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丹
分析當下傳媒環境可以發現,信息傳播的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適應新時代之下數據化、信息化的發展,各類媒體都進行了改革,從“專項職員”變成了“全能高手”。新媒體編輯作為沖在媒體融合發展第一線的人員,應當改變傳播理念和思維,利用最新技術來實現信息更好的傳播,這就要求其在調整和完成角色轉變之余還要堅守初心與核心價值觀,成為新時代國家輿論引導著和文化發展扛旗者。
新媒體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一種概念。具體分析來講,新媒體具備交互性、分眾性等眾多特點,能夠使信息傳播和獲取更加快速而高效[1](如圖1新媒體的優勢)。首先,信息傳播速度更快。新媒體的出現,顛覆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各類型平臺的發展打破了傳統媒體固定的信息傳播途徑,讓受眾的選擇更加多樣化,獲取信息的方式也更加便捷。受眾可以結合自身需求進行平臺選擇,信息傳播者整合平臺優勢,靈活選取信息傳播的方式,擴大了信息傳播面。其次,打破了時間與空間限制。新媒體是依賴互聯網而生的產物,所以其運行主要在網絡平臺開展,人們獲取信息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尤其是對于突發事件的傳播,速度更快。總結起來就是新媒體背景下信息的傳播、發布的途徑更加全面和高效,實現了真正的大眾傳播,信息的覆蓋面更廣泛。

圖1 新媒體的優勢
快速的技術革新加快行業迭代和變革,由于傳播環境的變化,很多編輯不能適應媒體融合新時代的轉型需求,對于自身角色定位不清晰以及使命不明確,導致當下新媒體編輯陷入了職業困境當中(如圖2新媒體2.0時代的特征)。

圖2 新媒體2.0時代的特征
在新媒體到來之前的傳統傳媒環境當中,媒體編輯的工作重點在于保證信息來源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在此基礎之上做好標題和版面,將主要精力放在內容的審核與文字的精校上面,所以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文字處理與頁面排版。但是進入到新媒體時代,各類型平臺涌現,圖、文、視頻以及H5等傳播方式層出不窮,新媒體編輯在做好文字精加工的基礎之上還要熟練運用各類傳播平臺進行信息傳播[2]。更為關鍵的是,新媒體時代對信息時效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編輯必須具備極強的新聞敏感度和廣博的知識儲備,同時還能夠熟練運用新媒體平臺,最終完成信息快速、高效的整合和發布,才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致勝。但是回顧實際情況,很多媒體編輯依然沒有認識到提升自身技能的重要性,依然秉承傳統的媒體思維,缺乏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所以在內容的制作和把控上面相對落后,其技術水準也不能夠滿足當下時代發展的需求。
傳統媒體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主要原因在于采編管理和審核把關比較嚴格,所以信息的真實性較高,而且對于內容能夠反復校驗、反復打磨。但是新媒體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對時效性要求高,而且平臺信息承載量大,編輯的工作壓力成倍放大,對于每篇稿件的處理時間就被壓縮,這就導致很多編輯無奈之下降低信息的把關要求,所以錯字、錯詞甚至是虛假信息等問題層出不窮。另外在新媒體時代,由于發布渠道和主體多元,追熱點成為所有媒體的共識,很大一部分新媒體編輯為了搶占關注度,常常發布未經核實的信息,所以發生錯報、漏報等新聞事故。而且信息把關意識的逐漸淡化與追熱點有著莫大的關系,媒體不注重內容打磨開始追熱點,其權威性與公信力就會逐步下降,長此以往損害媒體在大眾心中的地位。
正如上述所言,媒體行業的迭代速度在不斷加快,新媒體編輯要保證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就要摸清時代特點,并結合其進行角色的調整與轉變(如圖3新媒體融合發展下的崩解與堅守)。

圖3 新媒體融合發展下的崩解與堅守
在傳統傳媒時期,編輯的工作內容相對單一,主要職責是做好文字的加工與內容的整合編排。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改變了大眾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載體,小屏化、智能化是當下人們閱讀的主要方式,所以新聞的內容在編排上也要相應地做出改變,長篇累牘的內容不再適合當下受眾的閱讀需求,而是需要結合相關圖片、視頻、動畫等等方式來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和可讀性,提升傳播效果。為了適應當下受眾的閱讀需求,編輯需要從過去“專項”轉變為“全能”,也就是說除了扎實的文字基礎之外[3],編輯還需要掌握視頻剪輯、圖片制作、網頁代碼編輯等等技能,了解新媒體平臺的特點和使用方式,最終在信息發布時充分發揮各平臺優勢,實現融媒體傳播。
另外除了技能上要全能發展之外,編輯更需要提升自身意識,在意識上做到全能發展。互聯網時代是信息爆發的時代,所以新媒體編輯必須要擁有廣博的知識面,能夠對信息進行鑒別、整合挖掘,給受眾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同時還要隨時做好知識的補充和學習,積極了解新鮮事物,學習心得觀察視角和表達方式,進而產出最符合受眾需求的新聞作品。
在傳統媒體語境當中,編輯是作為“配角”存在的,雖然工作內容很重要,但是編輯卻是新聞生產的參與者而創造者。傳統媒體的編輯一般是幕后工作者,主要做文字的把控、內容審核以及版面的策劃。但是在信息快速傳播的當下,從信息挖掘、采寫到后期整合呈現都需要一體化完成,新媒體編輯的工作也需要貫穿新聞生產流程的每一個環節。所以,編輯需要及時調整自身角色,從參與者轉變為創造者,在策劃新聞時就要考慮好最終的呈現方式,進而調動采編、攝像、美工以及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共同協作。在新聞生產過程中,編輯需要做好撰寫和美化,這需要很強的內容整合力,獨立產出有深度的文章,最后結合不同平臺的特點進行推廣,擴大傳播效果。也就是說在當下時代環境之下,在新聞創作生產過程中編輯的地位日益凸顯,所以需要其結合時代需求主動變化,增強自身專業水平,產出更多精品內容。
在傳統媒體時代,編輯的角色是媒體人,是基于自身專業角度出發為受眾挑選和制作內容。但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顛覆了受眾與媒體之間的關系,受眾的選擇權更大,選擇渠道也更多,因此媒體編輯必須完成從媒體人到互聯網人的轉變,以互聯網思維打造新聞產品。
所謂互聯網思維就是要編輯充分重視受眾,以受眾的需求為出發點,站在融媒體的高度來進行新聞內容的生產與輸出,增強受眾對于媒體的黏性。這就要求編輯對目標受眾有充分的了解,同時也能夠精準的把握市場,掌握最新的技術與理念,全流程地投入到新媒體的信息產品制作當中。互聯網思維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培養創新思維,正如上述所言,互聯網的發展加速了媒體行業的迭代革新速度,所以創新能力是媒體生存的根本,也是編輯證明自己能力的指標。因此對于編輯而言,在融媒體、大數據以及5G時代之下,不能夠只做新聞的搬運工,而是要做新聞的生產者,從新的視角、立意、形式等方面抓住受眾的關注度,提升新聞的傳播效果。
如上所述,在信息傳播走下神壇進入到大眾傳媒的當下,不少媒體人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在內容制作上奉行拿來主義,只是做信息的簡單搬運而沒有進行去偽存真,導致假新聞頻出。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在自由度空前高的輿論環境之下,新媒體編輯肩負著更為重要的責任,要堅守自己的使命做好新聞產品和內容,提升媒體競爭力。
新媒體必須明確政治方向,堅守主流價值與輿論陣地。無論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時代,媒體的本質是“引導者”,所以要時刻銘記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在內容產出上發揮導向作用,給受眾提供更有價值的內容,而不能一味迎合受眾需求,為了趣味性忽略新聞的真實和嚴肅。尤其是當下新聞來源眾多且傳播較快,一旦沒有做好把關工作出現虛假新聞,那么將對媒體公信力造成傷害,而且還有可能在大眾中間造成不良影響[4]。所以編輯應當時刻保持媒體人的敏感度和判斷力,結合多方信息去偽存真,保證內容真實性,引導大眾思考,傳遞正確的價值觀,維護媒體權威性。
新媒體時代的推動者是技術,而在時代要求之下媒體也必須進行轉型。但是不能忽略的是,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內容才是其生存的基礎,同時也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沒有優質的內容,只有技術和渠道,那么媒體將很難獲得長遠的發展。在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時代,優質的內容反而是稀缺產品,所以新媒體編輯要看到這一點,堅守產出精品內容的初心,提升媒體的競爭力和影響力[5]。這就需要編輯具備“四力”,即深入一線采訪的“腳力”,明辨是非、去偽存真的“眼力”,勤于思考、敢于創新的“腦力”,飽含深情、力透紙背的“筆力”做新時代合格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
創新力是編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滲透到新聞產品制作的每一個環節當中,可以說新媒體編輯的創新能力決定了其新聞的質量。所以新媒體編輯在新時代之下要堅持不斷創新,滿足大眾需求。創新不僅僅體現在選題、內容等方面,同時也要在新聞制作方式和理念上進行創新,轉變思維模式,了解市場走向,需要編輯深入一線調查受眾需求,進而結合大眾習慣和閱讀特點進行創新,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新聞品牌[6]。
綜上所述,站在新媒體時代來講,編輯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傳媒方式以及傳播內容等時刻都在進行調整,保證信息的順利傳播,所以新媒體編輯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抓住機遇轉變理念,精準定位自身角色,清晰自身堅守的使命和初心,提高自身能力,為社會提供共有價值的內容。新媒體時代是一個高速運轉的時代,新媒體編輯要積極轉變和創新,利用好新媒體技術,共同為媒體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