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馨 謝彥云
(云南廣播電視臺,云南 昆明 650504)
《激越怒江》聚焦云南省怒江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通過兩年的跟蹤記錄、拍攝制作而成。該片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給予怒江的“一次批示、一次接見、一封回信”等重要事件為主線,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故事,一句句樸實無華的群眾語言,一次次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真實記錄了怒江州各族干部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奮斗歷程;真切關注了怒江深度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同胞“第二次直過”的歷史性跨越;真實反映了怒江深度貧困地區發生的歷史性巨變。
《激越怒江》總共有5 集,分別為《一步千年》《搬出大山》《不負青山》《峽谷回響》《大江奔流》,從5 個角度,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了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中,作為全國曾經深度貧困代名詞的三區三州之一的云南省怒江州、怒江人的居住環境之變,生活狀態之變,精神風貌之變……深刻地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在三次審片中,此片每次都讓參與怒江脫貧攻堅的干部群眾落下了動情的淚水,讓社會各界對怒江的脫貧攻堅有了更深、更真的了解,感動了參與審片的人,節目播出后獲得了國家廣電總局2020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回顧整個片子的制作過程,這部系列紀錄片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生動的人物故事性和時代性。
“小人物”,即普通大眾,是指與具備一定社會地位的知名人物、大人物相對的普通平凡的大眾,他們是社會政策最直接的體驗者、感受著和受益者,但同時也因為其小而被新聞報道忽視,不為受眾所所熟知的人物。“小人物”因其經歷的普通性和普遍性,容易被忽視,但從反面來說,他們又最能反映真實深刻的人性,更能再現社會的真實性和現實性,引發集體情感共鳴。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從總書記的談話中,我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中,作為最廣泛的“小人物”的人民在每個時代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義。一個時代好不好,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小人物”的日子過得好不好,小人物覺得這個時代好不好,所以小人物生活和大時代的命運緊密相連,休戚與共。
近年來新聞媒體也逐漸認識到了小人物的獨有特性,新聞媒體也盡量地增加小人物的報道內容,尤其是在各類紀錄片中,小人物的故事占據的篇幅越來越大,成為了紀錄片主流價值觀的反映載體。通過“小人物”報道,記錄普通人物故事,刻畫“小人物”媒介形象,在發掘小人物個體價值和階層特點的同時,也能反映當下時代的價值取向,凸顯公眾在這個美好時代的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大時代和小人物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大時代是屬于小人物的大時代,小人物也是大時代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相成就。
時代由許許多多的個體聯合創造,個人的命運又與時代的變化是緊密相關的。離開時代背景,拍攝出來的人物形象是蒼白無力的,離開人物形象,時代主題也無法突出,所以時代故事一定是將小人物放在大時代中來講,用小人物的故事講述大時代的內涵,展現大時代的正能量,這些反過來又會影響大時代。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紀錄片和時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是時代的記錄者,時代印記是它最明顯的特征。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劃上句號,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激越怒江》聚焦全國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一的云南省怒江州脫貧攻堅工作,通過多次故事搜集會、現場踩點,篩選確定了一批在扶貧一線的干部、群眾,外來幫扶人員,如“一心跟黨走,見證獨龍族一躍千年,從原始社會直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的”老縣長高德明、“享受黨的產業政策紅利,從整鄉經濟倒數第一的村子一躍成為全鄉遠近聞名的致富村”的草果大王余學明、“開門迎客,展現家鄉風貌”的農家樂村民封小忠、“種下小小山藥種子,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山藥社長鐘文華、“一張單車,一顆為民服務的心”的單車縣長宋彪等等,他們都是脫貧攻堅的參與者、親歷者、受益者,都是這場偉大戰役中的小人物,但是他們身上又有著一般人沒有的信念、執著和感恩,也正是他們這批人的執著和堅持,才迎來了這場戰役轟轟烈烈的偉大勝利。《激越怒江》就是通過這一個個從泥土中來,見證了翻天覆地生活的變化,享受了黨和國家各項惠民政策的小人物,用他們活生生的經歷,展現了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展現了脫貧攻堅這個時代大事件。
紀錄片是生活的真實再現。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中,最有發言權的就是貧困地區的老百姓和親歷者,他們的生活故事和心聲最有說服力。《激越怒江》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也就是這一類人物故事。如貢山縣普拉底鄉奇達村草果大王余學明,年入40 萬,溢于言表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深深地打動著每一位觀眾;貢山縣獨龍江第一個移動通訊工程師馬春海見證了的邊疆人民通信方式翻天覆地的變化,邊疆人民和祖國同步,實現了“一部手機跨千年,一部手機看世界”。“溜索醫生”鄧前堆從赤腳溜索醫生到鄉村家庭醫生,他的身份在變,出行方式在變,村民的就醫條件在變,從最早的缺醫少藥,跋山涉水送醫送藥到居民醫保全覆蓋,她支援邊疆醫療的工作和生活,反映著我們大時代的變遷等等。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精準扶貧的必要性和豐碩成果,充分反映了黨脫貧攻堅的正確性和必要性。《激越怒江》將小人物的命運和大時代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用一小人物的生活反映了脫貧攻堅這個大時代。
十九大以來,中國的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身在其中的老百姓最有發言權,而且老百姓的這種情感時刻需要表達的途徑。《激越怒江》精選了在脫貧攻堅中受益最多的小人物,用他們的故事和語言來表達這種真摯的情感。如一家三代接續為國守邊的迪志新,他巡邊的每一步腳印都懷著一份對國家給予美好生活的感謝,他說“界務員是邊疆最好的工作,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守護好界碑,巡護好邊界,國家給了我那么多,我為國家能做的就那么一點點”。云南省委下派怒江州脫貧攻堅工作隊瀘水工作組隊員李進學,一場脫貧攻堅讓他把書本上的東西寫在了土地上,談到脫貧攻堅,他說:“脫貧攻堅是個良心活,只有用心用情才能把這個活干好,做給百姓看,帶著百姓干,幫著百姓辦,我們肯定有信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時代,老百看到高高飄揚的國旗,那個黨旗,跟黨走是沒有錯的。”“扶貧是一項最大的改革,也是一項歷史性的革命工程,共同富裕,共同走上幸福的生活,這個夢要共產黨來實現”“人民楷模”高德榮深情的說道。
在《激越怒江》中,這樣發自肺腑,深情話語比比皆是。解說詞說十句不如老百姓和親歷者說一句,一部好的時代紀錄片一定要讓百姓發聲,發出他們最真實的聲音,這些小人物的樸實無華的語言往往蘊含著真情感,具有超越解說詞的大張力,所以流露真情實感的同期聲是一部紀錄片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紀錄片是社會真實生活的寫照。社會真實生活在哪里?他在最廣大的田野中,在老百姓的家門口,在祖國的壯美河山中,所以為了尋找發現最真實的故事,作為一個紀錄片人一定要身體力行,走到社會的各個層面,走進大山,走進來百姓的家,去體驗、去發現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最反映山鄉巨變的故事,只有這樣做出的片子才最真實,最有時代記錄價值。
《激越怒江》聚焦了被大家稱為脫貧攻堅上甘嶺的云南省怒江州,這里“四山夾三江”,全州55.7 萬總人口中90%以上是少數民族,一半以上是新中國成立后“直接由原始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出門就是江水,抬眼就是大山,是這里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大山、大江的阻隔成了這里百姓的痛。
貧困問題是長期以來困擾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大難題。黨的十九大以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減貧行動在中國展開,怒江州和中國其他貧困地區都迎來了歷史性的巨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為了這句承諾,面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頑固堡壘,面對高山阻斷、大江阻隔的特困地區,怒江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熱火朝天的建設現場遍地開花,紅紅火火的農作物種植處處生根,喬遷新居的爽朗笑聲響徹峽谷……這片曾經邊遠窮困的土地,“一步跨千年”,在歷史上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如何在這樣一個地方,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講述好怒江的故事,導演組也曾一度陷入了深思,但隨著導演組一次次上山下鄉,多次走了老鄉走的路,多次進了老鄉的家門,用自己的雙腳和雙眼見證了這場偉大的革命給山鄉人民帶來的巨變,整個導演組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就這樣《激越怒江》走出了大山,走進了北京,獲得2020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記得在拍攝背著國徽去審判這個關于不讓一個義務教育學生輟學故事時,當地老百姓說這個地方很近,走路一個小時就可以到了,但當我們真正的走上這條老百姓口中的田間地頭的小路時,我們感覺到了無比的艱難,這段路我們走了4 個多小時。最后當我們再次走上這條路進行一些空境和一下場景的補拍時,拍攝組的成員都有些力不從心了,但內心中的使命感讓我們義無反顧地二次踏上了這條百姓眼中的尋常路。正因為有了這次腳踏實地的拍攝,體驗感和故事感,完全不一樣,最后才有了自己感覺滿意的故事,這個故事播出后,也深深地感動了觀眾。所以在紀錄片拍攝制作中,一個好的故事一定是導演用雙腳和雙眼發現和用親身感知來講述的。
大型系列紀錄片《激越怒江》每集大概有3—5 個大故事,加一些小的過場故事,每集故事總數不超過7 個,合計約30 多個故事,但這些故事對于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的怒江來說,這些故事只占到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最初我們收集到的故事就有一百多個,那么如何確定哪些故事進入我們的視野,哪些故事又作為我們的重點故事來講呢?
關于這一點每個人的觀點不一樣,除了故事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等特征之外,筆者認為一個好的故事要感動觀眾,必須首先要感動導演。新聞工作者是雜家,無論是知識的涉獵面,還是工作中的接觸面,都遠遠大于社會中的其他行業,見的多了,有些事情就會習以為常,但對于一個好的紀錄片導演來說,要克服這種思維方式,在面對新選題中一定要保持一顆孩童般的心,對選題中的未知領域要充滿好奇心和探索心,只有這樣才能在眾多的故事中發現好故事,發現感動自己的故事。如何才能感動到自己好故事呢?首先的一點就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在《激越怒江》的踩點和拍攝中,筆者到了每一個地方都先要和故事的主角或者當地人打成一片,做一個忠實的聽眾,讓當地人像對待一個老朋友一樣給你講述他的生活,他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往往在這一過程中,你就會發現許多新鮮的,有真情實感的人物故事,這些故事往往也會感動到你,也會成為你拓展故事的一個主要方式。如一心撲在控輟保學工作中的駐村工作隊隊員楊俊宏;一心想學好普通話開辦農家樂的傈僳族漢子封小中;從部隊退伍回到家鄉,義務為國守邊的離營不離心的傈僳族界務員普才等等,這些感動我們的人物故事都是在拍攝和踩點中從基層干部群眾中發現的人物故事,也是當時就感動到大家的人物故事,最后這些人物身上的樸實無華、執著奮斗、知恩圖報的精神又感動到了廣大觀眾,也正是這些感動了我們這些紀錄片人的好故事成就了《激越怒江》這部脫貧攻堅的紀錄片,發生在云南省怒江州的這些好故事,隨著媒體的刊播,也豐富了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紀錄片是時代的真實寫照,是時代故事的合集。一部好的紀錄片一定是立足于時代,聚焦社會小人物,通過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物故事來講好時代大故事,所以作為一名紀錄片導演一定要用心感知時代脈搏,用腳復刻時代印記,發現生動的故事,感知動人的故事,講述好人物故事,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好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