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平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 100089)
繼傳統紙質出版之后,尤其是21世紀初以來,數字出版業務發展迅速,編輯加工也就不再全是“白紙黑字”,有的工作還需在線上進行。在實際工作中,筆者發現兩者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紙質圖書是以紙張為載體的圖片和書刊,一般指書籍,也泛指各類書籍、圖片、刊物,特指書籍。紙質書稿一般指圖書出版印刷之前的紙質審稿文件。數字內容產品是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內容制作、編輯加工,并利用互聯網等網絡傳播給受眾(包括讀者和聽眾)的數字出版產品。其內容制作、編輯加工、生產管理、營銷渠道都已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數字出版產品的形態主要有閱讀、視聽、傳感三大類,包括電子新聞、電子書報刊、數據庫以及網絡和移動終端出版物等。這些數字出版產品與傳統的紙質書稿在內容編輯加工方面基本相同,都需要在政治敏感、知識內容、語言文字、體例格式等幾個方面進行把關控制。
審查和處理政治敏感問題是數字出版產品與紙質書稿編輯加工中的共同首要問題,在編輯加工工作中處于核心地位,它是決定數字出版產品與紙質書稿能否出版的前提和先決條件。政治敏感問題審查主要是審查出版內容是否合法,確保內容不含違反憲法基本原則、危害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泄露國家秘密或者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煽動民族仇恨或破壞民族團結、宣揚邪教迷信、擾亂社會秩序和破壞社會穩定、宣揚淫穢賭博及暴力、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危害社會公德或者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等內容。數字出版產品與紙質書稿政治敏感問題審稿或審查時的主要法律依據主要有憲法、網絡安全法、廣告法、出版管理條例、著作權法、紙質書稿質量保障體系、紙質書稿質量管理規定、電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規定等等。編輯應在熟悉和掌握相關法律法規、方針政策的基礎上對紙質書稿和數字產品的內容“繩之以法”,對于違反法律法規、有悖公序良俗的內容予以刪改或禁止出版;對于作者的不同觀點,只要不違法,應當允許出版,以符合國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指導方針,而不能憑編輯個人的好惡行事,不許作者發表不同觀點和看法。總之,數字出版產品與紙質書稿都不得含有《出版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和第二十七條禁止的內容。
處理好數字出版產品與紙質書稿的政治敏感問題之后,還須保證其知識內容的正確性、科學性、可讀性以及邏輯性等。紙質圖書和數字出版物的使用對象都是社會大眾,首先要確保其內容正確,不能向受眾傳遞錯誤信息,尤其是中小學和大學教材,更不能以訛傳訛、誤人子弟。要把好知識內容關,首先,編輯尤其是責編必須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功底、廣博的百科知識儲備和認真的編輯工作態度。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專業的數字出版產品與紙質書稿必須由專業的編輯進行加工。非專業人士是無法做好專業內容的編輯加工工作的,這是非常明顯的道理。也就是說專業的人才能干專業的活。一位文科編輯去加工整理理工科圖書紙質書稿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專業的人還得“專”,半吊子也是加工不出高質量產品的。一般出版產品的內容理所當然主要是本專業內容,但大多數紙質書稿會涉及跨專業或其他相關知識,作為“雜家”的編輯也應能應對自如。此外,即使有了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百科知識,如果沒有認真的工作態度也是做不好編輯加工工作的。所以說“水平高超、認真負責”是好編輯的衡量標準之一。因此,選用高水平的編輯人才對于保證內容編輯質量至關重要。其次,規范編輯流程、堅持三審三校制度也是把好內容關的重要保障。一般首先由責任編輯(編審、副編審、編輯、助理編輯均可擔任責任編輯)對紙質書稿進行初審(一審),然后由編輯室主任(副主任)或由出版社領導委托的編審、副編審進行復審(二審),最后由社長或總編輯或者社領導委托的編審、副編審進行終審(三審)。三審制對各個審級都規定了具體的任務,在程序上交叉互補、遞進制約,既可以實現對稿件的客觀、公正評價,也可以避免由于編輯人員知識不足和工作疏忽造成的失誤,有助于對稿件質量的嚴格把關。稿件發排出樣時,先由照排人員毛校,然后出初樣,送校對室校對。校對人員對初樣一般是一校、二校連校(由不同人擔任)。初樣經兩校后,稱為“一校樣”。一校樣經照排人員改樣后出樣,交校對室進行第三次校對。按照《圖書質量保障體系》的規定,校對人員第三次校對后,責任校對應負責校樣的文字技術整理工作,監督檢查各校次的質量,并負責付印前的通讀工作。除重點圖書和數字出版產品外,許多出版社第三次校對后的校樣,實際上就成了終校樣。終校樣經照排人員“滅紅糾錯”后出的新樣,就是清樣。數字出版產品的這些流程一般在線上進行。
常見的語言差錯主要有主謂、動賓、人稱和數、動詞時態等搭配不當;句子成分殘缺或冗余;句式雜糅;表意不明或表意重復等。文字差錯主要有錯別字;多字、漏字;前后顛倒字;圖表內容與說明文字不符;圖片細節前后不一致;阿拉伯數字、羅馬數字錯;外文錯;少數民族文字錯;國際音標錯;拼音錯;計量單位名稱錯;科技術語錯;阿拉伯數字用法錯;漢語數字用法錯;圖表位置錯;引文與原文不一致;詞性標注錯誤;參考文獻差錯或著錄不規范;使用異體字、異形詞;未按規范翻譯地名或人名;地圖沒有標注審圖號等。編輯的語言文字知識越正確越豐富就越能發現、辨別及正確處理數字出版產品與紙質書稿中的語言文字錯誤,但是編輯個人的大腦不是百科知識庫,儲量是有限的,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一次性發現和處理好全部錯誤,即使對于已發現的錯誤,憑個人知識不一定都能處理好。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有兩種解決辦法,一是借助工具書和其他參考資料。中文類的工具書主要有《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語文出版社)、《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語言文字規范手冊》(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商務印書館);英文類的工具書主要有《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商務印書館 牛津大學出版社)、《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現代英語用法詞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葛傳槼英語慣用法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中學英語習慣用法詞典》(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現代英語語法》(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實用英語語法》(外研社)、《薄冰高級英語語法》(商務印書館)、《新編英語語法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各工具書最好能用最新版。其他參考資料主要有電子詞典、相關網站和語料庫等。二是請教同行專家或高手。對于憑自己的知識儲備以及查找資料之后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請教行家。在某種意義上說,編輯工作屬于熟練工種,做的時間越長經驗相對來說越豐富,有些問題對于新編輯來說可能百思不得其解,而對于老編輯來說已是輕車熟路。所以通過請教有時可輕松、順利地解決問題。把好語言文字關之后就剩體例格式關了。
數字出版產品與紙質書稿都涉及體例格式,這方面的問題宏觀一點的是整本書甚至整套書的體例格式統一問題,微觀一點的主要包括標點符號錯用、漏用、多用;正斜體;黑白體;字母大小寫;標點符號誤在行首、行末;空行、空格示空;需要空格、空行未空;字體錯;字號錯;英美式拼法不統一;體例前后不一致;圖表設計不規范;小數點誤為中圓點;冒號誤為比號;專名線、著重線錯;破折號誤為一字線、半字線;圖序標注錯;表序標注錯;公式序標注錯;正文注碼或文中注位置錯;法定計量單位符號錯;科學技術各學科中的科學符號錯;樂譜符號錯;簡化字與繁體字混用;不同文種字母混用;同一面上同級標題位置錯;轉行格式不統一;阿拉伯數字轉行錯;外文轉行錯;正文注碼與注文注碼不符;外文復合詞、外文單詞漏排連接號;阿拉伯數字或漢語數字用法錯;標題、段落、習題、注碼等序號標注錯;頁碼漏排、錯排;不合要求的另頁、另段、另行、接排、空行;書眉單雙頁位置錯;筆畫、音序錯等。
數字出版產品與紙質書稿都存在同一產品多個作者的情況。一方面編輯需要對稿件體例格式進行整體把關。如果策劃編輯在作者撰稿之前規定了整本書或整套書統一的體例格式,讓作者遵照行文,那么這樣的書稿或產品經過主編者統稿之后格式體例就相對統一,編輯在這方面的糾錯工作就相對較少,否則,工作量就非常大,嚴重時需重新統稿排版,無疑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另一方面,如稿件中存在較小一點的體例格式差錯,編輯也需對其一一更正。也就是說,編輯需要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書稿和產品的體例格式進行整體把關。
數字出版產品與紙質書稿的編輯加工工作大同小異,上面主要談了四個主要的相同之處,下面略談幾個不同之處。
傳統紙質書稿在出版之前需要審稿,數字出版產品在發布或上線之前也需要審查,但兩者的流程略有不同。紙質書稿必須嚴格執行三審三校流程,一個都不能少,必要時甚至應該加審加校;而有些數字產品,尤其是紙質圖書的配套或衍生產品,其主要內容來自原書,已經走過了三審三校甚至多審多校流程,而且一般情況下數字出版產品是研發和編校幾乎同步進行,有時策劃編輯也是文字編輯,不像紙質書稿策劃編輯和文字編輯分得那么清楚,再加上數字出版產品要求出臺時間相對緊迫,并且萬一有錯后期修改也較方便等等原因,有些數字出版產品的編輯加工就沒有嚴格走完三審三校流程。即使是與紙質書稿相同的編校方面,數字出版產品的編校質量要求也與紙質書稿不同。根據《圖書質量保障體系》的相關規定,圖書編校差錯率不超過萬分之一的才屬合格。有些數字產品由于其內容不像紙質圖書那樣經過正式排版,而且聲像內容不便用版面呈現(多數情況是在版面中插入鏈接,即使呈現也是版面中的小版面),因此,字數統計不便與紙質圖書采用同一方法,而且各出版單位算法不一,有的算字數,有的算字符數;有的計算差錯率用萬分比,有的用百分比等。
除了編輯加工流程,數字出版產品的編輯加工范圍也與紙質書稿不同,其涉及范圍更廣更泛,比如,數字出版產品需要考慮產品功能、運行程序、對音視頻的特殊處理、編輯制作、用戶體驗以及對作者的技術要求等等,而紙質書稿的編輯加工幾乎不會涉及這些方面。
1.程序功能、音視頻的利用和處理
數字出版產品與傳統紙質稿件編輯加工一個主要的區別恐怕要算程序功能以及對音視頻等媒體的處理方面。傳統紙質圖書、報刊、雜志,是將紙質稿件上的圖文編輯加工好之后進行紙質印刷裝訂即可制成最終產品。此類出版物如果需要配置音像資料,以前是將音像文件做成磁帶、光盤、U 盤附在紙質產品如圖書上,讀者通過播放磁帶、光盤或將優盤插入電腦等設備聽聲音、看圖像。后來在紙質產品上制作MPR 碼、印刷二維碼,讀者通過移動設備掃碼后在移動設備上聽聲音、看圖像。紙質書刊本身最多也就只能做到圖文并茂,沒法實現圖文聲像齊備,也不存在給紙質書報刊編寫代碼、編輯程序的問題。而數字出版產品就不同,一個數字產品既可以是圖文產品,也可以是圖文聲產品,還可以是圖文聲像產品。也就是說,它的媒介利用度遠遠高于傳統的紙質書報刊,完全可以自我實現而不需要借助別的媒介。隨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以及人工智能的興起和發展,數字出版產品的形式和呈現方式會更加靈活多用、形象生動。所以數字出版產品的編輯加工過程中用到的程序編制和功能設計的概率遠遠高于傳統紙質書稿,對音視頻等多媒體的應用便利性也遠遠大于紙質書稿。
2.設計制作運行
數字出版產品與傳統紙質稿件編輯加工在設計制作等方面也不一樣。傳統紙質圖書的設計一般僅限于紙質版面的設計,如版心的大小、釘扣切口的寬度、天頭地腳的距離、內文標題及正文的字體字號、頁眉頁腳的位置以及封面裝幀設計等,內容準備好了之后送排版廠印裝即可。而數字出版產品的設計制作工作遠遠要比這些多得多、難得多,這里僅就數字出版產品的測試和發布進行簡單闡釋。數字出版產品的測試牽涉到產品制作方、開發方和目標客戶群體。產品的測試貫穿于產品設計開發的始終。產品測試主要包括產品功能測試、用戶體驗測試和終端及軟件系統測試。功能測試重點是測試產品提供的功能是否符合實際要求,比如,圖文是否能夠正常顯示、音視頻能否正常播放以及鏈接能否正常打開等等。用戶體驗測試主要評估終端用戶對該產品的使用情況,比如,用戶是否會用,用得順不順手,使用過程中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或問題,產品存在哪些缺陷或不足等。終端及軟件系統測試主要產品在其所應用的載體或系統平臺的穩定性、兼容性進行測試。數字出版產品的發布主要可分為在線發布與鏡像發布。在線發布主要通過客戶端將電子書、數據庫等數字產品送達終端用戶,包括個人用戶和機構用戶。鏡像發布主要是將數據庫等數字產品安裝到用戶本地,為其提供基于本地局域網的檢索、查詢、閱讀等內容服務。數字出版產品的發布主要涉及元數據準備及營銷推廣兩方面。元數據準備需要確定產品名稱、關鍵詞、分類、簡介、圖標、價格及服務模式等;營銷推廣包括廣告宣傳、微博微信推廣、知名大V 推薦、專題社區推廣等。
數字出版產品和傳統紙質稿件的編輯加工對編輯人員的能力素質要求也不相同。盡管兩者都要求編輯具有較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具有較高的馬列主義政治理論水平,了解國家政策方針,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主旋律;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具有較強的專業研究能力,但從事數字出版產品編輯加工的編輯還須具有較高的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人機交互技術、存儲和傳輸技術、數字內容加工轉換技術等方面的能力,要對數字出版產品設計開發、數字內容投送和傳播、電子商務和電子支付、網絡廣告投放和計費、數字版權保護做到盡可能多地掌握,能夠使用產品開發工具和用戶管理工具,對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終端設備能夠進行熟練操作,有能力在作業過程中和產業鏈各方進行無障礙溝通。
總之,數字出版產品與傳統紙質稿件的編輯加工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編輯需要針對兩類產品的特點和要求準確把握、靈活處理,以便做好兩類稿件的編輯加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