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雄 蔣仁嬌 李伯松 劉青 劉遠
導讀:一苗三收栽培技術不僅提高了設施小型西瓜的產量和效益,還利用小型西瓜抗病性好、再生能力強的優點,減少育苗、定植等栽培環節,延長供應期,達到全年有瓜采的效果,實現了節本增效的目標。本文從品種選擇、育苗、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剪蔓再生等方面詳細介紹了設施小型西瓜一苗三收栽培技術,為設施小型西瓜高產高效發展提供參考。
西瓜(Citrullus lanatus)是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水果,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1,2]。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現代家庭的小型化、水果品種的豐富多樣化,西瓜由夏季水果之王向全年保健型水果角色轉變,特別是小果型西瓜逐漸得到人們的青睞,但目前廣東省種植品種主要為拿比特、黑美人、麒麟、小寶等中型西瓜,小型西瓜種植面積小[3]。限制小果型西瓜推廣的主要原因是廣東地區設施西瓜普遍采用爬地栽培,每667 m2種植600~650株,種植株數少,產量較低,同時大棚西瓜難以重茬,致使大棚的利用率不高,再加上設施大棚造價高、西瓜種子價格高等因素,造成投入產出比相對較高。為解決這些問題,近幾年來筆者利用設施大棚開展小型西瓜一苗三收栽培技術研究,利用其植株基部潛伏芽,再萌發新莖蔓的能力,剪除老的瓜蔓加以適當的水肥等田間管理,促使其重新發芽、抽新蔓、開花、結瓜,實現1次種植3次收獲高效栽培[4],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大棚空間,增加西瓜單位面積種植株數,還可減少栽培環節,降低種苗成本,延長西瓜供應期[5],達到“一苗三收”,從而大幅度提高西瓜產量。
選擇不受污染源影響,生態環境良好的農業生產區域,且灌溉方便、水質符合國家農業用水標準GB 5084-2021。
栽培設施可采用單跨6~8 m的塑料連棟大棚,單座大棚以面積2 000 m2左右、肩高大于3 m為佳,可配置天窗,外遮陽、卷簾系統和防蟲網。大棚內橫梁上可縱橫交錯拉鋼絲(可選用12或14號),用于拴吊繩引蔓,間距依據小型西瓜株間距而定,要求每株配1根吊繩,再準備1根長約2 m的繩用于吊瓜。可應用簡易的肥水一體化進行供液,根據小型西瓜株距鋪設配備帶4 L壓力補償滴頭的滴灌帶,主要用于輸送營養液,要求每株有1個滴頭。

吊瓜

田間生長情況
廣東地區早春季節氣溫低、寡照,不利于西瓜生長,一般4月中旬育苗,5月初定植,6月下旬采收,6月末第1茬采收結束后剪蔓再生,第2茬8月中下旬采收結束,再次剪蔓再生,第3茬10月上旬收獲。根據當地市場需求及氣候情況進行生產周期調整,若早春安排育苗,及早做好保溫補光措施。
廣東省全年都可生產設施西瓜,設施栽培應以小型西瓜為主(西瓜單果質量不大于2 kg,果實成熟早,生育期90~100天)。生產中選擇品種應同時考慮生產環境和市場需求,以脆瓤型、甜度高、不易裂瓜、耐高溫高濕、抗病強的品種為主,如熱研系列瓊麗、瓊香、熱研黑寶、玲瓏等。
種子應飽滿均勻,不攜帶病菌,純度不低于95%,凈度不低于98%,發芽率不低于95%,水分不高于80%,發芽整齊。
小型西瓜種子播種前于陽光下攤曬2天或于40℃烘箱烘0.5 h。隨后將種子放入55℃溫水中,輕輕攪拌15 min后使水溫自然降至30℃,浸種4~6 h。浸好的種子撈出后,于0.1%高錳酸鉀溶液中消毒20 min,再用清水洗凈,用干凈的濕紗布包好,放在28~32℃條件下催芽,36~48 h后80%種子就會露芽。種子芽長一般不超過2 mm。
育苗基質塊可選用商品基質(商品名:一體化育苗塊,長春市賽世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提供),其使西瓜苗根系發達,苗坨完整,移栽時不易傷根。播種前將育苗基質塊整齊地放在育苗盤中,可選用32孔,基質塊“凹”面向上擺,并將育苗塊澆透水,隨后每穴播1粒催過芽的種子,芽點朝下放置,播種后再覆蓋一層厚度為0.10 m左右的細沙或椰糠。在地面鋪上地布,再將播種好的育苗盤整齊擺放在地布上,接著用細眼噴壺或噴霧器澆透水,放置在25~28℃條件下待出苗。
苗期白天最適溫度為22~25℃,夜間為15℃以上,以促進緩苗。當夜間溫度低于12℃,白天低于18℃時可蓋膜保溫[6,7]。
西瓜幼苗時期每天需要光照10~12 h,光照強度不應低于10 000 lx。如光照不足時需要及時補光,夏季光照強烈時需要用遮陽網遮蔭。
出苗期間,如發現“戴帽”現象,應在早晨空氣濕潤、種殼較軟時,及時人工摘除。齊苗后噴75%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2~3次。根據天氣情況,移栽前7天左右,噴施1次葉面肥,可用0.2%尿素水澆施1次,大棚注意通風,使苗健壯。
設施大棚除雜草翻地整平后,開始起壟,然后下肥。小型西瓜“一苗三收”栽培的基肥施用量要比一般栽培的多一些。通常以腐熟有機肥為主,復合肥為輔。小型西瓜每667 m2可施腐熟有機肥(如羊糞、牛糞等)1 500~2 000 kg、蘑菇渣1 000~1 500 kg、復合肥50~60 kg,一次性開溝施入。
種植棚內安裝并調試好肥水一體化滴灌系統,再在定植畦上鋪設2條滴灌帶,最后可鋪上反光地膜,地膜要求緊貼地面,按1 m左右間距,用地布釘將地膜固定好。

糖度測定
小型西瓜可采用一壟雙行立體吊蔓栽培模式,行距1.7~1.8 m,壟高0.20~0.25 m,株距0.40 m,雙行“品”字形種植。667 m2定植1 800~2 100株為宜。移栽前調試好肥水滴灌系統,并在種植壟上澆透水。小型西瓜移栽苗的標準為2~3葉1心的健壯苗。早春苗齡一般20~30天,夏季一般是15天。移栽在地膜上開定植穴,每0.40 m開1個,應保證苗坨完整,深度以苗坨上表面與畦面齊平,培土封住定植穴,澆足定植水。
伸蔓期:定植后,白天適宜溫度為25~32℃,夜間適宜溫度為18~20℃。夏季應注意通風降溫,增大晝夜溫差。伸蔓期盡量降低棚內濕度,最好保持在50%~60%。開花坐果期:開花后白天適宜溫度為25~28℃,夜間溫度應保持15℃以上。棚內空氣相對濕度可在50%~60%。膨瓜期:白天棚內適宜溫度為27~30℃,夜間棚溫不低于15℃。高溫季節應注意通風降溫[8,9]。經常清潔大棚棚膜,光照不足可以采用補光燈進行補光,光照過強則適當用遮陽網遮蔭。注意棚內懸掛溫度計。
小型西瓜肥水管理采用肥水一體化滴灌系統進行滴灌。
①澆定根水 定植后可以用枯草芽胞桿菌BLG010或擬青霉E7復合微生物制劑(商品名:綠農林31號,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研制)與水按1∶1 000的比例施用或直接澆清水。
②營養液 西瓜可用高氮型和高鉀型酸性改良降鎘肥(商品名:富帝高,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測試中心研制)。提苗期和伸蔓期可用高氮型。提苗期:667 m2施0.5~1.0 kg,每2天施1次;伸蔓期:667 m2施1.0~1.5 kg,每天施1次。開花坐果期、膨瓜期及果實成熟期可用高鉀型。開花坐果期:667 m2施1.5~2.0 kg,每天施1次;膨瓜期至果實成熟期:667 m2施2.0~2.5 kg,每天施1~2次,晴天施2次,陰天施1次。也可在定植3天后667 m2施尿素2.5~5.0 kg,7天后667 m2施尿素5~10 kg。授粉后667 m2施復合肥7.5~10.0 kg,膨瓜至成熟期667 m2施磷酸二氫鉀2.5~5.0 kg,每7天1次,施2次。采收前7天停止供液。
小型西瓜蔓生長旺盛,分枝能力較強,在定植后15~20天西瓜開始伸蔓,蔓長0.4~0.6 m時采用單蔓吊蔓的模式,將主蔓吊起并修剪側蔓。
小型西瓜需要人工輔助授粉,在開花時及時授粉。自然條件下,一般選擇在晴天的7:00~10:00進行。授粉時摘下當天開放的雄花,在雌花柱頭上涂抹。不同天授粉后的雌花,用不同顏色標記牌標記,以便成熟期采收。低溫陰雨天授粉時間相應推遲。
當授粉后4~5天,幼果呈雞蛋大小時,摘除低節位、子房發育不全、生長畸形、受機械損傷及蟲咬的幼瓜,一般每株選留1個健壯瓜。
當小型西瓜果實膨大到0.25 kg時,應及時吊瓜。小型西瓜用繩吊瓜,可用“柄蔓綁法”[10]。小型西瓜吊瓜過程中,一般通過升蔓或降蔓的方式把瓜的高度定在1 m左右的位置,既增加觀賞性,又方便以后選瓜和采摘。
小型西瓜的采收需根據品種的成熟期確定,通常為25~30天,可采用人工輔助授粉標記日期來確定其成熟期,也可通過觀察小西瓜外觀來確定,成熟期的西瓜果實花紋清晰,靠近授粉西瓜的卷須變黃褐色。

糖度測定

糖度測定
小型西瓜采收結束后及時剪蔓清蔓。將主蔓和側蔓的基部保留老蔓0.10~0.15 cm,其余剪去,保留3~5個潛伏芽。及時清理棚內的老蔓、雜草,并把其全部清理出棚。同時可用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7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7 000~8 000倍+60 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1 500倍混合液,對老蔓、整個大棚進行噴霧殺菌、滅蟲。
剪蔓清蔓后加強水肥管理。割蔓3天后,每667 m2施尿素2.5~5.0 kg,7天后667 m2施復合肥10~15 kg。進入伸蔓期至果實成熟期后可施用富帝高,伸蔓期以高氮型為主,授粉后至果實成熟期以高鉀型為主,施用的方法及用量與第1茬基本相同。但第2、3茬生長在7~10月,此時廣東地區正處于高溫天氣,注意硼肥、鈣肥的增施。可噴施0.1%~0.2%硼砂溶液、0.3%氯化鈣水溶液或高鈣葉面肥,每7~10天施1次。
留取主蔓,其余側蔓摘除。新蔓生長期溫度較高,雌花出現較遲,選主蔓上的第2朵雌花授粉留瓜,每株只留1個,其余幼瓜及時摘除。
小型西瓜病蟲害以預防為主,采取綜合防治的原則。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再配合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制劑使用科學合理的化學防治。廣東地區西瓜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蔓枯病、枯萎病、白粉病、病毒病、細菌性病害等。主要蟲害有蚜蟲、紅蜘蛛、薊馬、斜紋夜蛾等。
①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如熱研系列瓊麗、瓊香、熱研黑寶等,堅持嚴格的輪作制度,水分管理嚴格按規程進行,肥料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和三元復合肥,按土壤狀況和生長需要合理施肥,密度適當,科學整枝,大棚通風良好,田間環境清潔。
②物理防控 選用反光地膜覆蓋抑制雜草生長及規避蚜蟲,黃板誘殺蚜蟲、斑潛蠅、粉虱等害蟲,藍板誘殺薊馬等害蟲。
③生物防控 可釋放螨、薊馬、煙粉虱的天敵,或使用生物農藥、生物菌肥等防治病蟲害。
④化學防治 選用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化學防治,農藥使用應符合GB 4285和GB/T 8321(所有部分)。枯萎病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0%琥珀酸銅可濕性粉劑350倍液或50%使百功(咪鮮胺錳鹽)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灌根,每株施300~500 mL,每隔7~10天1次;病毒病可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白粉病可選62.5%仙生(腈菌·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和40%福星(氟硅唑)乳油7 500倍液交替施用;蔓枯病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炭疽病發病初期可選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等量波爾多液200倍液噴霧,連續3~4次;蚜蟲、白粉虱一般用生物農藥如蘇·阿維等進行防治,薊馬可選用60 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1 500倍液防治,斜紋夜蛾可選用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倍液;紅蜘蛛可選用阿維·噠螨靈懸浮劑2 000倍液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