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 范志紅
喝雜糧粥是我國的傳統養生方法之一,對預防“三高”很有幫助。不過,很多胃腸功能不佳的人擔心雜糧會“傷胃”,這種認知其實是錯誤的。
這是因為,雜糧中B族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膳食纖維、各種礦物質、植物化學物等含量比精米白面高,腸胃的正常運行需要這些營養素做支撐。此外,胃是一個“不思進取”的器官,帶有“用進廢退”的特點。也就是說,如果長期用得少,或者人為降低胃的工作量,胃就會以為自己不需要努力工作而運行疲軟,因此細軟食物反而更可能導致胃動力和功能不足。雜糧質地相對較硬,富含膳食纖維,有助保證正常的胃液分泌與胃蠕動。因此,只要選對種類和烹調方法,喝雜糧粥便是一個簡單可行的養胃方法。
身體虛弱、消化不良,容易發生胃堵、脹氣等情況的人,少用或不用黃豆、黑豆、綠豆等食材。因為,豆類食材消化起來的確比較辛苦,而且容易產氣。其他雜豆占雜糧粥原料的比例不超過1/3,比如蕓豆、紅小豆、鷹嘴豆等可以用,但烹調前最好經過8小時以上的充分浸泡,這樣雜糧豆類煮后就會沙軟可口,無礙消化。如果打成糊糊,就更沒問題了。配合這些豆子,可以加入糙米、小米、大黃米、白高粱米等全谷食材,還可以放入蓮子、山藥干等,再加點棗肉和桂圓肉,增加甜香氣息。這樣的粥,營養價值高,對胃腸又友好,特別適合消化不良的人。
如果日常易疲勞、吃冷食物易腹瀉,說明腸道很敏感,吸收能力較差,可以用一些糯米、大黃米、黏高粱、山藥、蓮子等,這些食材煮后質地柔軟、黏稠、容易消化。山藥和蓮子需要泡幾個小時,煮后能充分軟爛。用黏稠雜糧粥替代白米飯做主食,養一段時間,消化功能會慢慢恢復。
咀嚼能力比較差,胃動力也不足,大便中甚至能看到沒嚼碎的整個谷粒的人,建議不熬粥,而是把食材直接打成糊糊喝,消化吸收效果會更有保障。豆漿機不適應煮太濃太黏的糊,容易糊底,只適合做比較稀的雜糧糊,所以只能用來替代早餐粥,不能替代正餐。
需要注意的是,用來養胃的雜糧粥或者雜糧糊一定要足夠濃,否則營養成分太稀薄,會帶來饑餓感,原本營養不良的人就會消化更差。
待消化能力提高,不容易腹瀉也不容易脹氣后,可以再嘗試著一種一種地引入新食材,比如燕麥片、紅米、黑米、百合、芡實、薏米、蕎麥粒等,也可以加點枸杞、葡萄干、提子干等水果干,以及南瓜丁、甘薯塊之類。如果胃腸沒有不良感覺,可以再嘗試更難消化的大麥粒、燕麥粒和小麥粒等。如果吃了感覺不適,比如胃堵、脹氣等,就要暫時停止吃雜糧。
胃酸過多的人要少加大黃米、糯米等黏性食材,也不要加紅薯塊和玉米,而蕓豆、紅小豆之類能煮軟的豆類食材,適當放一點對減輕胃酸是有益無害的,加上白米、糙米和小米等,再加點百合、芝麻、花生之類的配料,也能做出喝起來很舒服的雜糧粥。
除了合適配方的雜糧粥之外,養胃還要正常吃魚肉蛋奶和蔬菜類食物,保證維生素、鐵、鋅、鈣和蛋白質的供應,它們也是胃腸維護和修復所需要的重要物質基礎。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患者不適合將雜糧煮得太軟爛或打成糊糊喝,因為越容易消化的吃法,餐后血糖上升速度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