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中學,江蘇昆山 215300)
著名的國際教育思想家烏申茲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良好習慣就猶如你在銀行里儲蓄了一大筆金額的錢,你就已經可以隨時地提取這個錢作為自己的利息,享用一生。學會自主學習是培養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當前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所帶給我國青少年人類發展生長條件的巨大改變,給我國青少年的自身社會價值以及自己的行為選擇等方面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特別是學生由于自身的學業負荷過重或精神上的原因,不能夠更加正確地去面對自己人生中的挫折與失敗,消極地對待自己的人生。
為了更好地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積極地面對自己的人生,正確地認識到人類在生活中存在的價值,我以每個班級作為教學單位,以開展各項生命教育活動為契機,關注學生熱愛生命,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可貴。
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我認為觸及我們身體和整個心靈的教育實際上也就是真正的一種心靈教育,能夠真正接觸和感到我們整個心靈的就是對于一切事物的親身體驗感受。在學生中開展的生命教育不僅需要不斷培養每個學生良好的思想行為習慣,還要不斷促使每個學生學會熱愛自己,而且還同樣需要不斷教育每個學生學會熱愛他人,熱愛生命。只有熱愛生命,才能使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習。讓學生接受教育生命從一定程度上說它也就是一種通過學會得到愛和被接受愛的一種方式接受教育。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沒有誰可能將你全部的人生放棄,唯有這樣的教育,才能真正幫助廣大的青少年盡快地學會關愛他人。如讓生命教育走進課堂,像開展德育教育一樣,滲透到生物的教學當中。我根據自己所在的生物專業特點,充分運用了現有的教材中所滲透的生命知識,家校互動,使得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與對待生命的意識。我在課堂上了解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入手,開展了一系列的生命教育活動:例如,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活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活動、生理衛生健康教育活動等,使學生能熱愛生命。在課外,與家長密切配合,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老師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心靈的培養和塑造者,人格的樹立者,情操的培養和陶冶者。家長也成了課堂教育實踐活動的外主持人,學生生活方式的指導者,心理的疏導者,習慣養成的監督者。在課余,我注重傾聽他們的真實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更加注重他們的人格修養,心靈的陶冶,家長為學生的課余生活把好關,端正他們對于課余活動的基本認識與積極性和態度,家長與老師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對孩子進行“診斷”“把脈”“開方”“引航”,樹立學生熱愛生命,塑造完美人格,為他們的終生發展奠定基礎。
活動案例:欣賞生命,熱愛生活
[活動背景]:
由于當前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所帶給我國青少年人類發展生長條件的巨大改變,給我國青少年的自身社會價值以及自己的行為選擇等方面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特別多的學生由于自身的學業負荷過重或精神上的原因,不能夠更加正確地去面對自己人生中的挫折與失敗,消極地對待自己的人生。為了更好地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面對自己的人生,正確認識到生命中存在的含義,我就針對性地組織所有的學生開展花木種植與養護教育活動。
[活動過程]:
①選擇(選購)探究:學生根據實際,在家長的幫助配合下進行有針對性選擇(選購)探究活動擴高中生的視野,讓學生認識自然,樹立環保意識。
②養護與探究:教師與學生在指導老師與父母以及家長的共同指導下,對自己所選擇的各種花木與盆景植物進行了養護與探究,搜集有關的資料(包括科類、習性、養護技術要求等),培養了學生掌握與學習的技巧與能力。并且在花草樹木養護的過程中讓高中生們形成了熱愛自己的生命,保護自己的花草樹木。
③評價探究:每個月,學生寫出自己一個月以來對養護情況進行評價,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活動成效]:
①增強了環保意識。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到了花木養護的不易,知道小小的花草也有頑強的生命,從而使學生在活動中了解到生命的可貴。
②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心。通過這一活動,學生不僅深刻地領悟到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來的重要性。理解了花木生命猶如自己的生命一樣需要家長、老師的悉心呵護,許多同學在活動中感受到要加熱愛生活,熱愛學習,那種厭學、消極對待失敗與挫折的心理也在活動中漸漸淡化。
近年來,由于人類的隨心所欲,造成空中沙塵暴揚、濃煙滾滾,河中死魚漂蕩,污水滔滔;地上垃圾遍布,廢渣成堆,污濁的洪流不停地淌進了大地的身軀。昆山昔日美麗的面容正在漸漸消失了,大地失去了原有的綠色,紅色、褐色、黑色的液體將我們的城市涂抹得面目全非,我們的城市正面臨著惡劣環境嚴峻的挑戰。陽澄湖水質告急,母親河婁江水域污染,將縱橫交錯的水系也被城市建設所截斷,陽光下河面四處飄浮的油污泛出的刺眼的光芒,面對漸漸惡化的環境,我以開展以教材中的環境教育為切入點,將環境知識與環境教育相融合,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活動中,學生通過走近自然,認識自然,讓他們在體會“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聆聽“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喧鬧;親近“春水碧如天,畫船聽雨眠”的悠閑;體味“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的斑斕的同時,了解人類如果不加節制地亂排亂放,整個城市將成為又一個霧都。通過學生真實體會,幫助學生關注社會問題,讓知識成為他們探究的堅強后盾,促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到本領。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探究中團結協作,培養孩子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良好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體現學以致用的核心價值,不斷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核心目標。
高中這個年齡階段已經成為了我們每一個人在校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階段,也如同學習走路的過程,要求自己能夠真正地走自己的正路,不完全依賴于教師、父母的引導。這一階段,光靠調動老師教書育人的智慧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一個有效的制度。這個制度要針對全體學生,不讓每一位學生掉隊。基于這樣的觀點和思考,我結合了學校所開展的“全員育人導師制”,所謂“全員育人”導師制,就是對特定的責任和對待學生作為一項常規工作和制度,導師必須要嚴格地履行好教書和育人兩項工作的雙重責任。導師需要在認真完成學科課程教學的同時,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日常生活中對所指導的學生給以生活關心、學習引領、心理疏導、品德陶冶。
導師要求我們在教育和教學活動中能夠自覺地承擔一個三重的角色——就好比我們像是父母,在生活上要去體貼和關愛;要當好良師,在學業、品德、心理等各個方面給予激勵和引導。具體來說,就是教育導師可以通過和有責任的學生日常互動,為學生”診斷””把脈””開方””領航”。例如,我們班還有一位同學,覺得高考時生物課只是一節考查課,所以上課常”拖沓”。自從擁有了導師制以后,我經常去家里找他談心,根據他熱愛勞動的優勢,讓他先后擔任了班級里的勞動委員。放手就是要讓他親自負責學校的健康和衛生。于是,他先從建設班級潔凈環境入手,再帶著同學們到包干區打掃衛生,工作做得有聲色,經常受到德育處的表揚。通過暑期學習活動跟蹤和自我教育,他把自己良好的自律行為習慣完全帶到了家里,他還經常在家里主動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益事情和勞動,學習成績也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提高。他的家長每次到學校來,總會夸獎學校這樣的導師制有針對性,幫助他們解決了困擾在他們身上多年的問題。因此,為學生創設在經歷生命情感體驗的過程,才能提高學生抗挫折的能力。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自我經歷生命情感的體驗,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平坦的。學生是正在成長中的人,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存在某種與教育者要求相悖的行為,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違紀學生。學生的違紀現象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命體驗,教師應當及時抓住有利時機,因勢利導,使學生明辨是非,提高認識水平,使犯錯成為自身生命的體驗。從認識錯誤中提高抗挫折能力,跨越人生的新臺階,為學生創設在經歷生命情感體驗的過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條件[1-3]。
作為一名生物教師,學校的各個班級里,每一名學生都可以在明媚陽光下努力地去追求科學真知,奉獻自己的一顆愛心,實現自我,感受成功。每個學生都應該希望自己能以一顆樂觀寬容的心態,去正確對待別人的每一次重大錯誤和小過失,用一顆永遠充滿無限期待的良好心態,去欣賞別人的每一點小小改善和進步、包容彼此,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只有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中,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學校首先所需要明確做到的就是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進行入手:
家校互動是產生教育合力、提高學生道德素養最有效的手段。家校互動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階梯成長的條件和動力,其最終應落點于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回歸理性,促進學生自主、全面發展。通過家校互動平臺可以搭建適合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階梯,德育系列活動三年計劃的穩步實施能營造情感“場”,為學生設立發展目標,界定學生的發展方向,幫助學生做好職業人生規劃。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價值觀的逐步形成與完善,他們會獨立地思索學習的價值、人生發展的前景等。創設家校互動平臺,為學生的成長搭建了階梯。讓老師成為對學生自主發展的引導者,心靈的培養者,人格的樹立者,情操的培養和陶冶者,讓家長成為教育實踐的參加者,學生日常生活的引導者,心理疏導者,習慣形成的監督者。基于此,家長理應轉變傳統的教育方式,不要再一味地管教、束縛孩子,積極與孩子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第一,認知方面。家長需要積極迎合新時代的步伐,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并以此來培育孩子的社會責任感;第二,行的方面。以身作則,妥善處理好鄰里關系,用自身行動給孩子樹立榜樣。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夠在家長的帶領下樹立社會責任意識,進而促進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老師要密切關心和注意保護高中生的身體和精神心理健康,注重他們的思想人格道德修養,傾聽每個優秀孩子的真實心聲,成為優秀教師和高中生的一個知心人和好朋友,見證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在學生習慣養成檔案的促進下,能夠給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充足的保障,既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性,又能夠提高檔案工作的預測性。從客觀的角度講,高中生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動態、且持續的過程,定期的心理預測和后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構建學生習慣養成檔案,不斷豐富檔案的內容,借助檔案來反饋高中生的心理成長軌跡,并為后續心理教育工作提供數據預測,從根本上提高心理教育的質量和效果[4-5]。
新時期,培育高中生社會責任感是教學工作中的核心內容,這個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環往復、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求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相互協助。共同參與到高中生核心價值觀的養成工作中,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信仰,從而為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新青年,才能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