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寧 侯立娟 李輝平 曲紹軒 馬林 駱欣 宋金俤 馮弓蓓 林金盛
導讀:利用太陽能光伏溫室大棚開展食用菌生產是一種新型食用菌設施栽培模式,可通過相關溫、濕度控制技術應用更能適宜食用菌生長。本研究總結并介紹了光伏溫室大棚中珍稀食用菌猴頭菇的栽培技術,是較有潛力的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

猴頭菇
猴頭菇[Hericium erinaceus(Bull.)Pers.][1],又稱猴頭蘑、猴頭菌、猴菇等,營養美味,自古以來素有“山珍”之美譽。據古籍記載,猴頭菇性平味甘,有助消化、滋補身體等功效,能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神經衰弱等疾病。近年來,市場上對猴頭菇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發展猴頭菇產品是食用菌品種優化和結構調整的又一亮點[2]。
江蘇省被稱為“中國太陽能光伏第一省”,產值接近全國光伏總產值的2/3,從業人員有12萬多人[3]。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將重點在山東、安徽、江蘇、廣東等沿海地區依托農業設施建設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集中區,市場可達千億規模。但因光伏組件下面的農作物無法獲得正常生長所需光照,極大制約了該產業的發展[4]。本項目組聯合常州天合田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根據光伏大棚下光線弱、濕度大的特性,開展了光伏溫室大棚猴頭菇栽培試驗。通過光伏溫室大棚類型的選擇、高效栽培等技術的應用,猴頭菇栽培獲得成功。其栽培條件簡單,技術方法容易掌握、經濟和社會效益良好,適合在光伏溫室大棚中推廣,市場前景廣闊。
日光溫室栽培食用菌與常規大棚栽培對品種要求基本一致,需要從有資質的供種單位或者科教機構引種,并綜合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確定猴頭菇品種類型。
猴頭菇的子實體適宜溫度為16~20℃,可在12~25℃正常出菇[4]。出菇期要避免陽光直曬,僅需要強度為50~400 lx的微弱散射光。選擇單體磚瓦結構大棚溫室,長70 m,寬9.2 m,單邊坡頂,坡頂離地7.5 m,坡底離地1.5 m。采用玻璃光伏板為頂,其透光率約為50%,經測試光伏大棚的光照強度白天平均值約為13 klx,雖光照強度僅為普通大棚的50%,但仍需在棚內搭建一層遮陽網和薄膜進行避光才能滿足猴頭菇生長要求。為了便于出菇期降溫和增氧需要,在溫室坡頂處設計了可開關薄膜氣窗,同時留空作為上通風口;坡底每隔2 m開50 cm×50 cm的下通風口,并加裝防蟲網,形成上下通風循環。棚內架設霧化增濕系統,并在棚內挖排水溝,保持大棚排水通暢、操作方便。

菌-光溫室大棚設計
種性優良的菌種,外觀應該具有菌絲整齊均勻、氣生菌絲明顯、菌絲體較為連續、菌絲較多,基質沒有明顯積水、不收縮,不存在菌根狀的菌絲束、色澤正常等特征。菌齡應小于40天,有適應性強、抗雜抗逆性強、優質高產等特點。如需要自主生產,應根據生產安排來制定菌種生產時間,一般出菇前60天進行制種。試管種做到隨做隨用,如不能及時使用,需在4℃左右冷藏保存。母種培養基一般采用常規PDA培養基;原種和栽培袋可采用如下配方:雜木屑78%,麥麩18%,黃豆粉2%,石膏粉1%,蔗糖1%,含水量48%~50%。生產方法可以按照常規技術進行[5]。
猴頭菇1年可栽培2次,如在冬季播種,則春季出菇;夏季發菌,則秋季出菇,2~3個月最多可以收獲3潮。實踐表明,光伏發電大棚具有明顯降低環境溫度的作用,在溫度最高時,光伏溫室大棚溫度可較自然環境降低8~12℃,較普通大棚降低3℃,故在光伏溫室大棚中栽培猴頭菇可以適當提前5~10天進行。
按上述配方稱取原料,加水攪拌均勻,含水量約為65%,采用17 cm×(32~34)cm×0.04 cm的聚丙烯折角袋,用裝袋機裝袋,每袋約裝350 g培養料(干料)。猴頭菇是一種喜酸性菌種,因此進行培養基的配制時,pH值應該控制在5~6,才能滿足其生長需要。

菌-光溫室大棚外觀
高壓滅菌,溫度控制在121~130℃,保持2 h,自然冷卻至壓強為0 MPa,溫度降為70℃以下即可出鍋。出鍋后,菌棒需冷卻至25℃以下后按常規無菌操作規程進行接種。
接種室要干凈、無死角、無灰塵堆積。接種工具及菌種要提前置于接種室內進行藥物熏蒸。也可在超凈工作臺等局部無菌環境中按無菌操作要求接種,接種量控制在10%~15%。
猴頭菇菌絲生長階段需要避光發菌,一般采用室內發菌。發菌時初期溫度可略高,控制在26℃加快菌種萌發定植;4~9天后待菌絲進入生長旺盛期,則將發菌溫度降至20~23℃,防止因呼吸熱導致溫度升高而影響菌絲生長。當料溫超過26℃要倒袋和通風降溫,期間應保持室內干燥,空氣相對濕度保持70%以下,及時調整袋間溫度和料溫,防止高溫燒菌和減產,一般30~40天后菌絲就可長滿袋。發菌過程中,如出現菌絲未長滿菌袋就出現子實體現象時,可以及時進行出菇管理[6]。
出菇前應該提前做好光伏溫室大棚的清潔處理,清除雜物,并進行空間和地表消毒、殺蟲處理,安裝霧化噴灌設備。
當菌絲長滿菌袋,菌袋表面出現原基,表明已經發菌成熟,應適時將菌袋搬出,放入光伏溫室大棚內進行出菇管理。棚內濕度隨著棚內高度而變化,接近地面則溫度相對較低。故菌棒應地面擺放為主,既可達到降溫目的,又有保持濕度的效果,出菇時去掉袋口棉塞或套環。
猴頭菇子實體生長發育的最適宜溫度為16~20℃,最低不低于12℃,最高建議不超過24℃。如果溫度低于12℃則導致子實體呈淡粉色和橘粉色,影響其商品性;溫度偏高則子實體菌刺長,容易形成分枝狀畸形菇和不結實。光伏溫室大棚每日高溫出現的時間比正常大棚晚1~2 h,一般15:00~16:00出現,因此,日常管理中可選擇在此時進行空間增噴霧化水和灌溝增濕,或者開啟溫室大棚通風口通風,達到降溫目的,確保猴頭菇正常生長。
猴頭菇生產最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在85%~95%,本次栽培試驗中,光伏溫室大棚平均空氣相對濕度在89.3%,空氣相對濕度變化幅度較小,平均空氣相對濕度較大,故較適宜猴頭菇生長,日常管理可采取每天霧化增濕3~4次,每次10~20 min,下雨天可以不噴水。
為了促使菇蕾形成,前期可閉棚減少通風來促進原基形成,待原基長到直徑2~3 cm時,加大通風量,促進子實體生長。猴頭菇生長期間每天通風30 min,溫度較低時,應選擇中午通風,保證栽培室內空氣新鮮。
猴頭菇子實體處于原基分化階段時,需要適當的散射光,光照強度保持在200~600 lx,光照過強時子實體難以形成,顏色變紅;光照太弱時容易出現畸形菇,因此需要對光照強度進行嚴格控制[5]。玻璃光伏板下日間光線強度仍可達到1.3 klx以上,因此需要在現有光伏大棚內加裝遮陽率70%以上的遮陽網來降低光照強度,滿足猴頭菇生長需求。
當猴頭菇子實體菌肉組織圓潤堅實,外形飽滿,菌刺長1.0~1.5 cm,且粗細均勻,孢子尚未彈射時即可采收。采收后及時清理出菇料面,停水3~4天,按正常管理15~20天可出下一批菇,一般采收4~5次,猴頭菇生物學轉化率70%以上。
經測算,該光伏溫室大棚單位面積供電量產生的經濟效益達每年30 000元/667 m2。配合棚下猴頭菇生產,光伏溫室大棚栽培每667 m2平均可生產猴頭菇約2 500 kg,鮮菇價格按照10元/kg計算,每667 m2產值25 000元,扣除成本,667 m2利潤可達20 000元,整體效益是普通農業大棚效益的2~3倍,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受國家促進光伏產業發展政策及光伏企業產業多元化發展需求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光伏農業新技術新模式發展迅速,相關研究和生產實際表明,菌光互補模式因避免了光伏大棚不適應綠葉作物生長的弊端,實現了單位土地面積上2個產業的效益疊加,在光伏農業產業模式中較具發展潛力,發展迅速。
但該模式仍然存在技術不成熟、栽培品種較少的弊端,本文介紹了珍稀品種猴頭菇在光伏溫室大棚下的生產技術,但實際生產中需要依據地區情況和企業需求,選擇適合品種,精準調節光伏溫室大棚中的“溫、光、濕、氣”參數,降低與嚴控各環節生產成本,向管理要效益,促進光伏企業以食用菌設施栽培為手段實現產業融合發展,以有機安全農業生產為基礎,開展品牌營銷,創建提升品牌價值,增強企業產品競爭力,提升綜合效益[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