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其
文化景觀是一種融合自然和人文關系的物質文化遺產類型[1]。保護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應以保護其空間格局為基礎。本文以南卓村為研究對象,在認知其文化景觀意蘊的基礎上對其空間格局保護策略進行探討。
南卓村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白沙鎮,東與白沙鎮區相連,西與羅坪村接壤,北與樟坑村毗鄰,南與巖下村相鄰,距白沙鎮政府所在地2 公里,距龍巖中心城區44 公里。南卓村有廖、吳、陳三大姓氏,現狀人口約1 045 人,分布在南山圳、卓賢和吉長坑3 個自然村。南卓村現存眾多傳統民居建筑,傳統風貌保存完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于2015 年入選第一批福建省級傳統村落。
第一,南卓村傳統建筑集中成片,傳統風貌完整。南卓地處群山之中的谷地,四面環山,南卓溪自西向東穿過,自然條件優越;村落布局依山傍水,住宅圍田聚居,近水利而避水患,選址和布局既體現了中國古代的聚落風水觀念,又反映了村落建設的營造理念。第二,南卓村保留眾多傳統古民居。傳統古民居清麗典雅、別致內蘊的布局,做工講究,功能齊全,建筑裝飾精美,木雕、石刻、石碑、古井等展示了先人高超的技藝,是極富個性的福建典型鄉土傳統民居和風格。第三,南卓村文化底蘊深厚,民間習俗豐富、傳說軼事眾多。如茶葉、糍粿、米漿粿、艾粿、葉包粿、年糕糖粿、粉皮、面猴子等飲食文化,以及采茶燈、舞獅、廟會、木偶戲等文體活動,這些都標志著南卓地域文化的豐富與繁榮。
文化景觀是文化遺產,是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人類活動的結果而形成的景觀[2]。傳統聚落、傳統建筑、水圳和水井、紅色文化、舞獅文化等構成了南卓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主體。
1.2.1 傳統聚落
南卓地處群山之中的谷地,村落選址遵循傳統“背山面水、負陰抱陽”的風水理念,以老鷹山為靠山,以南山盂為案山,南卓溪自西向東穿過,溪水與山脈的走勢彼此呼應,住宅圍田聚居,近水利而避水患,調和之感猶然自生。南卓傳統聚落總體呈現“山—宅—田—宅”的空間布局形態,村落住宅多面田而建,居民生活與生產活動緊密相連。如村落南側的友誼堂、南山堂與翠德堂圍繞農田成環,南卓溪從田間穿過,民居、農田與溪水相互依托,相得益彰。村落北側的詒燕堂亦是如此,建筑面田而建,背靠古樹,形成圍田聚居的布局模式[3]。
1.2.2 傳統建筑
南卓村內現保留有黃家厝、翠德堂、詒燕堂、聚德堂、山堂、攀桂堂、友新樓、贊德堂、衍慶堂以及永盛樓等傳統民居建筑,這些建筑大多規模龐大,形制規整,裝飾精美。作為生活空間,傳統民居記錄著歷代南卓村民崇文尚武、勤耕善讀的人文歷史。南卓村民居的一大特點是注重防御,如南山堂房屋中間有條水渠穿過,一旦遇到兵災匪患,關上所有門,水渠便可供整個堂內的人們用水一月有余。又如永盛樓樓內外共分三重,最內為三層的方土樓,防御系統十分完善。
1.2.3 水圳和水井
南卓村先民出于生產、生活需要,便沿道路修建水圳,水系的源頭位于村西北部,沿地勢順流直下匯入南卓溪。南卓溪以北的民居群順水圳流向進行排布,水渠從各民居房前或屋后穿過。在南卓村離溪流較遠的地方,由于沒有水渠環繞,其民居則以古井為中心排布展開,體現了水井對村民生活的重要性。
1.2.4 紅色文化
南卓村紅色文化的底蘊深厚。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等革命先輩曾在南卓成立了閩西人民抗日義勇軍第一支隊和召開中共閩粵贛邊區臨時代表會議,對于閩西南革命老根據地的鞏固,以及創建黨在南方的抗日戰略支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村內翠德堂后墻上仍留有閩西抗日義勇軍第一支隊的宣傳標語此外,在吉長坑坑頭內還有紅軍住處、臨時戰地醫院等紅色遺址。
1.2.5 舞獅文化
舞獅文化是南卓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舞獅活動源自住在吉長坑的廖氏,舞獅多用竹、草、布等編制而成。吉長坑內有17頭舞獅,每頭需17 個人才能舞動。每逢春節、元宵節或廟會,村內的舞獅還到周邊鄉鎮進行演出,廣受人們歡迎。
南卓村周圍山體無開發建設活動,自然景觀較好。南卓溪是村內主要的水源,部分河道新建護岸、木棧道、生態環境較好,部分河段淤泥嚴重,雜草叢生,景觀效果較差。
南卓村落圍田而居,主要居民點相對集中,少數新建建筑摻雜其中。村部東側已建成一處新村安置點,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村莊整體建筑風貌,防止了傳統建筑中出現大量現代建筑的現象。
南卓村內的巷道大多相對窄小,位于建筑密度較大的區域,或向主街垂直方向延伸,或與主街相平行,與主街共同構成枝干狀的街巷體系。村內原有傳統卵石鋪地均被掩蓋和水泥硬化,亟待恢復。
南卓村現狀整體風貌保存較好,但大部分傳統建筑年久失修,房屋破損嚴重,部分已經倒塌,亟需修繕。村內傳統建筑大多無人居住,處于閑置狀態,庭院雜草叢生,飼養家畜,環境較差。村里大量成年人外出謀生,傳統村落生活氛圍遭到了破壞,古村保護的完整性有所欠缺。
南卓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但在村莊發展建設過程中,文化承載空間破壞嚴重,導致村內出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斷層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對紅色文化、舞獅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不夠,缺乏必要的標識、宣傳、講解設施。
南卓村歷史文化景觀遺存較多,不僅要保護歷史上的物質空間、風貌環境、建筑和設施等的真實狀態,還要統籌考慮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對空間載體的需求,對傳統村落進行適當的空間優化,從而促進村落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發展。
4.1.1 明確保護對象,劃定保護范圍
根據調查與特征分析結果,明確保護對象,分類分級進行保護;劃定保護范圍,對村內街巷、建筑物、景觀進行分門別類的梳理,按照保護優先、及時搶救、還原歷史等原則進行村落環境整治,提升村落整體形象。
4.1.2 保護整體格局,提升發展活力
保護村落風貌和山水格局關系,禁止隨意建設;合理利用村落內的歷史建筑、傳統建筑,結合旅游發展需求,設置文化展示空間等功能;保護村落歷史環境要素,通過場景塑造和還原,創造公共活動空間;加強村落的配套設施,改善錯落的生活環境,提升村落居住水平。
4.1.3 保護文化脈絡,強化地方特色
注重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注重傳承手工藝和非遺產傳承人的培養,傳承文化精髓,凸顯地方特色;保護村落的生產生活方式、民俗風情,展示村落獨特文化生活氣息。
4.2.1 山水格局的保護
第一,嚴格保護南卓村山水大格局,重點保護老鷹山、南山盂、國公尖及南卓溪等。對山體輪廓線、山體制高點等自然景觀特征進行保護,通過山體修補、梯級綠化等生態修復手段恢復自然山形山勢和植被。
第二,保護流經南卓村的各溪流支流和匯聚而成的池塘水面空間形態,應盡量保持其自然狀態或歷史風貌,包括水網、流向、河道、河床、駁岸等。在符合水利安全要求下,配合各溪流支流和水面的自然形狀的寬窄程度進行水岸環境營造,恢復自然生態空間。
第三,保護村落內現有多處水塘,嚴格保護水塘不被破壞,梳理水塘水源流動的渠道,對水塘周邊環境進行整治。深入挖掘南卓村內與水塘相關的歷史文化內涵,設置標識牌,展示相關歷史信息。
4.2.2 傳統街巷及空間肌理的保護
第一,保護南卓村圍田聚居的空間布局模式,將村內東至陳氏宗祠,南至翠德堂,西至衍慶堂,北至詒燕堂傳統風貌建筑集中連片的區域劃入核心保護范圍,保護該范圍內坡屋頂錯落變化的傳統建筑群的形象。第二,對南卓村內傳統街巷的走向與尺度進行保護,控制街巷兩側建筑高度。深入挖掘與傳統街巷相關的歷史文化內涵,設置標識牌展示相關歷史信息。第三,加強南卓溪周邊景觀環境的塑造,結合現狀情況,進行開放空間及景觀環境的設計。
4.2.3 景觀視廊的保護
第一,保護南卓村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天際輪廓線,嚴格控制山體視廊內的建筑高度,保證山體的可視性。第二,重點保護古村濱水步道、重點街巷與老鷹山、南山盂、國公尖等歷史要素之間視廊的通達性。第三,根據南卓村現狀和空間輪廓的具體要求,提出空間高度控制層次。在滿足高度控制層次的基礎上,針對各個保護對象對周圍環境的要求,使觀賞區域周圍環境協調統一。
4.2.4 傳統建筑的保護
第一,南卓傳統村落內的建筑分類保護和整治方式分為保護、修繕、改善、保留、整治改造和拆除,以此保護村落傳統風貌與傳統空間格局。第二,對南卓村內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測繪建檔,保護和傳承南卓優秀傳統建筑文化。第三,新建建筑應符合傳統民居“以青石筑基,以黃土筑墻,以木材為主要結構和內部分隔的墻面,以灰瓦覆頂”的形式,保證南卓傳統村落整體風貌不變。
4.2.5 歷史環境要素的保護
第一,嚴格保護村內古井不被破壞,保護其水質不受污染,對古井周邊環境進行整治。保護整體生態環境與地下水資源,定期檢測古井井水的水位與水質。第二,深入挖掘古井相關的歷史文化內涵,設置標識牌,展示相關歷史信息,同時結合景觀設計將古井所在區域作為重要空間節點進行處理。第三,保護傳統水圳遺址,修復水圳功能、實現水體自我清潔、再現傳統生活場景。
4.2.6 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的保護
第一,在做好南卓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普查的基礎上,對村內各類文化進行真實、系統全面的記錄,建立南卓村非遺和傳統文化檔案和資料庫。第二,注重紅色文化、舞獅文化等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注重傳承手工藝和非遺產傳承人的培養,凸顯地方特色。保護村落的生產生活方式、民俗風情,展示村落獨特文化生活氣息。第三,保護現存較完好的贊德堂、永盛樓等文化空間本體,采用多種方式,適度恢復部分尚存歷史依據的已消失的文化空間,還原其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4]。
通過積極開發、合理利用南卓傳統村落文化景觀遺產,緊緊圍繞產業轉型升級、人居環境整治,充分利用山水生態資源環境,開展文化旅游產業建設,將南卓打造成集古村體驗、田園觀光、休閑度假、研學旅行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通過展示館、旅游參觀、戶外活動、民俗體驗、商業開發等不同方式對文化遺產進行展示和綜合利用。第一,古村體驗游。引領游客參觀古村傳統建筑,讓游客漫步在古建筑當中,感受傳統建筑文化所帶來的視覺和心靈上的沖擊與震撼。第二,紅色研學游。依托村內翠德堂等紅色文化遺址,打造紅色文化研學基地,讓游客通過參觀學習感受紅色文化,領略革命精神氛圍。第三,民俗體驗游。根據南卓村傳統習俗,定期舉行廟會、祭祀、禮拜等活動,大力發揚舞獅文化,招收新學員練習、表演,為舞獅文化帶來新的生命力。第四,田園觀光游。依托古村內大片的農田耕地與果園,結合古村的農耕文化,設置耕讀文化節、瓜果采摘、農事體驗、親子活動等項目,讓長期在城市中生活工作的游客感受不一樣的鄉村生活。第五,休閑度假游。選擇有特色的傳統建筑民宿住上三五天,在古樸的環境氛圍之中或玩棋牌、或閉目養神、或在南卓溪邊散步、登山,達到放松心情、舒緩精神的目的。尤其在酷暑難耐的夏季,周邊地區的游客可以選擇到南卓避暑度假。
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是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5]。通過保護南卓傳統村落風貌和山水格局,合理利用村落內的傳統建筑和地形設置文化展示空間等格局保護策略,保護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同時還應統籌考慮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對傳統村落進行適當的空間優化,建構南卓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延續和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