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晨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6)
近些年來,伴隨著網絡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自媒體平臺亂象日益呈現出高發多發態勢,而自媒體“把關人”的缺失是造成這一惡果的主要原因。自媒體如火如荼的發展沖擊了媒體行業的舊有構架,技術的變革對自媒體治理提出新要求。為此,我國出臺了《互聯網論壇社區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行政執法程序規定》等辦法,積極推進自媒體治理工作。但自媒體治理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持續不斷地努力,不能總是在惡性事件出現后再尋求解決辦法。面對當下錯綜復雜的互聯網環境,有關部門應主動出擊,構建系統、完備的自媒體綜合治理體系,正本清源,減少自媒體領域惡性事件出現的頻率。
自媒體(We Media)是伴隨著公民新聞產生的一個概念,2003年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對“We Media”(自媒體)下的定義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認同:We Media 是一個普通市民經過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提供并分享他們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①簡言之,自媒體即公民發布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的載體。
筆者認為,自媒體主要有以下特點:
首先,傳播主體多元化。傳統媒體時代,主導輿論場的主要是官方媒體,普通個人由于缺乏傳播渠道,遇到社會不公無處發聲,在輿論場上長期以來處于失語狀態。隨著自媒體平臺的不斷發展,特別是web2.0時代的到來,公民享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受眾從被動接受新聞信息變成了主動生產新聞信息,傳播主體多元化、草根化日益成為主流趨勢。
其次,傳播內容個性化。傳統媒體時代,官方媒體主導議程設置,充斥輿論場的大都是官方媒體統一發布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硬新聞,傳播內容千篇一律。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傳播渠道的拓寬為傳播內容的廣泛化、草根化創造了條件,傳播內容的個性化趨勢也日益凸顯。
再次,傳播議題公共化。自媒體每日生產出大量的內容,但真正有關注度的大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議題,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自媒體平臺的出現賦予了哈貝馬斯提出的“公共領域”這一概念以新內涵。
最后,傳播效果擴大化。傳播效果是傳播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傳播效果的強弱代表了傳播活動意義的大小。網絡傳播的匿名性、無組織性使得自媒體信息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病毒式傳播,自媒體的傳播效果是傳統媒體不可同日而語的。
作為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的盧因最早提出了“把關人”這一概念,1950年,懷特將這一概念引入新聞學領域中,提出了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把關人”是決定新聞內容能否與受眾見面的重要因素。正如傳播學者施拉姆所說:“篩選的藝術也許是它們(媒介)的運轉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雹?/p>
技術變革的加快導致媒介場域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把關人”理論僅適用于封閉的渠道把關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下自媒體時代更具開放性的把關機制。技術賦權下人人都成為新聞信息的把關者,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導致了自媒體平臺亂象叢生的惡果。與此同時,算法技術更改了把關過程,機器把關在某些領域代替了人工把關,把關活動中人的主體性地位被消解。
2010年是中國新媒體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四大門戶網站網易、新浪、搜狐、騰訊在這一年同時開啟微博業務,因此,2010年被業內人士稱為“微博元年”,在某種意義上2010年也可以稱得上是“自媒體元年”。進入2020年,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技術對傳媒業的滲透持續加快,可以說是技術重塑了媒介場域。在技術助推和資本加持下,經過將近十年的野蠻生長,自媒體版圖在迅速擴張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亂象,弊端日益顯露:
心理學研究中存在一個被稱為“尖叫效應”的概念,將這一概念引入新聞傳播領域,就是指格調低下、帶有強烈獵奇色彩的低俗內容往往能快速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從而“一石激起千層浪”,取得病毒式傳播的效果。在自媒體平臺不斷涌現的當下,普通自媒體人面對著日益嚴峻的市場競爭。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得一席之地,部分自媒體人置新聞專業主義操守于不顧,片面追求傳播內容的刺激性、獵奇性,使得自媒體大環境日益呈現出低俗化、過度娛樂化的傾向,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無論是著名公眾號“咪蒙”在江歌案中喊打喊殺,還是“二更食堂”在空姐遇害案中繪聲繪色,都顯示出部分流量大V為博流量不要形象、為蹭熱度不要氣度的本質。
算法技術在新聞領域的應用提高了信息分發效率的同時也為受眾帶來了“信息繭房”、“回音室效應”等不利影響,在“尖叫效應”與“信息繭房”的雙重作用下,受眾被人為桎梏于自媒體為其量身打造的低俗化“繭房”之中,同時在“沉默的螺旋”效果的影響下,受眾會認為低俗化信息是社會生活的主流,從而在不知不覺間對低俗價值觀產生認同,敗壞社會風氣。
由于自媒體平臺沒有采訪權,很多自媒體在生產內容的過程中只能對所掌握的二手資料進行“二次加工”,為了吸引受眾、贏得流量,部分自媒體從業人員不惜鋌而走險,對新聞事實過度想象,甚至直接虛構新聞事實,虛假新聞的出現也就不足為怪了。同時,新媒體環境下自媒體平臺多推崇“唯速主義”,新聞的時效性由TNT(today news today)變成NNN(now news now)。部分自媒體從業者片面追求時效性,制作新聞時不核實信息來源就直接發布,缺少事實核查環節,新聞失實也就不足為奇了。眾所周知,真實性是新聞采編業務的本質要求,更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內涵,是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立身之本。虛假新聞的泛濫腐蝕了新聞隊伍,破壞了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的信任,無異于自毀長城。
近幾年來,“洗稿”一詞成為媒體行業的熱詞,引發業內人士廣泛關注。其實,“洗稿”現象古已有之,原出中國香港新聞界,只是在自媒體時代日益泛濫成災,這不禁讓人擔憂自媒體匱乏的原創能力。所謂“技術沒有價值觀”之論不能成為某些自媒體平臺“收割流量”的借口,自媒體也不能打著“工具合理性”的借口置“價值合理性”于不顧。當下的媒介場域,渠道已無限多樣,原創內容生產能力才是自媒體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很多學者預言:未來的世界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如歐洲議會批準的《版權指令》(Copyright Directive)就旨在更新歐洲的版權法,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需要,這給我國加強網絡時代的版權保護提供借鑒。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國,在走向文化強國的道路上必須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有所作為,這就要求互聯網內容管理人員強化監督意識,自媒體從業者摒棄浮躁作風,增強版權意識,提高原創內容生產能力。
近年來,網絡直播在我國迅速發展,國內出現了抖音、快手、秒拍、騰訊微視等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直播平臺。伴隨著網絡直播如火如荼發展的同時,質疑之聲不絕于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網絡直播侵犯隱私權(名譽權)的問題。
名譽侵權、隱私侵權是伴隨著自媒體行業發展的痼疾,與傳統的名譽侵權案件相比,自媒體名譽侵權案件具有侵權主體隱蔽性、侵權認定復雜性、侵權后果嚴重性等新特點。如在2018年震驚全國的“重慶公交墜江”事件中,多家自媒體未核實信源就主觀臆斷,聲稱被撞的小轎車女司機逆行導致公交墜江,給這名女司機及其家人造成“二次傷害”。當事人本是事件受害一方,卻因媒體失實報道無端遭受謾罵、詛咒甚至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行為,名譽權、隱私權遭到嚴重侵害。媒體有權對事件提出質疑,但無權在無確鑿證據的情況下主觀臆斷,更無權侵犯被害人隱私。
近幾年來,伴隨著新媒體技術如火如荼的發展,我國的互聯網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習總書記曾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③,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互聯網論壇社區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行政執法程序規定》等辦法,自媒體治理取得了巨大進步。但當前國際國內環境復雜多變、網絡思想場域百家爭鳴,面對層出不窮的自媒體亂象,當下中國需下大力氣、花大功夫扎實推進自媒體治理工作。筆者認為,當前我國自媒體治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不過20多年的時間,我國公民并沒有培養起系統的網絡安全意識。近幾年來,從“辱母殺人案”到“江歌案”,無一不在自媒體中掀起一次次道德審判的高潮,甚至催生莫斯科維奇筆下的“群氓”現象。古斯塔夫·勒龐認為:“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并且會立刻屈從于這種誘惑?!雹?/p>
如果任由自媒體中的非理性情緒肆意蔓延,不僅不利于正確的輿論導向的形成,更會造成群體極化的惡果。學術界把當今社會形象地稱為后真相時代,“后真相”一詞在傳媒界的流行反映了當下自媒體真相缺失、假新聞盛行的現狀,自媒體治理面臨危機。當下部分自媒體人在“注意力經濟”的引誘下采取情緒化的事實表述方法,使得受眾情緒很容易被激化,甚至走向極端。公民缺乏正確的認知觀念,這導致部分網民的行為表現出非理性、情緒化的傾向,不利于我國自媒體治理的進一步發展。
自媒體治理涉及的利益主體繁多,既包括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等國家公權力機關,又包括互聯網平臺和互聯網從業人員,甚至包括普通網民等每一個自媒體參與者。當前,為治理混亂的自媒體,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互聯網治理條款,但自媒體治理主體責任尚不明確,很多行政命令都是政府部門單方面發布,未在社會上形成廣泛共識。與此同時,“九龍治水”模式也使得我國當前自媒體治理工作收效甚微。
為此,有關部門必須強化組織領導,劃清各治理主體的責任,做好自媒體清理整頓工作。同時,調動各個互聯網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基層治理、社會化治理的優勢,讓各個利益相關方都參與到自媒體治理工作之中。
當下我國面臨著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網絡空間意識形態斗爭日趨激烈。國際上民粹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媒介技術和資本積累的優勢,通過網絡向我國輸入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嚴重威脅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導權;國內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充斥網絡輿論場,使得部分國人意識形態的錯誤。部分網絡紅人為博流量置社會責任于不顧,通過自媒體肆意傳播破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當言論,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習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深入開展網上輿論斗爭,嚴密防范和抑制網上攻擊滲透行為,組織力量對錯誤思想觀點進行批駁?!雹莞?抡J為,話語即權力。意識形態斗爭事關國家前途命運,必須堅決反對互聯網無政府主義。為此,必須在自媒體領域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這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網絡強國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國信息主權不受別國侵犯的需要。
近些年來,隨著相關規章制度的健全,我國自媒體治理取得積極成效。但身處后技術時代下的中國,面對著自媒體平臺仍亂象迭出的現實情況,各責任方必須重拳出擊,肅清互聯網不正之風。筆者將試圖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角度,具體論述自媒體治理的現實措施。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面對著自媒體平臺亂象迭出的現實情況,自媒體治理要想取得進一步的成效,必須要有切實可行的法律、行政法規。為此,有關部門必須開展有針對性的立法活動,以完善自媒體治理法律體系。成熟完備的法律體系有助于肅清自媒體的環境,規制自媒體從業人員的失范行為,促進自媒體治理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在互聯網治理方面,我國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文件,取得了積極成效。在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之后,國家還有針對性地推出了一系列有關自媒體治理的法律規范和行政條例,加強了對近些年來大熱的微博、微信公眾號、網絡直播、知乎社區等自媒體平臺和網絡社群的規范。受眾媒介素養的提高絕非一日之功,但傳媒法制的效果卻是立竿見影。
當下,自媒體平臺亂象叢生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但部分相關法規與行政命令之間存在內容重復、權責不明的弊端,尚未形成系統的法律治理體系。一個社會的很多問題,歸根到底是體制的問題。如果大家一味譴責互聯網從業人員的道德問題,就會忽視了帶來媒體道德問題背后的體制機制問題。疫苗問題如此,醫患問題如此,自媒體治理問題也如此。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家必須對互聯網治理體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對相關治理主體的網絡監管責任進行有效整合,簡政放權,改變長期以來網絡治理責任不明、權力交叉的現狀,減少行政部門的直接干預,依法依規進行自媒體治理。
維護自媒體的良性運行不僅是行政部門的責任,也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為了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媒介生態,自媒體平臺、自媒體從業者甚至每一個網民都必須參與進來,提高自律意識,自覺遵守互聯網法律法規,還自媒體一片天朗氣清、還公共領域一片綠水青山。
首先,互聯網運營平臺必須加強資格審核和內容把關工作,健全審核監督機制,將不合格的內容生產者“請下梁山”,為優質的內容提供者開辟道路。其次,自媒體從業人員必須要強化自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改變長期以來低俗化、過度娛樂化的新聞生產模式,提高對新聞信息進行深度挖掘和批判分析的能力,遠離對所謂“注意力經濟”、“眼球效應”的片面追求,注重社會效益的承擔。最后,良好的自媒體需要每一個網民的共同努力。在新的媒介環境下,每一個互聯網參與者都必須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在獲取信息的同時要提高辨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由無意識的被動接受轉為有意識的自覺參與。惟其如此,才能在碎片化信息傳播的時代保持理性思考的能力,不被淹沒在滾滾的信息大潮之中。
隨著自媒體平臺的快速發展和自媒體群體的擴大,網絡失范問題也日益嚴重。存在于自媒體中的不當言論和行為擴大到了現實生活領域,對社會造成了極為負面的影響。面對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加強自媒體治理勢在必行。自媒體不是絕對自由的“烏托邦”,也非絕對控制的“利維坦”,面對被信息技術重塑的媒介場域,如何在“烏托邦”與“利維坦”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必須思考和面對的現實問題。
注釋:
①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J].探索,2006(5):135.
②蘇牧.新媒體時代媒體把關人的責任[J].理論觀察,2014(8):128-129.
③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3.
④[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