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河北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河北 石家莊 050031)
在新媒體的影響下,電視新聞遭受著巨大的考驗,而其不光承擔著對新聞資訊、國家政策、黨的方針路線等工作的宣傳,還要根據時代、科技的進步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而這就離不開采編工作的支持。所以對于新聞采編人員而言,其一邊面臨著考驗,一邊又要不斷提升采編技巧,以強化自身的職業素養與能力。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新媒體時代新聞采編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新媒體時代下,網絡新聞信息呈現出多樣性和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引起了廣大受眾濃厚的閱讀興趣。近幾年,各種各樣的新媒體盛行,無疑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沖擊。面對現實沖擊,傳統媒體如何成功轉型,是當前新聞采編人員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基于此,本文對新媒體時代下新聞采編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創新途徑,以確保新聞媒體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新媒體的誕生對電視新聞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更是對其采編工作帶來了極大的考驗。新媒體的普及一方面帶動其他新聞平臺的出現,同時也給電視新聞帶來一定的機遇,尤其是傳統的采編工作得到一定的創新;另一方面給電視新聞帶來巨大的考驗,可以說新媒體的便捷性、時效性、多元性是電視新聞無法比擬的,而這就需要電視新聞采編人員充分發揮其客觀性、權威性的優勢。
從當前階段的發展情況來看,在新媒體時代新聞信息的來源不再單一依靠采編人員,任何人都可以借助智能設備與網絡平臺發布與傳播新聞信息,繼而與更多的人分享,而這也拓寬了信息的來源渠道。這樣就對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提出了較大的考驗,而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應當結合這一特點,不斷強化對受眾的吸引力。
在新媒體時代的影響下,人們對互聯網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可以說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已經很難離開網絡。而依托網絡平臺可以實現對信息傳播的方式也就越來越多,如通過短視頻平臺、微信朋友圈、微博、直播等方式,這種多元化的交流與分享方式,更是成為新聞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
過去的新聞傳播通常以圖片、文字為表現形式。傳統的新聞采編形式相對較落后,在新聞內容呈現和傳播手段方面缺乏創新性,難以滿足人們對新聞的新需求。在網絡信息滿天飛的時代,新聞編輯越發粗糙,新聞內容膚淺且陳舊,缺乏深度和創新性,這對新聞采編質量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影響。新聞采編人員仍然保留著傳統的采編思維,在新媒體時代下,這種傳統思維對新聞采編工作的發展十分不利,對新聞采編內容的創新產生一定阻礙。一些新聞采編人員在采編過程中主觀性較強,導致新聞內容無法客觀地呈現給廣大受眾;還有一些新聞采編人員為了博取受眾關注,將一些小道消息放大,違背了新聞采編的真實性原則,這對新媒體時代下新聞采編工作產生嚴重干擾。
隨著網絡應用走向大眾及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每一個網民都可以成為新媒體上的傳播者。有些網絡平臺在采編新聞的過程中,習慣通過標題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使“標題黨”現象日益猖獗,忽略了對新聞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剖析,使新聞信息重復度較高,久而久之,受眾逐漸失去了點擊閱讀的欲望。顯而易見,在當前的新聞采編中,一部分媒體缺乏采編技巧,采編方式太過單一,未能形成創新的新聞視角,新聞質量很難讓受眾滿意。新媒體的出現使得新聞采編工作人員有了更多的內容素材。但是由于他們缺乏敏銳的洞察力,無法從內容中挖掘深層次信息。與此同時,新聞采編工作人員缺少對社會形勢、大眾需求的正確認知,在工作的過程中,難以從社會大眾的角度去采編新聞信息,使新聞采編內容很難吸引人。
新聞采編整合效率低下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采編把控不嚴格,使新聞內容摻雜了一些虛假消息。這些虛假信息錯誤引導受眾,極大降低了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是呈現給受眾的內容太過膚淺。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很多新聞采編人員只追求采編速度,卻忽視了新聞采編質量,新聞內容缺乏營養。
新媒體時代下,新聞采編人員需轉變傳統的采編思維方式,不斷提升自己,掌握最新的新聞采編技能,學會用各種各樣的新手段對新聞素材進行采編,突出獨特的新聞視角,提高新聞內容質量,為廣大受眾制作出有營養的新聞信息。新媒體時代對新聞采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各種各樣的新聞內容、形式屢見不鮮。唯有持續創新,方能提高新聞采編的內容質量,滿足受眾的需求。
第一,目前的網絡新聞編輯大多從電視臺、報社等跳槽而來,他們掌握了基礎的采編技能,需要學會使用H5模板等新技術制作新聞內容,加強對融媒體平臺運作流程的熟悉程度。
第二,結合受眾的偏好和新聞需求,掌握更多網絡用語,學會使用表情包,對一些新聞可采用幽默的語言來報道。除文字之外,還要學會使用GIF圖片、視頻等多種表達形式。
第三,發布新聞信息,不只是通過媒體的官方網站,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也是很好的傳播平臺。
新聞采編人員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聯動傳播,讓受眾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查看新聞信息。例如,可通過抖音、微博、QQ和微信等推送新聞信息,這些方式彌補了電視和報紙的缺陷。新聞媒體可在網絡平臺上采集新聞素材,同時也可進行新聞的傳播。此外,傳統媒體還可開通自己的微博賬號,制作視覺和聽覺元素豐富的新聞內容,使得新聞呈現出多元化的表現形式。
新聞采編人員需提升自己的資源整合能力,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挖掘和剖析,確保新聞內容優質。
第一,新聞采編工作人員需主動參與新聞互動,學會新聞采編的新技能。
第二,新聞采編人員需提升自己對新聞信息的甄別能力,運用理性思維對新聞信息進行考量,提升自己對新聞事件深度解剖的能力。
第三,新聞采編人員需提升新聞信息的整合能力,對新聞素材進行全面歸納和整合。敏銳的洞察力及熟練的資源整合能力是新媒體時代下新聞采編人員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面對大量網絡信息,新聞采編人員需對信息資源進行全方位的挖掘和深度剖析,全面呈現新聞內容,保證新聞的高度真實性。
在新媒體的影響下人們思想觀念漸漸發生轉變,而這也就要求電視新聞采編人員轉變自身理念,以契合時代的發展,這樣才能實現采編工作質量的逐步提升。然而,部分電視新聞采編人員并不能轉變自身理念,在開展相關工作的時候,仍受到自身傳統采編理念的影響,導致電視新聞節目缺少創新,無法契合受眾的新需求,無法吸引受眾對電視新聞的長期關注。
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對電視新聞發展造成了極大阻礙,嚴重削弱了電視新聞對受眾的吸引力,由于電視新聞傳播形式的影響,往往節目類型、內容等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有些電視新聞欄目為了增加一定的收益,就需接受一些商業宣傳,如文字廣告、語言宣傳、海報廣告等方式,在電視新聞中植入廣告的情況漸漸增多,越來越濃重的商業氣息讓受眾對新聞節目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質疑,久而久之電視新聞的收視率慢慢就會降低,阻礙了其發展。
從區域發展的角度來講,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可以說區域經濟發展速度越快,電視新聞基礎設備的更新速度也就越快,繼而打造規模化的速度也就越快。從整體上來看,電視新聞的發展受到區域發展影響的同時,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要想與時俱進完成采編工作往往要運用契合時代的先進設備與技術,而在區域整體發展緩慢的地區對先進設備與技術應用相對緩慢,這樣就造成采編人員可以利用的新媒體設備與技術受限。
在開展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時,應當充分了解或掌握受眾所關注的焦點問題。不同的受眾群體所關注的焦點存在較大的差異,而要想制作或創作出契合受眾需求的電視新聞節目,就需要電視新聞采編人員以民生視角作為出發點,在開始采編工作前,應當將自己視作為一名電視新聞受眾,換位思考自己想要了解哪些與自身相關聯的新聞內容,透過新聞內容自己能夠獲得哪些想要的知識、方針政策等,這樣才能更好地契合受眾的需求點。
當下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互聯網發布和傳播新聞信息,而在這些傳播者中每個人的個人素養都有較大的區別,并且大多數人都欠缺與電視新聞編導、采編工作相關的專業知識,只是簡單地拍攝及傳播,也就造成整個電視新聞在傳播中的立意缺乏價值或高度。所以要想進一步提升電視新聞采編質量,專業的采編人員應當更加注重立意的高度,這樣才能夠凸顯出差距,而讓受眾體會到專業化、職業化的重要性以及對其他傳播者起到規范化、模范化的引導。
在當前階段各類新聞信息中往往摻雜著諸多的虛假或半真半假的內容,而這就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受眾的判斷,扭曲的事實甚至會對受眾產生誤導。因此,在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中應當尤為重視尊重新聞事實,這樣才能夠體現出傳統電視新聞與其他新媒體平臺的區別。電視新聞一直以來留給受眾的印象都是具有官方色彩、權威性和公信力較高等特征,這也是其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優勢所在。很多人往往是基于這種優勢,長期保持對電視新聞的關注,對電視新聞的新聞信任度要遠高于其他新媒體平臺。所以新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新聞更應尊重新聞事實,對新聞線索進行及時調查,摒棄所有虛假的、不實的新聞信息。
在新媒體的影響下,電視新聞進行在采訪時,可以有效運用的方式與方法越來越多,而這也是采編工作中較為重要的技巧之一。在新聞采訪時有一條守則就是“七分采,三分寫”,這也就反映出電視新聞采編中采訪的重要性。所以采編人員應當注重采訪的靈活性,要將多種方式相結合,明確認識到采訪中的分寸,繼而保障整個采訪過程的效率與質量。
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優質的采編工作不光可以提升新聞質量,還可以獲得更多的受眾,并引起情感的共鳴,以獲得更多人的支持與好評。新聞采編人員可以將新聞素材與錄音素材、圖像素材巧妙搭配。在保證新聞真實性、準確性的前提下,讓新聞更加多姿多彩,富有趣味性,讓受眾樂于接受新聞內容。新聞采編方式的豐富對于制作優秀新聞是十分重要的,采編技巧的提升,可以讓新聞內容更加生動,更容易讓人們產生共鳴,引起廣泛的社會反響。
電視新聞的良好發展,需要電視新聞采編人員不斷提升新聞采編的技巧,更好地應對新媒體發展所帶來的挑戰。新聞采編人員應從民生視角出發,保證新聞的立意高度、尊重新聞事實,靈活應對新聞采訪等,以提升內容質量,秉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做好新聞傳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