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栓栓 徐 瑾
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的同時,對人們生活、生產與學習產生了巨大影響,世界已進入“數智”時代。
國際圖聯在2020年9月發布的《關于圖書館與人工智能的聲明》中提到,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圖書館的業務模式,提倡圖書館參與培養用戶的數據素養。近年來,以智慧圖書館為主題的研究不斷增加,以智慧圖書館為主題,發表時間限定在2021年12月1日以前,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進行檢索,檢索到3352條記錄,其中學術期刊2934篇、學位論文92篇、會議論文42篇、報紙記錄44條、圖書記錄2條、成果1個。同時南京大學、重慶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各大高校圖書館與數據商合作,建立起各自的智慧圖書館系統。高職院校圖書館是高校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建設智慧圖書館。
國內圖書館近幾十年的發展,是新技術不斷促進圖書館變革的歷程。
20世紀80年代,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對圖書館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圖書館開始使用計算機程序進行圖書編目、流通管理等工作。20世紀90年代,隨著MARC的標準化以及圖書館網絡化的發展,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取代了單機管理程序,將圖書館的業務流程標準化,形成采訪、編目、典藏、流通等幾大業務模塊,而這些模塊主要針對的是紙質圖書。
進入21世紀,電子資源的大量出現向圖書館系統提出了挑戰,對數字資源的管理成為圖書館亟須解決的問題。現在每個圖書館都有20個左右的數據庫,隨著招標程序的規范,從數據庫的采購需求到招標、洽談或單一來源購買,直至最終的談判、簽訂合同,都有大量的文件需要管理。而原先的圖書館系統主要針對紙質圖書和紙質期刊,沒有對數據庫進行管理的程序,所以需要一個新的平臺能夠實現紙質圖書和數字資源的同時管理。
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發展,讀者更喜歡使用手機、計算機等電子設備來查閱資料。所以圖書館需要開展移動服務,開發移動圖書館的APP,將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在手機等移動端展示,讓讀者隨時隨地享受到圖書館的服務。同時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體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圖書館需要利用這些社交媒體積極開展讀者服務、進行資源宣傳,吸引讀者對圖書館的關注,擴大圖書館的影響力。
傳統的閱覽空間也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讀者更喜歡個性化的閱讀空間,更喜歡進行小組討論或科研。所以圖書館需要對傳統的空間進行改造,建設個性化的閱讀空間,給讀者提供包含數字閱讀在內的各種閱讀體驗。同時建設讀者研討室,為研討室配備多媒體設備,為讀者科研和討論提供場所。
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改變著圖書館的工作環境。RFID技術在圖書館使用,解決了圖書的快速盤點、亂架圖書的整理等問題。各種智能設備、智能咨詢機器人在圖書館使用,為讀者提供了智慧化的服務。現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建設智慧圖書館,成為圖書館面臨的新挑戰。
近年來,智慧校園的建設已經基本成型,學校的各個子系統都可以通過單點登錄的方式進行訪問。智慧圖書館是智慧校園的一部分,通過將圖書館系統與數據平臺集成,讀者使用一卡通賬號登錄智慧校園門戶就可以使用圖書館的資源查詢館藏,查詢個人借閱情況。通過超星移動圖書館的APP使用圖書館的數字資源預約座位,預約報告廳,查看圖書館發布資源動態和講座信息。
高職院校圖書館因為資金條件的限制、人才配備不完善、學校不重視等原因,其發展始終不溫不火。很多圖書館的服務還是局限在傳統的紙質圖書的流通借還以及基本的數字資源使用等服務,在學校的存在感比較低。高職院校圖書館應該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發展,建設智慧圖書館,為學校的教科研提供助力。
傳統模式下的圖書館服務,需要讀者走進圖書館,且在浩瀚的圖書資料中查詢到其所需的圖書并非易事。而智慧圖書館建設,積極應用信息識別、智能檢索、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將傳統紙質圖書資源與數字圖書館資源完全融合,能夠快速作出采選決策,為讀者在最短的時間里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圖書資源服務,讓讀者擁有更多的圖書利用查詢選擇權。
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智慧圖書館建設,使館藏圖書資源呈現給讀者更加多元、人性的服務,借助智慧推送等,使讀者與圖書間的距離顯著拉近。從走進圖書館變為“走近”圖書資料,使讀者既是圖書資源的利用者,也成為擴大圖書館對外影響力的親歷者和推動者,增強圖書館對于讀者的黏度。
1.建設紙電一體化資源管理系統
新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LSP),是基于面向服務的架構、多租戶、云計算環境的圖書館管理集成系統。系統使用統一采編模塊管理紙質資源、電子資源和數字資源;支持MARC/Dublin Core等更多元數據標準;提供標準的API確保開放性;具有強大的內置分析功能和流程管理功能。
南京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已經啟用了智慧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平臺,重慶大學也與重慶維普資訊公司合作建設了智慧圖書館。隨著數字資源建設的比例越來越高,紙電一體化管理系統將受到越來越多圖書館的青睞。在經費和工作人員能力保障的基礎上,高職院校可以考慮建設智慧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平臺,實現紙電數資源的一體化管理。
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是基于大型圖書館管理模式下,利用互聯網云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多種資源和平臺的管理。支持多種元數據規范;提供先進的統計決策分析,包含采購分析、編目分析、讀者服務分析,通過實時數據支撐圖書館業務科學決策;全新的微服務架構,支持構建、集成、延伸的開放平臺,提供多種API,構建資源共享、統一檢索、讀者信息及服務系統等;支持學科建設,學院建設;為館聯盟、館集群等館際資源共建共享提供全面支撐。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是一套設計思想非常成熟完善的系統,充分體現了功能模塊完整,界面功能友好,使用操作便捷,系統參數配置靈活,系統架構先進,安全穩定等特點,在業務使用層級、數據存儲層級、檢索層級等方面實現了各種國內及國際標準與協議的應用。
2.實現統一檢索
新一代系統的OPAC與發現系統平臺走向融合。提供跨庫資源的統一檢索功能,擺脫分散繁瑣的操作,支持紙質資源、電子資源、數字資源的混合檢索,完整地呈現出封面圖、書目、摘要等資料。對于檢索結果讀者可進行收藏、分享及評分操作,從而調動讀者積極性。還支持引文分析,實現圖書、期刊、論文等之間互引的立體引用關系。
3.建設數據中心運行系統
數據中心的建設整合了圖書館的各類文獻資源,充分發揮圖書館豐富的資源優勢和信息服務能力,為學校的教學工作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
數據中心不產生數據,也不消費數據,只是將圖書館不同業務系統的數據統一存儲進行相應數據分析維度的展示,同時支持提供API接口,將統計分析的數據展現到校方第三方系統平臺。
4.讀者智慧服務應用管理體系
圖書館的各項服務在微服務架構呈現方式是一個個獨立的微應用。平臺開發活動管理、空間預約、智能推薦、30分鐘打卡等微應用,為讀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務,并可根據應用訪問統計,量化評價一段時間內的圖書館服務水平。
5.智慧圖書館應用開發引擎組件
圖書館需求具有多元化,平臺應提供微應用開發引擎組件,以便本館根據實際需求定制個性化微應用。基于圖書館微應用開發引擎組件表單、審批、預約、共讀、知識挑戰等,創建信息采集類型、申報審核、預約性質、共讀活動、答題競賽等微應用,用于滿足快速生成圖書館讀者服務應用與館務管理微應用。并依據平臺所提供標準化的開發指南、API文檔,對接圖書館多種已購第三方服務應用。
6.多終端一體化智慧服務管理
提供多終端服務管理界面,實現基于同一平臺輕松管理個人空間、門戶、移動端、微信端、大數據屏和歌德機等多個設備終端界面設計和信息展示,具備可視化全功能后臺,最大限度地方便管理員自主管理和個性化配置應用欄目,為用戶提供友善的界面,便捷、智慧的服務,使服務內容、使用數據趨向統一,更好地開展個性化的讀者服務,提高讀者滿意度。
7.建設智慧門戶管理系統
圖書館門戶是展示圖書館形象的重要窗口,門戶網站對于圖書館和讀者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智慧服務時代,圖書館門戶網站成為信息服務的重要平臺。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利用豐富的各類智能場景、個性化應用,為讀者帶來全新的服務體驗。讓讀者更方便地獲取知識,發揮圖書館的信息價值。
主頁的樣式和欄目根據圖書館服務理念進行設計,以滿足專業服務要求同時兼顧設計美學。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對門戶服務劃分類型與分區,讓讀者可以快速找到需要的服務入口與引導。
采用靈活的設計框架,支持管理員對各頁面版塊進行增減、調整位置等方便維護。遵循標準html框架,能夠兼容主流的瀏覽器正常訪問顯示。
購入智能設備,實現智慧服務的圖書館是一個不斷生長的有機體,它會不斷利用新技術和新設備來改善自己的服務。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各個領域廣泛使用,圖書館也不甘落后,各種智能設備也被圖書館使用和開發。
例如通過購買24小時自助借還機、自助打印復印設備等,實現讀者的自助服務。通過購買智能咨詢機器人和盤點機器人,節約圖書館的人力資源,為讀者提供智能服務。人臉識別設備也被應用到圖書館,用于門禁。人臉識別設備一方面用于讀者識別,另一方面也支持圖書館對用戶行為進行分析,挖掘隱含在其中的價值。
做好圖書館人才隊伍的建設。高職院校的館員隊伍存在著很多不足,如專業水平不一,人才流失嚴重,人才引進困難等。面對新技術在圖書館的使用,圖書館要積極培訓工作人員的業務技能,提升個人能力。①圖書館是一個有機體,要定期在館內開展業務交流,請各個部門的主任介紹部門工作,加強溝通交流,提升業務能力;②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如一卡通中心、網絡中心,了解最新技術的應用;③鼓勵館員外出學習交流并回館分享經驗;④鼓勵館員將新技術、新思路應用到工作中,為實際工作注入活力;⑤對業務能力強的館員加強培養,提供上升空間,提高對圖書館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2018年11月23日,由重慶大學圖書館聯合國內28家圖書館,共同倡議的“智慧圖書館協同創新聯盟”在重慶大學虎溪圖書館成立。智慧圖書館協同創新聯盟的成立,意味著國內智慧圖書館建設進入了群體發展模式,這是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全新形式與發展階段,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將有力地推動我國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2019年,智慧圖書館協同創新聯盟工作會議暨第二屆智慧圖書館創新與發展論壇在杭州召開,來自全國各地圖書館的400名代表參加聯盟工作會議,智慧圖書館建設的隊伍更加壯大。智慧圖書館建設者聚集在一起,展開智慧圖書館建設的研討與協同創新。
2021年5月12日,由江蘇科技大學圖書館、南京超星數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 “協同創新·智慧賦能:2021江蘇省高校智慧圖書館聯盟創新論壇”在江蘇科技大學成功舉辦,來自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等80多所高校的圖書館館長、業內專家以及館員代表參加了會議,推動了江蘇省高校圖書館的智慧化建設。
圖書館作為學校文獻資源保障與學科服務的單位,承擔為學校教學、科研提供輔助支撐的任務,規劃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高職院校要積極建設智慧圖書館項目,為科研、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改革方面提供有力支撐。智慧圖書館圖書館建設將始終貫徹面向應用、注重實效的方針,堅持實用、經濟的原則。
利用新技術推動智慧服務,打造統一、開放、融合的新一代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實現從紙質到數字化的轉變,通過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更好地解決紙本資源的管理問題,提高紙本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外購電子資源的一體化管理。實現多種復合資源管理系統的高度集成。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分析、處理和整合,實現現代化服務全面升級,為讀者提供個性化和全方位的服務內容,樹立圖書館的良好形象。
建設云計算、大數據平臺,收集館內業務管理及服務對象、運行等數據,打通業務的信息數據孤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及微應用開發,利用數據分析更好地服務于廣大讀者,為讀者提供智能化、個性化的微應用,同時將分析數據應用于業務系統,利用數據驅動打造有價值的數據閉環。
通過分析館藏資源及成果情況,宏觀掌握本館資源及成果情況,以數據分析指導館藏資源的采購,合理配置,優化館藏結構。同時,對數據庫類似屬性的數據進行關聯分析,掌握館藏資源的使用狀況和質量,實現資源發展與遴選的科學決策,夯實文獻資源建設,助推學風建設,引領學校文化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