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合組織核能機構網站2022 年5 月12 日報道】經合組織核能機構(OECD/NEA)2022 年5 月12 日發布名為《實現氣候變化目標:核能的重要性》報告。該報告首先簡要介紹了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面臨的嚴峻挑戰,接著指出作為一種清潔、高效、低碳的基荷能源,核能可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并就此向其成員國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
核能機構公布的模型顯示,為將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溫度的上升控制在1.5℃以內,全球必須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并將到本世紀末的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控制在4200億噸以內。此外,2030年碳排放量應在2010年排放量基礎上降低約45%。
然而,隨著當前經濟復蘇,全球2022至2023年碳排放量預計將創歷史新高。按照當前各國的減排政策,全球碳排放量到2030 年將較2010年增加16%。因此,為實現脫碳目標、緩解氣候變化,各國必須改變現有能源政策,加大創新力度,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部署清潔能源。
電力行業當前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來源,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的40%。核電廠能夠持續穩定運行,換料周期長,是一種能夠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的基荷能源,也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最少的能源之一。全球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凈零排放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核能。
核電是經合組織成員國最大的清潔電力來源,也是僅次于水電的全球第二大清潔電力來源。當前全球444臺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3.94億千瓦)的發電量滿足了全球約10%的電力需求,每年能夠減少約16 億噸碳排放。全球目前在建商業機組超過50 臺,總裝機容量約5500 萬千瓦;計劃建設機組超過100 臺。此外,核能的非電力應用——包括熱電聯產、制氫、合成燃料制造、海水淡化等——對于凈零目標的實現同樣至關重要。
核能機構指出,為實現本世紀末1.5℃溫升目標,核電裝機容量到2050 年須達到11.6 億千瓦。為推進核能大規模可持續發展,全球需加快核技術研發和創新速度,延長在運機組運行壽期,同時加快第三代機組的部署和第四代機組的研發。核能機構強調,當前全球已探明的可開采鈾資源足以支持實現上述核電發展目標。
核能機構強調,在適當政策的指導下,核能這一低碳能源電廠可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建設。例如,通過建立完善的政策框架,法國、瑞典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在不到20年時間內通過發展核能和水電快速推進其電力結構脫碳;截至今年6月初,阿聯酋2012 年啟動的巴拉卡核電廠項目建設工作已完成近97%;韓國核電建設周期平均為5 至6 年。因此,核能機構就推進核能發展為其成員國提供一系列政策建議。
?應立即采取行動。政府和相關企業要加大力度推進核能的創新、示范和商業化部署。
?降低項目造價。核電項目具有資本密集型的特點。過去十年全球部分核電項目拖期超概問題引發投資者的擔憂。通過進行結構性市場改革以及尋找新的商業模式,核能在能源市場中的競爭力將得到提升。
?提升核電機組部署速度。相比于僅需1至2年即可完成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核電項目由于規劃和許可流程等問題,極易耗費超過10 年時間。政府應當通過國際合作積極協調相關規范、標準和監管方法,加快推進核電機組部署。
?提升公眾信心。政府應當通過核科普和提升項目的公開性和透明度等手段,增進民眾對技術、安全和環境問題的了解,提升民眾對核電的信心。
?解決融資難題。政府、多邊開發銀行和國際金融機構可考慮在核電建設項目中直接持股。此外,政府在能源創新、開發和部署的政策方面應堅持技術中立,即采用一致的標準對各種技術進行審查,允許各種技術在平等基礎上競爭氣候資金,發展資金,環境、社會與治理資金等。
?充分將核電納入與清潔能源和氣候變化有關的政策討論中。政府應廣泛宣傳核能已經為碳減排作出的貢獻以及未來能夠做出的貢獻,提升核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