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莉
(銅山區夾河中學,江蘇徐州 221150)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高中階段的外語教育是培養公民外語素質的重要過程。它既要滿足學生心智和情感態度的發展需求以及高中畢業生就業、升學和未來生存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要滿足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高考閱讀理解題的選材和命題決定著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價值取向,近幾年的高考閱讀理解題,在選材方面非常注重題材的多樣化、交際化和生活化。通過故事、報道、議論等形式呈現社會熱點現象,同時涉及英語國家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文化意識則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因而,高中英語教學不僅僅要教語言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英語文化素養,以增強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自己的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旨在選擇幾個實例,分析說明提高高中生英語文化素養的措施和建議,給廣大英語教師和學生提供參考。
原版英語電影作為語言教學資源可以直觀地展現英語國家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風貌和文化背景。原版電影電視中鮮明生動的畫面、引人入勝的劇情、個性化的人物、美妙動聽的音樂以及原汁原味的語言影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言信息材料,且直觀的學習方法為學生理解力的發揮提供了環境和氛圍。最大限度地發揮大腦對語言信息的吸納和綜合處理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和模仿的熱情。電影電視是豐富多樣且強大的文化載體,它涉及社交禮儀、風土人情、政治歷史等方面,學生對這方面內容的了解可以直接轉化成學生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支撐,強化特定語境中理解語言的原動力。原版電影電視中故事情節的變化、人物刻畫以及語言表達都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差異。學生可以通過欣賞影視作品,從視覺和聽覺角度更直觀地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尤其是英美國家獨特的文化背景,形成思維沖擊,從而感受東西方價值觀的差異和思維方式的不同。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原版影視作品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選擇合適的影視材料。對于高中生來說,語言基礎知識以及學習時間的局限性對影視材料也做出要求。學生可以選擇與日常生活貼近,故事性的影視材料,不要選專業術語多或是邏輯推理較強的材料,如科幻、法律、醫學、刑偵類的。不要選擇卡通片,其角色的語言和語調比較夸張,不易理解。推薦幾部適合高中生的影視作品:《老友記》《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穿普拉達的女人》《歌舞青春》《放牛班的春天》《絕望的主婦》《冰河世紀》《海底總動員》《人猿泰山》等。這些都是比較經典的電影電視,語言簡單又不失趣味性,用詞方面也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甚至有相當的詞匯是符合高考3 500詞匯標準的。畫面的靈動性也更易激發起這個時期的孩子學習和欣賞美的興趣。
第二,正確利用影視材料。在看電影時,要求堅持不看字幕,全身心去聽,去理解,堅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一部電影要重復多看幾次,每次都有固定的目標。從語言學角度看,語音輸入是語言學習的第一步。只有大量的語音輸入,逐步形成音形義的統一,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意義,進而進行語言輸出。如在看《肖申克的救贖》時,第一遍,學生可以第一遍了解劇情,能聽懂多少就聽多少;第二遍,全神貫注地去看,盡可能去理解;第三遍,有針對性地看,對難以理解的部分反復聽,反復看,實在不懂得對照臺詞再進行理解;第四遍,配合英文字幕,再看一遍,檢查自己理解的程度。結合故事中涉及的社會背景,如時代信息、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特定的歷史事件等,在此基礎上去理解人物的語言、性格甚至是整個故事的矛盾沖突。在此過程中,學生還要弄清楚難點和生詞,并記下好的句子以作積累。如學生觀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可以記下下面的句子或段落進行背誦:
1.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
堅強的人只能救贖自己,偉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2.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忙活,或者等死。
3.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4.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that’s all.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有一種鳥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
5.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
這些墻倒是有點意思。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生活在其中;足夠的時間過去后,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存在。那就是體制化。
6. I find I’m so excited. I can barely sit still or hold a thought in my head. I think it the excitement only a free man can feel, a free man at the start of a long journey whose conclusion is uncertain. I hope I can make it across the border. I hope to see my friend, and shake his hand.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t has been in my dreams. I hope…
我發現自己是如此激動,幾乎不能靜靜地坐下來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獲自由的即將踏上新征程的人們,才能感受到這種即將揭開未來神秘面紗的激動心情。我希望跨越千山萬水握住朋友的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同夢中的一樣藍,我希望 ……
7.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恐懼囚禁人的靈魂,希望讓人重獲自由。強者自救,圣者度人。
高考閱讀理解題的選材和命題決定著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價值取向。近幾年的高考閱讀理解題,在選材方面非常注重題材的多樣化、交際化和生活化,通過故事、報道、議論等形式呈現社會熱點現象,同時逐漸重視涉及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作為外語教學的目的之一,能使學生盡可能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學習和使用英語。報刊特有的實效性、新穎性,讓學生可以時刻了解到世界最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動態, 為學生打開了解世界各國社會文化的窗口。因而,高中生要提高英語文化素養,必須要大量閱讀。在這里,筆者推薦學生閱讀《21世紀學生英文報》(高中版)、《經濟人》《紐約時報》《中國日報》等主流媒體的報刊。它們內容新穎,語言地道,內容豐富,學生也比較感興趣。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報刊閱讀,實行精讀和泛讀相結合的原則[1-3]。
第一,精讀。
根據英語課的課時安排,每周專門安排一節英語報刊閱讀課。教師可以挑選一些難度適中的文章,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訓練中要多引導學生讀一些背景知識,掌握閱讀報刊的技巧和策略。所謂精讀,學生需要處理字詞、短語、長難句等語言基礎知識問題,還要對文章體裁、修辭手法、作者觀點等知識進行深層次的理解。這就要求教師需要對所需精讀的內容進行深加工,進行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逐步處理這些問題。在此過程中,可以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性,讓學生對文章進行講解分析,進行問題的辯論,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也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所讀內容進行討論分析,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觀點。把書面的背景知識內化成學生自己的文化素養,并在給學生講解、辨析的時候表達出來,加深學生對語言和文化的理解。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閱讀效果要以一定的形式進行反饋。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閱讀,尤其精讀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促使學生真正把語言知識轉化成文學素養。
第二,泛讀。
文化素養的提高是一個知識逐漸積淀的過程,因而在平常的英語閱讀課中,可以設置泛讀練習或布置泛讀作業。即根據一定的泛讀材料,設置題目,進行限時的閱讀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和技巧。或者在小組中進行話題演講比賽:教師就某一主題,分配好閱讀任務,學生課后合作或獨立搜集相關資料,到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討論,把自己或本組搜集的信息材料以簡要的形式表達出來。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成立英語報刊閱讀俱樂部。定期組織學生閱讀時下優質的報刊。以閱讀競賽、出題競賽、演講競賽、詞匯競賽、辯論等方式獎勵和鼓勵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報刊的內容覆蓋了英語國家方方面面的內容,學生的大量閱讀有益于學生拓展知識面,了解最真實、最豐富的英語文化知識。學生的閱讀范圍廣了,視野開闊了,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把握細節的能力都會在此過程中不斷得到提高[4-6]。
整本書的小說閱讀與我們新課標的要求一致,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宗旨。而學生的閱讀不是老師教會的,而是學生理解體悟學會的。學生通過小說的自主閱讀,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結構化的學習。這種結構化的學習就是以語言文化為基礎的。英語核心素養中的文化意識也要求學生能夠理解英語語言文化,而小說閱讀能夠避免淺表化、碎片化閱讀,能夠讓學生在一個完整的大背景下享受閱讀整個故事的過程。教師可以構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英語閱讀一體化課程體系,將主體閱讀課程(課堂教材)、分級閱讀(津津有味系列、悅讀聯播、黑布林系列、黑貓系列等)與校本閱讀課程、英語特色活動(英語俱樂部、英語沙龍、戲劇表演等)相結合,形成完整的小說閱讀教學模式或體系。小說獨有的文化背景、人物特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更容易讓學生沉浸其中,切身體會英語文化力量的震撼。注重整本書的小說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化品格,也可以提高英語教學品味。
戲劇表演是一門獨特的藝術。英語戲劇表演是國外中小學比較普遍的一種教學活動。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把所學知識通過肢體和語言,可以在真實場景中表達出來,無疑給學生的英語學習增添不少樂趣。學生通過模仿、演練、揣摩、改進等步驟去體會人物的心情,感悟不同的文化,更能加深學生內心對于不同文化的理解。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進行戲劇表演的策略并不斷積累經驗,使得戲劇表演可以成為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素養的有效補充手段,這也有助于改變傳統教學的單調與沉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7-8]。
綜上所述,英語語言的習得和文化素養的提高,離不開聽說讀寫,而大量閱讀是提高文化素養的基本途徑,不斷提高的閱讀技能也會促進前者的不斷發展。高考閱讀理解題的選材和命題決定著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價值取向,近幾年的高考閱讀理解題,在選材方面非常注重題材的多樣化、交際化和生活化,通過故事、報道、議論等形式呈現社會熱點現象,同時逐漸重視涉及英語國家文化。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作為外語教學的目的之一,能使學生盡可能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學習和使用英語。作為高中英語教師,我們要積極探索適合學生的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切實做到“教語言、教文化、教育人”的綜合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