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康
走路,常常被推薦為中老年的鍛煉方法。說是最好的,其實只是因為這是最簡單的方式,對場地、器材沒有要求,又沒有技術門檻,強度易控,受傷風險較小。特別是對于老年人、有心血管疾病、代謝綜合征等基礎疾病的人來講,走路是有氧運動,沒有憋氣行為,可調動大肌肉群參與,強度適宜,還可與同伴交流,愉悅身心,效果值得肯定。
但走路對于大部分需要提高心肺耐力、增加肌肉力量、增加平衡能力的無疾病史中老年人來講,作用有限,強度不夠,對心肺刺激有限。
需要注意的是,在沒有強度保證的情況下,單純追求走路的運動量,是沒有健康收益的。現有研究認為,每天走4500步可明顯降低死亡率,走7500步效果更好,但在達到12000步以后再無更多的健康收益了。因此,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天走1萬步是合適的。而每天2萬步,甚至3萬步,最終結果可能會引起關節和肌肉損傷。總之,走路鍛煉的量和強度都要合理。
一是走路姿勢正確。抬頭挺胸,目光平視,軀干自然伸直;收腹,身體重心稍向前移;上肢與下肢配合協調,步伐適中,兩腳落地有節奏感。
二是速度要合適。衡量速度是否適當的方法是看運動時的心率。可用20減去年齡求得最大心率,用最大心率百分比來衡量運動強度。一般中低強度運動應該將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76%以下。一般而言,慢速走是每分鐘80步,中速走是每分鐘100步,快步走是每分鐘120步。
三是走路的地點要舒適,盡量選擇平坦的路面,減少損傷風險;老年人不適合在寒冷季節過早進行運動。早晨八九點、下午三四點、晚飯后都是散步的好時間。最好能夠配一雙適合健步走的運動鞋。
首先,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鍛煉形式要符合自己的愛好,鍛煉強度和量要適合自己的身體條件。這是鍛煉是否健康的核心要素。
骨關節不好的人可以選擇游泳;掌握羽毛球、乒乓球、網球運動技能的人,可以選擇這些自己喜愛的項目;喜歡傳統文化的人可以選擇太極拳、八段錦等。但均需要用有氧運動促進心肺耐力,建議每周3~5次;用力量練習防止肌肉丟失、增加肌力,每周1~2次;用拉伸練習增加機體柔韌度等,每周1~2次,持之以恒,定有收益。
在進行系統鍛煉前,最好在專業機構進行評估,以確保在安全的情況下獲得最大運動收益。專家建議:快走應保證每次30~60分鐘。身體狀況較好的中老年人還可走跑結合,達到強心肺的目的。每天運動完感覺心情舒暢、食欲佳、睡眠好,說明身體對運動有良好的耐受。
每天都要運動(每周至少5天),能保證每天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最好;
如果哪天沒時間,來個短時的高強度間歇性訓練也不錯;
如果有了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每天絕對要“有氧運動”;
每項運動都有其對身體某一系統的特殊作用,所以運動健身一定要“雜”,有氧、力量、太極、瑜伽應該輪流上!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沒時間”成為人們不參加運動的理由。其實,合理的把體力活動融入生活和工作,就可以做到運動工作兩不誤。
充分利用外出、工作間隙、家務勞動和閑暇勞動,盡可能地增加“動”的機會;主動少駕車,騎車上班或走路上班,盡可能減少出行開車、坐車、久坐等,增加走路、騎自行車、登樓梯的機會。把身體活動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如坐公交車,提前一站下車。改變回到家中便與電視、電腦、手機相伴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