。溝內每667 m2施復合肥10 kg,并使肥料與溝土混合均勻。播前1~2 h澆透底水,使土壤濕潤,將姜塊水平放入溝內,并確保幼芽方向保持一致,覆蓋5 cm厚的濕潤細土。蓋土后在廂面噴施乙草胺等除草劑,或覆蓋地膜、稻草等防除雜草。
出苗期,土壤過于干旱應注意澆水促進出苗,降雨過多時,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田間積水。
幼苗期追肥宜輕施,以氮為主,促進發苗,于姜苗高30 cm左右,并具有1~2個小分枝時,進行第1次追肥,每667 m2施腐熟人畜糞500 kg+尿素5 kg,或者磷酸二銨10 kg,土壤濕度應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5%左右。
三杈期前后進行第2次追肥,每667 m2施腐熟人畜糞1 000 kg+尿素7.5 kg,或者三元復合肥(15-15-15)20 kg。根莖膨大期進行第3次追肥,此時期追肥以鉀為主,每667 m2施硫酸鉀15~20 kg,或者高鉀復合肥25 kg。土壤濕度應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80%為宜,根據土壤濕度,適時做好排灌工作。
生姜出苗后,結合施肥、除草,進行中耕和培土3~4次。
筠姜屬耐蔭植物,高溫強光容易使莖葉受傷,進而影響姜葉的生長,陽光猛烈時,應適當用樹枝遮蔭,或用遮光率為30%~40%的遮陽網遮蔭,以利于筠姜正常生長。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優先采用農業、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配合使用化學防治措施。農藥的使用應符合NY/T 393和GB/T 8321.1的規定。
病害主要有姜瘟病、莖基腐病、白星病、枯萎病等,蟲害主要有姜螟、小地老虎等,防治方法見表1。

表1 筠姜主要病蟲害藥劑防治方法
霜降(10月23~24日)前后筠姜地上部開始枯黃,根莖充分膨大老熟后就可收獲。挖姜時注意防止機械損傷,及時摘除吸收根、剪除地上殘莖。采收后用干凈河沙進行分層貯藏保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