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還在北京師范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的馮利民,來到東北林海雪原追尋東北虎。16年過去,他已經是北京師范大學虎豹研究團隊野外工作負責人,在團隊努力下,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已經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動物實時監測系統。過去16年里,馮利民數千次走進林海雪原,沿著虎豹足跡前行,一天最遠步行40公里,以致得了個特別稱號——“野人教授”。
林海雪原追虎
“我沒有親眼見過老虎”
雖然他親眼鑒定了超過2萬個東北虎和東北豹的照片和視頻,但令人吃驚的是,與近來當地居民頻頻遇見虎相反,追虎已經16年的馮利民,卻與東北虎難有一面之緣。1月10日,他在吉林琿春市一處密林中工作4個小時,等他回到駐地,在相同路線經過的路人,卻用手機拍到了東北虎上樹的視頻。
“實際上,在森林中與野生虎直面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即使是在虎活動頻繁的區域。若非是通過捕捉,世界上野生虎分布國的大部分研究者、基層巡護員也是終身無緣在森林中直接見到森林之王一面的。”馮利民說,他們常年在森林中行走調查,“監測系統數據顯示,我們經常與虎擦肩而過。”
1月8日,氣溫逼近-10℃,馮利民在廢棄的伐木道上發現了一串老虎腳印,監測系統顯示,一只雄虎在3號的時候經過。“從足跡鏈判斷,老虎是在追蹤一群梅花鹿。”
“我還是想遇到老虎,想試試人虎遭遇的真實場景,以及親身實驗下防護技巧的效果。”馮利民仍有遇到老虎的愿望,只是這個愿望放在調查研究之后。
天地空24小時觀虎
“科研不一定都是吃苦”
一走進原始森林,馮利民便忙得不可開交。看見飛鳥,他馬上舉起像火箭筒的相機,在雪地里深一腳淺一腳追蹤飛鳥;梅花鹿群走遠后,他會升起無人機,“地毯式”搜索下面的樹林。
“進山有時候顧不上吃飯。”馮利民說,一工作起來,根本感覺不到餓。其實,馮利民所在的東北虎豹生物多樣性國家科學觀測研究站和國家林草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在森林深處與林業局、森林公安、邊防聯合共建了觀測站。10多米長的方艙里,有休息的床鋪,也有熱飯的設備。更難得的是,工作方艙里居然有5G信號,手機上網都很快捷。
“科學研究不一定都是吃苦,更好的條件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野外工作。”1月8日,在琿春的一處野外觀測站,馮利民說,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系統的建立,為虎豹科學保護和國家公園管理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以前靠人工,非常辛苦。”馮利民說,十幾年前,更多的是靠人進入森林,然后安裝設備、維護設備、開展樣線樣地調查等,要花很長的時間,短時間往往只能得到小區域內的小樣本,“靠人來監測老虎難度更大。”
如今,借助先進的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系統,可以24小時不間斷收集各種類型數據,“現在我們積累的視頻數據已經超過1000萬個,所以靠人工獲取和處理分析是不可能的。”
高鐵為虎豹“讓路”
“希望常能看到虎豹逐鹿”
2015年,為了不對野生東北虎生存和遷徙造成影響,吉林省將規劃中的一條高速公路取消、一條高速鐵路改道。夜深人靜時,馮利民經常一個人坐在辦公室,作為國家林草局生態感知專班的成員,他每天都會定時巡查系統運行情況和查看紅外相機傳回的視頻。2010年,在中俄的邊界山脈,有一只雌虎出現,它開始在那里定居、繁殖,將三只幼崽喂養長大。它的“兒子”成年后遠離了這一片出生地,而這位母親,將自己的領地讓給了一個“女兒”,在附近的區域重新建立領地。“一幅幅畫面串起來,一只虎的前世今生就在眼前展開了。”
車輛行駛在琿春市一個村莊旁的高處時,看著群山包圍下的平原,馮利民突然發出感慨:“多希望以后這里常能看到虎豹逐鹿的場景,我們就在高處觀景臺觀看,不去打擾它們。”
(摘自《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