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云
(河北農業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媒體融合就是促進各個新聞生產要素相互融合,從校園媒體的角度分析,媒體融合要從思想融合入手,強化互聯網思維并樹立品牌意識。在傳播體制上,應該轉變傳統的管理模式,采取“管辦分離”的方式,對資源進行深度整合,建立有效的融合機構。在傳播內容上,應該根據平臺差異化定位內容。采用新媒體和傳媒體相互聯動的傳播媒介,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了解新媒體時代給傳統媒體帶來的條件和機遇,然后采取綜合、有效的改進方案。
在高校校園中,廣播是最早的一種媒體形式,也是校園傳統媒體的主體形式。在高校文化、思政等宣傳工作中,廣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園廣播的優勢比較明顯,體現在短、平、快三個方面,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可以滿足信息傳播的要求。廣播可以在校園內迅速傳播信息,如果出現突發新聞,采用廣播的形式,可以迅速傳播新聞內容,不需要復雜的技術手段和制作過程。例如,在地震、臺風等突發自然災害出現的情況下,校園可以通過廣播的播放安民告示,及時引導學生避難并安撫學生情緒[1]。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可以通過廣播的方式通知學生消毒、疫苗接種等防疫活動的時間、地點,為師生的校園生活提供更多便利,確保師生面對突發情況可以保持冷靜的心態,在廣播的指導下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應急措施。
早在20世紀90年代,高校就已經出現有線電視的傳播形式,與廣播相比,有線電視可以帶來更大的視覺沖擊力,給觀眾帶來直觀、生動的現場感受。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很多高校甚至已經在學生寢室中安裝電視,不僅教職員工可以觀看電視,學生也可以觀看電視。每周可以播出1—2次電視節目,以校園師生自制新聞、專題片、文化節目等內容為主,可以豐富師生的課余生活,也能促進信息的傳播和校園文化的建設,是一種深受廣大師生喜愛的傳統媒體形式。
校報可以是說發展最久的校園傳統媒體形式,在1895年北洋大學創建了《北洋大學校刊》,標志著校報媒體形式的出現,至今已經發展百余年。目前,全國超過90%的學校都創辦了屬于自己的校報,校報編輯隊伍超過3 000人,每期可以發行200萬份以上。通常,校報被劃分在內部報紙的行列內[2-4]。但在1998年,新聞出版總署出臺了《關于設立高校校報類報紙刊號系列的通知》,在該通知出現后,校報成為了正式的報紙,具有統一刊號,標志著校報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成為校園中規范、成熟、權威的媒體形式,可以滿足讀者的需求,并且保障內容的真實性、權威性。
高校傳統媒體已經不再是校園中的主流媒體,在新媒體出現之后,傳統媒體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原本的傳統媒體在資源、經驗等方面占據優勢,在高校中具有主導輿論的作用。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師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通過網絡平臺,師生可以即時了解各類新聞信息,甚至從新聞信息的接受者轉變為新聞信息的創造者、傳播的參與者,傳統媒體也因此受到巨大的沖擊,各個傳統媒體都面臨著挑戰,如果沒有解決發展中的難題,校園傳統媒體會逐漸消亡。
校園廣播與大眾廣播并沒有直觀的差異,都具有短暫易逝的特點,因為信息具有即時性,如果觀眾沒有認真關注,很容易影響觀眾對節目內容的理解,廣播節目也無法保留在空間之中,學生通常只能聽一遍,而且很多學校的樓層較高、隔音較好,如果學生在校園的交流或寢室內部門窗關閉,則很難接收到廣播的信息通知,容易出現斷斷續續、模糊不清等問題,嚴重影響廣播新聞的經營效益。尤其在新媒體出現后,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即時信息,視頻形式的新聞內容更加廣泛傳播,廣播的優勢被削弱,逐漸失去了主體地位。
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很多高校并沒有設置獨立的電視頻道,通常會在其他電視頻道中插播校園新聞、校園節目。校園師生作為新聞受眾的同時,也是新聞的制造者。很多新聞內容需要編排和制作,即時性較差。此外,高校各類節目都圍繞領導活動、會議安排等正式內容為主,涉及的信息內容較少,宣傳范圍和傳播寬度也有限[5-7]。尤其在新媒體出現后,學生可以利用手機、PAD等終端設備觀看視頻,對有線電視的需求下降。尤其在短視頻崛起的背景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了解各種新聞信息,有線電視的內容、形式不再新穎,發展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與聲音、畫面等傳播形式相比,文字傳播信息的優勢相對較低。很多校報都以權威、詳細、全面等作為優勢,通過生動的語言來呈現新聞信息,但隨著媒體形式的增加,校報逐漸呈現出邊緣化的問題,不僅語言公式化,內容也比較固定呆板,缺少時效性、豐富性、廣泛性等優勢,很難長久發展。我國高校校報普遍以月刊、旬刊為主,也有很多周刊[8]。但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速度大幅度提升,月刊往往只是對當月內容的總結,對在校師生來說,校刊中的內容已經不再“新鮮”,很難激發觀看興趣。師生更傾向于接收“短平快”的信息,且生活、學習節奏不斷加快,師生已經很少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閱讀大量的文字信息,校園報刊面對著巨大的發展困境。
在新媒體形勢下,高校傳統媒體要積極進行改革創新,從傳統的領導為主體轉變為校園師生為主體,根據教師和學生的需求,從內容、方式、受眾三個角度進行創新,促進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相互融合,為校園傳統媒體開辟出全新的發展路徑,使其可以適應新媒體形式不斷發展。
對于校報來說,作為高校文化的核心傳播力量,應該率先開展改革創新工作。在傳統媒體面臨巨大發展困境的情況下,校報應該首當其沖,創新內容編輯、欄目選擇,積極應用新媒體技術、平臺,發揮傳統媒體優勢的同時,也彌補傳統媒體的弊端。高校校報需要充實內容,保障內容的權威性、扎實性,然后結合新媒體,采取網絡化、數字化的呈現方式,利用新媒體技術對圖片、文字等內容進行多樣化的編輯,使校報呈現出更好的視覺效果,吸引更多師生的關注[9-10]。在具體的內容上,可以采用網絡語言、流行用語、網絡排版等現代化、創新性的內容,增加校報內容的豐富性和趣味性,滿足師生獲取信息、娛樂休閑等需求。
傳統媒體應該在傳播形式、呈現方式上投入更多精力和資源,積極運用新媒體形式,掌握新媒體的規律和特征,并且合理利用新媒體平臺,為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工作提供更多途徑和渠道。要充分發揮“兩微一端”的作用,也就是利用微博、微信、客戶端。從主流媒體的發展情況來看,“兩微一端”的投入資源在不斷增加,新聞報道形式也愈加成熟,將電視、廣播、校刊融合在一起,利用音頻、短視頻等平臺,促進傳統媒體呈現方式的創新轉型,充分發揮校園媒體輿論引導的作用,使學生可以通過手機、PAD等終端獲取校園新聞。對廣播來說,可以打造ITC數字IP廣播系統,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播放上下課鈴聲,也可以開展多媒體教學、校園節目等內容,采用全頻壁掛音箱,保障廣播的流暢性,滿足信息發布、新聞廣播、緊急通知等廣播需求[11]。學生也可以在校園網、廣播APP等平臺中復聽廣播內容,通過呈現方式的融合,解決傳統廣播的弊端、問題。
新媒體圍繞互聯網傳播新聞信息,網絡信息具有多元性、即時性的特點,在網絡中,新聞受眾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新聞的制造者。傳統媒體應該結合新媒體新聞受眾的特點,增加新聞傳播的互動性,不僅要提供更加優質的新聞內容,還要擴大傳播的范圍和受眾的數量,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為受眾提供更多交流和溝通的空間,貼近新媒體形式,同時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作用,促進校園傳統媒體的發展和進步。
高校校園傳統媒體以學生、教師為主要受眾,同時教育部門也會對校園媒體有所關注。根據校園媒體的特點,要增加新聞內容的可讀性,保持權威、真實的優勢基礎,不僅要報道社會信息、校園新聞,還要增加學術、娛樂等內容,加大新聞內容的挖掘力度,對內容進行嚴格的篩選和反復的推敲,真實還原事件原委,對事件發展方向進行客觀、科學的預測。高校師生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和活躍的思維,可以快速接受新鮮事物,并且適應新環境。所以校報要不斷創新,保持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保持校園主流媒體的地位。在傳播上,除了采用紙質媒介、廣播、電視等方式外,要發揮新媒體技術的作用,構建網絡新聞傳播平臺,發揮“兩微一端”的作用,包括創建校刊微信公眾號、校報小程序、校園新聞APP等等,通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增加新聞信息的編輯方式,使內容更具娛樂性,同時為受眾提供交流和溝通的機會,為新聞內容的深化提供更多條件[12]。校報應該樹立精品意識,受到出版周期的限制,其內容信息量無法比擬新媒體新聞,但可以控制新聞長度、提升新聞價值,突出重點新聞內容,同時作出深入的解讀和分析,彰顯傳統媒體的權威性、科學性、專業性。要加強監管工作,杜絕傳播謠言、虛假報道等問題,要提升新聞采編人員的道德水平,促進創新的同時,也要堅守傳統媒體的底線和原則。
在新媒體形勢下,要加強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同時發揮傳統媒體人才的專業素養。校園中的新聞采編人員應該認識到傳統媒體的發展弊端,根據當前的媒體環境創新發展形勢,學習更多先進的技術知識,清晰自身角色定位,為傳統媒體的創新發展貢獻更多力量。要加強互聯網、云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關注校園內外的熱門新聞話題,發揮傳統媒體人的專業素養,對話題進行深度解析和編輯。在技術方面,可以打造融媒體新聞平臺,加強硬件和軟件的建設,不僅為新聞信息的傳播提供便利條件,同時也會教學、科研等工作提供交流平臺,貫穿教學、文化宣傳、學生實訓、校園活動等多項內容,創建融媒體校園新聞傳播新模式。可以建設多功能演播廳、新聞演播室等多功能設施,承擔網絡和新媒體新聞作品制作、傳播、教學等任務。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擴大新聞傳播的范圍,加強4G、5G網絡的應用,順應移動化、視頻化的發展趨勢,通過大數據分析師生感興趣的新聞內容,然后進行個性化的新聞推送。要發揮網站平臺、APP、公眾號的優勢,銜接采編、整理、傳輸等新聞編輯環節,建立矩陣式經營模式,增加深度的同時,也可以拓寬發展寬度。應該對各項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從多個角度出發,對產品特色進行研究分析,制定動態、優質的服務方案,不僅要加大線上信息傳播的力度,還要與線下傳播結合在一起,完善終端服務,滿足更多師生的需求。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形勢下,高校傳統媒體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挑戰。本文針對高校傳統媒體存在的弊端和優勢進行分析,結合新媒體技術、形式,創新高校傳統媒體的發展策略,不僅要增加新聞信息的深度,還要加強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從內容、方式和受眾三方面入手,促進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相互融合,使校園傳統媒體可以保持權威性、專業性的同時,解決各類弊端,進而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