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青
(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32)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記者的工作受到一定沖擊,面對更多挑戰的同時,也獲得較為理想的發展機遇,使得提升新聞編輯記者的素質受到更多關注,也是新媒體環境下驅動新聞報道工作升級的必然選擇。基于此,深入探索新媒體環境對新聞編輯記者素質提升策略有著極高的現實價值。
第一,新聞信息傳播渠道進一步拓寬。電視、廣播、報刊等為傳統媒體環境下新聞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信息不僅可以在傳統媒體渠道內傳播,還可以在微博、微信、QQ、直播平臺等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渠道內廣泛傳播,實現了對新聞信息傳播渠道的進一步拓寬。第二,新聞信息傳播效率進一步提升。相比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在信息傳播實時性與廣泛性方面有著更為明顯的優勢,且由于群眾在新媒體環境下也能夠轉變為新聞信息的制造者與傳播者,所以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信息的傳播效率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第三,新聞信息傳播模式進一步改變。新媒體平臺在新聞報道中的深入性利用使得新聞信息的傳播模式有所變更,不再拘泥于傳統的錄播、文字表述等形式,還可以使用直播的方式完成新聞信息的傳遞。這一模式在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中能夠發揮出更為理想的傳播效果,促使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與真實性大幅提升,進一步增強了新聞信息的傳播質量以及最終表現成效。而這樣的模式變更也對新聞編輯記者提出了更多挑戰與要求。
第一,政治素養要求。新媒體環境下要求新聞編輯記者具備與我國當前政治方針政策、正確政治方向相一致的政治素養,能夠在新聞報道中重視社會正能量的傳播,主動引導社會輿論向著正確方向發展。
第二,工作能力要求。新媒體環境下要求新聞編輯記者能夠迅速適應新媒體帶來的沖擊以及更多工作要求,可以熟練使用新媒體平臺以及先進設備展開新聞報道。同時,還要始終保持與傳統媒體同等的工作能力,保證新聞報道具備真實性、客觀性、全面性與權威性,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真實且全面還原事件真相,滿足受眾的多樣信息需求。
第三,創新能力要求。新媒體環境下要求新聞編輯記者具備與網絡環境相適應的創新能力,可以主動適應、發掘新的新聞信息傳播渠道,并對互聯網技術進行靈活性應用,以此驅動新聞信息傳播質量、效率呈現出大幅提升的發展趨勢。同時,還要具備創新新聞產品制作的能力,可以利用多種傳播載體吸引更多關注度。
第四,新聞敏感度要求。新媒體環境下要求新聞編輯記者能夠在海量、復雜信息內迅速提取出高價值新聞信息,整理出值得深入挖掘與報道的新聞素材,更為敏感的感知、篩選新聞信息,提升新聞報道的時效性。
1.思想認知方面的提升
結合當前的政治熱點對新聞編輯記者新聞洞察力的培養,驅動其處理輿論的能力水平提升,進一步引導新聞編輯記者在實際的工作與新聞報道中傳播社會正能量。對于新聞編輯記者而言,其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落實對社會熱點事件背后的真相進行深入挖掘,并將相應真實信息傳遞給廣大人民群眾,不裝飾、不夸大,促使新聞報道的可靠程度、可信度大幅提升[1]。在強化新聞編輯記者思想認知的同時,也促進著新聞編輯記者個人素養的持續提高,實現自身的逐步完善,形成更為正確的價值觀與判斷力,從而達到優化新聞報道內容質量的效果,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環境。
2.思維創新方面的提高
新聞編輯記者應當著重把握新聞選材的針對性,需要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考量新聞報道的價值性,選取更受人民群眾關注的主題內容進行深入挖掘與報道。在新聞采編過程中,要求重點考量人民群眾是否關注、是否貼近現實生活,只要是人民群眾更為關心的內容,就需要落實重點報道,提升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報道的社會關注度。同時,在新媒體環境中,新聞編輯記者還要積極展開新技術的學習,可以熟練使用新媒體完成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具實效性的新聞信息。從采訪方面來看,新聞編輯記者應當持續優化方法與技巧,結合新媒體環境下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落實新聞采編與報道的創新與改進。
1.信息發掘培養
新聞編輯記者必須要具備從受訪對象話語中挖掘高價值信息的能力,同時,還要著重規避對信息的過度挖掘。基于這樣的素養要求,需要重點落實對新聞編輯記者信息挖掘能力的培養。實踐中,可以利用對新聞編輯記者已經提交的新聞稿件進行深入性分析,結合其實際工作情況,判斷在采訪中是否存在信息過度挖掘的問題。例如,在某民生新聞稿件中,新聞編輯記者提交的稿件中有“業主考慮起訴竊電者”的語言表述,然而受訪業主的原話為“如果調解無效,就會考慮使用法律作為武器進行維權”。這樣的語言表述就存在著過度解讀的問題, 并沒有真實反映出受訪者的現實想法與感受。一旦發現新聞編輯記者在實際的采編與新聞內容編寫時存在過度解讀的問題,則應當及時與相應新聞編輯記者進行溝通,向其傳授正確的新聞報道工作理念以及工作思想,明確指出現階段新聞編輯記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鼓勵其及時糾正。
2.文化素質培養
新聞事件涉及到的專業領域相對較廣,特別是在新媒體環境中,新聞報道內容進一步豐富,以此實現對不同受眾差異性、多樣性新聞信息獲取需求的滿足。此時,需要重視對新聞編輯記者文化素養的強化培養,鼓勵新聞編輯記者結合新聞事件的不同進行針對性的解讀,而這就需要新聞編輯記者提前進行準備,然后再采訪當事人[2]。例如,在針對我國發射火星探測器這一主題編寫新聞報道的過程中,需要使用更為通俗的話語精準解釋姿態控制、變軌等多種專有名詞。為實現這一效果,需要新聞編輯記者提前明確這些專有名詞的內涵,并依托語言變換引入相應新聞報道中。實踐中,應當對新聞編輯記者已經提交的新聞稿件內容進行分析,如果發現其中包含著大量專有名詞,且沒有使用通俗話語做出詳細解釋,則要對相應稿件內容做出修改。
3.視角轉換培養
在編寫新聞稿件時,需要新聞編輯記者進行視角轉換,以受眾視角落實對新聞稿件的閱讀,避免新聞稿件內容造成受眾的誤解,進一步保證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準確性。
新媒體環境下,應當定期組織全體新聞編輯記者參加廣播電視融媒體作品實戰實操培訓,在相應培訓中,講述廣播電視融媒體節目創意、短視頻制作和運營、直播帶貨、H5制作技術等方面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側重實戰,以此驅動全體新聞編輯記者綜合素質和融媒工作能力提升,更好適應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與報道工作要求。
同時,還應當定期組織新聞寫作與新媒體培訓會,安排資深新聞編輯記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新聞編輯和采寫經驗,現身說法,圍繞提高新聞敏感度、識別新聞價值、尋找新聞線索、提煉主題等方面為參訓記者進行詳細講解;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分享寫作注意事項及策劃技巧,使參訓記者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新聞宣傳的規律和方法,為參訓記者厘清新聞寫作的思路,傳授方法;利用生動、通俗的語言,圍繞新媒體發展現狀、平臺特點及微信公眾號的選題、排版、推送時間等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借助豐富的案例和運營數據,分析交流如何進行個性化內容制作及加強與粉絲互動等,以此進一步提升參訓記者適應新媒體發展、運用新媒體的能力。通過相應培訓,參訓人員對新聞寫作和新媒體應用技巧擁有更全面的認識,為做好新形勢下、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與宣傳工作奠定基礎。
1.提升新聞捕捉的敏感度
新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加速了媒體融合,此時,要求著新聞編輯記者能夠在海量、復雜信息內迅速提取出高價值新聞信息,整理出值得深入挖掘與報道的新聞素材;要求新聞編輯記者能夠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完成有用新聞內容的篩選,整合成新聞報道的基礎框架,并結合采訪與信息深挖豐富新聞報道的“血肉”,及時向廣大人民群眾還原事件真相。為實現上述目標,提升新聞編輯記者捕捉新聞的敏感度是必然選擇,實踐中,需要拓寬新聞編輯記者的視野與知識面,強化其專業能力的同時增強其綜合素養;引導新聞編輯記者深入社會、進入基層,實地走訪、觀察,以此提升其創造性思維能力,為高價值新聞信息的快速捕捉提供支持[3]。
2.更新個人知識結構
新聞編輯記者在新媒體環境下需要持續落實對個人知識結構的更新,了解新媒體知識并可以在實際的新聞報道中熟練使用新媒體平臺;明確當前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新聞信息獲取的現實需求與特征,針對性制定新聞報道策略,盡可能滿足所有群眾的需要;主動學習先進傳媒技術,加大對社會熱點事件的關注度,以此推動新聞解讀專業化水平的持續性提升,并保證新聞信息可以得到及時性、高效性與廣泛性的傳播,并引導受眾與媒體展開互動,以此實現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工作的與時俱進。
3.深化利用先進編輯設備
想要實現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工作的升級,新聞編輯記者就必須要切實掌握新媒體設備操作技巧,在實際的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中深化對先進編輯設備的利用,包括計算機設別、圖像制作設備、音頻收集與處理設備等等,使得新聞采編工作事半功倍,提升新聞編輯的質量與效率,促使依托新聞編輯記者素養提升驅動新聞報道工作的成效提高成為現實,更好地完成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信息采編與報道傳播工作[4]。
1.嚴格把控新聞質量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遞方式逐步發生改變,人民群眾在新媒體的支持下也可以作為新聞信息的發布者與傳遞者,而這對新聞編輯記者工作造成一定沖擊。為了應對新媒體的沖擊,新聞編輯記者應當著重把握自身專業能力的優勢,以及在新聞信息發布權威性方面的優勢性,嚴格管控新聞質量,將廣大人民群眾的閱讀感受放在首要位置,并結合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深入性利用,實現對新聞事件真相的及時、正確報道,引導社會輿論始終向著正向方向發展,及時清除不良信息,實現新聞編輯記者工作的升級。
2.提升自身的專業性
新聞編輯記者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報道中,需要延續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專業性,重點保證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真實性、公平公正性、公開性,宣揚與維護社會正義的同時,持續增強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并對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落實關系協調。對于新聞編輯記者而言,在新媒體迅速發展以及普及性應用的大背景下,必須要切實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重點在新聞報道中落實社會輿論的正向引導,以此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樹立起良好的新聞媒體形象;實施對新聞事件的客觀性分析,實現對新聞事件發展脈絡的清晰把控。
3.加強對信息的辨別
新媒體使新聞信息的形式更加多樣化,數量也表現出大幅提升的狀態,其中包含著一定價值性相對較高的新聞信息,也不乏一些假新聞[5]。對于新聞編輯記者而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必須要進一步加強對新聞信息的辨別,在海量新聞信息內過濾、剔除假新聞以及價值性更低的新聞信息,精選優質新聞內容落實深入性挖掘與報道,提升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在實際的新聞報道工作中,新聞編輯記者必須要始終堅持傳遞主流信息價值觀,嚴禁出現為了獲取更大商業利益而進行新聞弄虛造假的問題。新聞編輯記者應當提升對新聞事件的甄別能力,深入挖掘并及時報道發現的民生問題、社會熱點事件,需要落實追蹤報道,依托自己良好、正確的新聞報道行為支持對社會和諧穩定維護工作的更好展開。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境對新聞編輯記者的政治素養、工作能力、創新能力、新聞敏感度等提出了更多要求,使得依托新聞編輯記者素質的提升推動新聞報道工作優化更新受到更多關注,這也是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媒體工作升級的必然選擇。實踐中,通過關注對新聞編輯記者的思想培養、重點展開對新聞編輯記者多種基本素養的強化、持續加大對新聞編輯記者的新媒體應用能力培訓力度、切實提升新聞編輯記者的創新能力水平、重視對新聞編輯記者媒介素養的強化,提升了新聞編輯記者的綜合工作能力與素養,實現了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工作的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