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璇
(長江日報社,湖北 武漢 430000)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進入到信息化時代,融媒體在信息傳播有著明顯的特點,著重體現出信息傳播的豐富性、多樣性優勢。一方面,讀者閱讀習慣的轉變對文字記者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文字記者也會越來越多地面臨來自同行和自媒體的競爭挑戰。在此背景下,必須適應新媒體傳播規律,不斷提高自身采寫能力,讓自己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取得優勢。
報紙時代,幾家媒體采訪同一件事情,第二天發稿。文字記者有一白天的時間選取報道角度、補充采訪內容、精心打磨稿件。而在融媒體時代,這邊集中采訪還沒結束,身邊的同行就搶先發了稿件,這是每位文字記者最不愿面對的場景。行業內有句老話叫“一快遮百丑”,融媒體時代亦是如此。有時,競爭對手的報道角度不一定新穎,內容不一定全面,文字不一定考究,但就是因為搶占的先機,帶來的可能就是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閱讀量的差距。如今,各家媒體也十分重視新聞發布的及時性。有時,同城媒體的稿件已經發布,而自家記者的稿件卻遲遲未到,發布端口可能會選擇直接轉發其他媒體的稿件,自己的稿件來了后再進行替換。有時,如果自家記者的稿件較競爭對手沒有顯著信息的增量,可能會不發或不予計酬,如果記者晚發稿存在過失的話,還可能被罰。
融媒體背景下,文字記者采寫出來的稿件,有時面臨的競品不一定是同行的文字稿件,很有可能是一條短視頻、幾張海報、一條長圖……智能手機的普及,讓越來越多更為生動直觀的傳播形式走進讀者視野,讓他們對文字這一傳播形式的依賴性和興趣都大大降低。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不同的新聞內容適合不同的傳播方式。有很多激動人心的瞬間、令人動情的淚點,文字記者費盡心思描寫。也比不上一張照片或一則短視頻的傳播效果好。而對于事件進展過程、辦事流程等,往往是制圖比文字表達更簡潔準確。例如,全國、省、市“兩會”期間,從中央到地方媒體幾乎都會制作類似于一圖讀懂政府工作報告的長圖產品,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比單純的文字傳播的效果大大提高。
信息泛濫是2019年公布的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名詞,指信息數量急劇增加,流速不斷加快,以至于超過了人類的信息處理與利用能力,使人們承受著過度的信息沖擊。一方面,我們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大大增大。戰線單位提供的線索,領域內微信公眾號、自媒體發布的信息,同行的稿件等。滿眼都是“最大”“首個”“官宣”……標題黨的泛濫,更是導致各種信息難辨真偽。另一方面,文字記者的發稿難度大大降低,發稿量大大提高。報紙時代版面有限,非佳作不能上版,大家也習慣于字斟句酌,在有限的篇幅內,最大地提高傳播效率。如今,媒體都有自己的APP,對新聞幾小時更新一次,也有具體的要求。發稿的難度降低了,放在過去可以不寫的新聞,記者因為工分的考慮、亦或是維護戰線關系,文字記者都會選擇寫稿。長此以往,至少出現兩方面問題:一是長期熱衷于普通信息的發布,記者反而沒有時間挖大新聞,能力難以提高。二是對已有信息的價值沒有“吃干榨盡”,沒能在已有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加工,發現更有價值的新聞。
融媒體時代,無論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怎么改變,但“內容為王”永遠是不變的傳播規律。多數文字記者出身傳統媒體,受過嚴苛的新聞專業訓練,他們長期接受并運用的新聞思維、采寫方法,讓他們在融媒體時代的新聞競爭中擁有一定優勢。他們必須認識到,新聞采寫是自己的基本功和核心工作,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無論在什么時代、什么環境下,好的記者就是要不斷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自覺自主生產精品。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使內容生產更加適應時代要求、更加契合受眾需求。
采訪前的準備,一方面是信息材料的占有,另一方面的采訪方式的選擇以及采訪工具的準備等。筆者認為,這每一個環節都必不可少。充分的準備更容易讓我們的采訪贏在起跑線上,。做好這些準備的目的,一是為了更快地發稿,二是獲得更好的報道角度。
1.充分占有背景信息
一場采訪前,提前掌握充分的背景材料,既可以贏得采訪對象的尊重,增強自己的采訪信心,又可以提高采訪效率和質量。一是利用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工具發現線索。有了一個好的報道選題,可苦于找不到采訪對象怎么辦。別急,去各類社交網站上看看。2020年8月,筆者所在媒體想做一組被隔離人群生活情況的報道,當時很多被隔離者通過抖音、小紅書等發隔離日記,拍隔離餐,我們的記者就是通過在這些人賬號下留言求采訪,找到了愿意分享自己故事的當事人。
二是通過比較專業的網站查詢信息。我們在做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報道時,常常面臨找專家這一困擾,上哪找合適的專家?前輩、同行介紹當然是一種辦法,還有一種辦法,就是上學術網站查查論文,看看哪些專家就發我們的采訪領域做過研究,撰寫過學術文章。這樣找到的專家往往也因為定位精準,而更愿意接受采訪。2020年,筆者承擔了一項報道,需要查詢武漢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工業發展和高校變革情況,通過前輩同行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合適的采訪對象。最后,記者通過瀏覽學術網站,終于找到了本地研究相關問題的專家,得以順利完成參訪任務。三是查詢同題材報道文章。筆者長期從事時政報道,有段時間被臨時抽調去報道一項體育賽事,面對跳傘、障礙跑等一項項了解幾乎為零的運動項目,如何做好采訪準備?筆者在網上查詢了大量已有報道進行閱讀,每一項比賽的最大看點在哪里?怎樣恰當地打比方介紹比賽規則?通過拜讀同行佳作,讓筆者迅速上手了嶄新的報道領域。
2.更新采訪裝備
以前的記者,一個本子一支筆。如今,這樣的配置早已不能適應融媒體環境下的新聞競爭。我們不僅要會寫稿子,拍照、拍視頻、剪視頻等技術也要掌握。為提高寫稿效率,一只具有語音轉文字功能的錄音筆,已成為記者的標配,它大大縮短了整理錄音的時間,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與專業相機、攝像機相比,智能手機因為其便于攜、易上手的特點,受到文字記者的普遍喜愛。
以筆者所在的媒體為例,經過最近兩年全員的融媒體培訓與實戰,現在幾乎所有的文字記者,都掌握了基本的照片拍攝、視頻拍攝、視頻剪輯、直播能力。以拍攝短視頻為例。文字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適合拍攝短視頻的場景后,自行拍攝并邀請采訪對象出境接受采訪,回去之后使用手機剪輯軟件進行剪輯,并自行添加片頭片尾Logo字幕,配好音樂后,由部門主任審核,轉視頻中心審核后發布。剛開始學習視頻剪輯時,很多記者有畏難情緒,害怕學不會。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戰訓練。到時候許多50歲以上的老記者都掌握了視頻剪輯視頻,用手機花一兩個小時,就能剪輯生產出一條幾十秒鐘的,符合發布標準的短視頻。
1.內容采集優先考慮新媒體傳播
隨著傳播技術和受眾偏好的變化,內容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文字記者在做新聞采訪時,應當著重考慮生產內容如何在新媒體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視頻優先,這就意味著我們以前拿著紙筆采訪的方式要進行改變。在新聞采訪時,如果條件允許,應當首先拿出手機進行視頻拍攝,采訪完成后,應當優先將視頻簡單處理后傳給后方編輯,實現第一時間傳播。視頻發送完成后,再根據采訪情況,查看視頻內容,進行文字稿件的寫作和發布。
2.學會團隊作戰
全媒體時代的媒體競爭格局對新聞發稿的時效性要求大大提高。很多重大新聞、突發新聞,必須要前后方緊密配合、團隊作戰,才能形成優質作品。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因為疫情防控原因,很多記者不能進京。在很多采訪場合下,只有一位前方記者,如果讓這位記者既拍視頻又寫稿件,等稿子寫出來時,很多新聞就已喪失了時效性。因此,不少媒體采取前后方配合團隊作戰的方式生產新聞,前方記者拍攝的視頻會實時傳回后方,這里有人整理文字素材,剪輯視頻,有時前方的稿件還沒有采訪完成,很多采訪內容就已經發布了。在報道很多突發新聞、重大新聞時,作者所在媒體會設置“統稿人”這一角色,責任就是將前方多位記者生產的實時、碎片信息,按照編輯部確定的思路,整合為有主題,有邏輯、有深度的完整報道。
3.實現與采訪對象的良性互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從某種角度來說,實現一次采訪越來越容易。記者與采訪對象可以不見面,通過文字、微信、視頻等方式進行交流。交流的便捷很容易引起記者采訪的隨意性,比如,準備不充分,提問時無重點、無邏輯,不進行深入思考,輕易提出不成熟的問題,這些都會給采訪對象帶來不好的感受,影響采訪效果。又如,還有的記者習慣于高高在上的姿態,采取“擠壓式””審問式”的采訪方式。須知在現在的時代背景下,記者與被采訪對象的地位越來越趨于平等,我們應該重視被采訪者的體驗,重視被采訪者的心理感受,少一些先入為主,更加善于傾聽,只有這樣才能獲取更多有價值的采訪內容。
現在眾多媒體都已開設了自己的微信、微博賬號,還有的建立了自主內容平臺,文字記者的絕大多數稿件也都是在新媒體平臺首發,讀者也主要通過新媒體渠道獲取信息,這就要求我們在寫稿的時候時時考慮讀者感受,遵循新媒體傳播規律。在稿件長度上,我們尤其要重視生產短新聞。如榮獲第27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文字消息《折翼海天,用生命為航母事業鋪路》,用僅僅907字為英雄張超烈士畫像,呈現了英雄的平凡與偉大。在寫稿策略上,應該針對不同傳播平臺,寫作不同版本的稿件。尤其在面臨重大新聞、突發新聞時,記者一到現場就應該迅速發回快訊,介紹新聞最重要的事實;緊接著在采訪完成后,寫作供新媒體平臺發布的稿件,對重要事實進行進一步闡釋說明;如果稿件需要在紙媒發布,還要再對之前的稿件進行修改調整,使之適合報紙發布。
新媒體時代,讀者利用各種終端可以閱讀到海量信息,新聞閱讀進入“讀題時代”。如果標題不夠吸引眼球,讀者根本不會點開閱讀內容。簡潔和精煉歷來是制作標題的最高原則,在新媒體平臺尤其如此。受屏幕限制,新媒體標題不可能容納太多文字,對于很多出身傳統媒體的文字記者來講,在制作標題上,必須打破報紙標題中引題、主題、副題等形式的條條框框,避免長標題、雙行題,用簡潔和精煉的語言將最重要的新聞內容放在標題里面。同時我們也應該變換角度,站在讀者的立場,想一想他們最關心的內容是什么?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內容是什么?進而將這一內容突出引發受眾情感和認知上的認同。
全媒體時代,新聞早已脫離了過去的文字形態,而化身為傳播產品的形式進行傳播,如長圖、短視頻、H5等等。適應時代發展,文字記者要增強產品意識,嘗試向“產品經理”轉型,不僅要寫好文字稿件,還要研究傳播規律、學習傳播技術,嘗試參與新媒體產品的策劃和制作。在轉型“產品經理”的道路上,文字記者在捕捉傳播點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也存在不熟悉技術、不熟悉產品傳播規律等短板。面對這一嶄新的領域,唯有不斷學習、不斷挑戰自我。只有這樣,才能將媒體融合事業不斷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