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斌
伴隨我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以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為主流的技術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越來越大。依托互聯網技術的智慧社區是現代化城鎮化發展和城市社區管理服務方式的全新模式也是智慧城市建設最重要的板塊之一。探索智慧社區管理的新模式已逐漸引起各界的關注。2014 年5 月國家住建部出臺了《智慧社區建設指南》對我國城市智慧社區建設做出了一系列科學的指導意見。同時指出我國智慧社區建設處于初始階段,服務范圍小且相關設備技術和管理都有不足之處,使得管理效率普遍較低,同時還存在服務不到位等諸多問題。要實現城市智慧社區建設與發展,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還需要解決諸多問題。
2015 年12 月,中國電科與FZ 簽署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邁出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第一步。QT 社區是FZ 市規模相對較大且發展時間較長久的社區之一,社區內各小區獨立管理運營,發展程度不一。由于各小區管理較為分散,整體上,大數據無法實現社區內的統一高效管理。隨著“互聯網+”運作模式的快速發展,QT 社區也開始更加重視起“互聯網+”技術在智慧社區建設和管理中的作用。總體來看,QT 社區智慧社區建設模式是“自下而上”進行管理發展的。
通過云數據,互聯網等技術,提高QT 社區的協調性以及管理性。將社區內6 個小區的各類資源進行整合管理,包括餐飲、醫療、幼兒教育、家政服務以及娛樂文化等方面,為用戶提供專業精準定位分析,使得社區內居民實現就近消費、精準消費的便利體驗。社區內居民通過定位系統準確掌握所需服務的地區位置和信息,實現又快又好的服務效率提升,各方資源統一在社區安保和物業系統內,使得整體運作和管理能力和居民生活滿意度有顯著改善。
目前智慧物業基本是以“互聯網+”為基礎運行的智能物業服務管理系統,通過以社區內居民用戶主為中心,來滿足社區居民的各種需求。不僅有日常的物業收費、繳費功能、安防系統、客服中心、信息發布等基礎服務以外,還有構建了周邊商家合作平臺信息平臺等,可以幫助居民在互聯網平臺上實現自助繳費、對物業的相關建議、報修設施設備等一些日常生活信息的實時反饋和解決。同時系統中存儲了周邊地區的商鋪信息,使得鄰里之間可以進行資源信息共享,例如二手產品、房租買賣租賃等日常信息等,豐富了業主的業余生活,真正做到了將“群眾跑腿”變“信息跑路”,大大提升物業服務效率,社區居民幸福感增強。
近幾年我國很多城市均開展了智慧社區試點建設工作,但相比較發達國家智慧社區建設理念的提出,我國還處于較落后的情況。還沒有探索出一套適用我國國情的智慧社區體系架構和標準。案例FZ 市政府開展智慧社區試點建設工作時間較短,在建設過程中處于探索階段,因為,各社區之間存在著資源條件不一致、信息化水平不等、理念水平不同等問題,未能形成一個有效的智慧社區建設指導體系。日前,FZ 市政府與其他城市一樣,在智慧社區建設中遇到了諸多困難。例如,在基礎設施不完善,智慧社區建設理念灌輸不透徹的情況下,為了完成下達的任務而進行試點工程建設;沒有發揮“三社”協同治理理念,盲目地照搬照抄一些發達城市智慧社區建設成果;構建的智慧平臺實用性操作性不強,利用率不高,浪費資金投入。從整體來看,FZ 市政府在智慧社區建設工作中的指導意見,還缺乏整體性系統性。
互聯網與物聯網是智慧社區的建設的關鍵。而要通過互聯網與物聯網來實現社區智慧化,就需要硬件設施與繁雜的網絡設施建設作為基礎。我國城市社區網絡基礎設施現狀是軟、硬件均處在較為落后的水平,由于政府與行業缺乏指導與管理使得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處于自由發展的狀態。QT 社區的智慧社區建設更多的是,在原有的網絡基礎設施上,建設互聯網智慧社區,硬件上相對落后,無法滿足智慧社區建設的發展需要。
目前,QT 社區居委會的資金來源和大多數基層社區一樣,主要是上級政府財政撥款,由街道辦事處進行分配,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源與投入,這大大限制了智慧社區的建設與發展。依靠財政撥款進行分配的資金極為有限,而智慧社區建設需要的投入資金較大,單純靠撥款投入,顯然無法滿足智慧社區建設與發展的需要。
社區治理與智慧社區建設均需要更多的高素質、懂技術的專業的人才參與。目前,QT 社區人手不足,缺乏專業的技術人才。社區工作者不僅要承擔基層行政事務,還要組織開展基層社區治理工作,高負荷的工作狀態,使得他們對智慧社區的建設與發展力不從心。通過互聯網技術開展智慧社區建設與基層治理更加便利和高效,缺少專業型人才就難以實現。智慧社區項目繁多,新鮮事物不斷增加,操作難使得智慧平臺利用率低,甚至閑置。要保障智慧社區軟硬件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就需要一批專業型人才。大多數社區工作人員年齡偏大,學歷偏低,技術缺乏的原因難以形成智慧社區治理理念,加上部分社區老舊小區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難以實現智慧社區建設與治理。
智慧社區建設政府應該起到主導地位,做好統一規劃。然后由社區居委會牽頭與各服務商家實現聯動,協同發展。政府在開展智慧社區建設的設計中,要堅持“統一社區規劃、統一治理標準、統一規范管理”,要增加街道與街道之間的統籌聯系,減少各自為政。市、縣及街道到要科學、人性化,具有可操作性地制定智慧社區建設與治理總體框架設計。政府可以圍繞政府、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市場服務企業和居民的需求,設定智慧社區建設的總體目標,建立智慧社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對智慧社區建設進行資源、資金和人才上的統籌;其次,根據居民需要,社區居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商貿企業、養老機構、醫療機構等參與智慧社區的建設與治理。國家住建部就在2014 年5 月發布《智慧社區建設指南(試行)》中提出相關的指導意見。認為智慧社區的平臺采用“政府主導、社區主體、市場運作”的運營模式,將政府牽頭的社區服務信息化系統建設逐步轉變為一個多元主體共同投資、建設和運營的“大信息服務平臺”。
完善智慧社區系統建設,要從網絡基站與硬件設施基礎做起。智慧社區的建設是基于互聯網技術進行的。智慧社區通過信息自動化、云計算等技術將智能家居互聯,形成物聯。各設施設備協同工作,為社區居民提供智能服務。智慧社區的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建設覆蓋全面的綜合服務系統需要逐步進行。智慧社區信息服務系統的建設應該是層層遞進的發展方式,如下圖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整個系統建設的基礎,首先要做好基礎設施的建設;其次是智慧家居系統、物業服務系統、電子商務系統等核心業務建設;然后就是各個系統的集成,保證各個系統實現協同聯動;最后,數據庫是系統的重要保障,建設好數據庫為決策提供數據參考。
建設好互聯網人才隊伍是社區智慧化建設的根本。首先,社區工作者要加強信息化技術培訓,提高“互聯網”技能。政府撥款,街道組織社區工作者統一培訓,讓社區工作者能夠學會對智慧社區平臺的操作和應用;其次,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志愿者隊伍。在社區發動退休干部、黨員及大學生加入志愿者隊伍,為社區工作者肩負的同時也增強人才隊伍實力;最后,與高校達成戰略合作,引進相關專業人才為基層服務,促進基層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
智慧社區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能單一的依靠政府撥款,街道社區需要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首先,要建立融資渠道和培育市場,保障智慧社區建設的發展的連續性與長期性;其次,創新資金籌集渠道,鼓勵相關服務企業、商家和社區共同開發投資智慧社區項目建設和運營等,例如FZ 市政府和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擬全方位打造智慧城市的FZ 樣本。FZ 市基于阿里云的“ET 城市大腦”技術構建智慧城市;雙方的合作還包括了以工業互聯網推動制造業升級、以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政府服務能力、以教育機構合作培養大數據人才等多方面內容。
當前,FZ 市QT 社區智慧社區建設還在起步階段,還沒探索出成熟的發展模式,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建設規劃。本文從實際出發,通過對FZ 市QT 社區智慧社區建設情況的現場調查,從理論研究與實踐運用兩個方面研究,分析了QT 社區要實現智慧社區的建設與治理仍存在諸多不足。提出應當要以居民需求為出發點,把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社區居民、服務企業等多主體都統籌到整體規劃,最終探索出一條適合QT 社區的智慧社區建設道路。以政府為主導,市場介入,社區與居民積極參與發揮各自的作用,并加強各主體的協商合作,形成智慧社區各主體自主自治的網絡系統,從而形成“社區共同體”。
隨著我國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滿足居民對幸福生活的需求,智慧社區建設之路迫在眉睫。智慧社區的建設不僅可以提高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而且有助于基層社區治理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