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鑫
反流性食管炎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的人群,成人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均是因胃內容物越過下食管括約肌反流到食管內,而食管本身不能將反流物盡快地清除,造成胃內容物在食管內長時間的滯留,胃內容物中的胃酸、膽汁酸、胃蛋白酶及胰酶等對食管黏膜的損傷而導致的。其病理生理基礎是食管、胃動力障礙,包括食管體部的運動功能、下食管括約肌功能及胃功能障礙。引起這些功能障礙的原因除了解剖結構的異常(如食管裂孔疝),還包括某些疾?。ㄈ缣悄虿?、疝氣)、食物(如高脂食物、巧克力、咖啡、煙、酒)等。
近年也有許多學者認為,RE發病可能與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心理因素等有關。如焦慮、抑郁、強迫癥人群RE的發病率顯著升高,這可能是由于內源性身心因素導致胃腸敏感性增加以及免疫和內分泌系統激活有關。此外,肥胖、高齡等也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危因素。
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表現多樣、輕重不一,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表現:
食管刺激癥狀 燒心、胸痛、吞咽困難等,胸骨后燒灼感或疼痛為本病的主要癥狀,多在食后1小時出現,半臥位、軀體前屈或劇烈運動可誘發和加重。
反流癥狀 反酸、反食、反胃、噯氣等,多于餐后明顯或加重,平臥或軀體前傾時容易出現。
食管外刺激癥狀 咳嗽、哮喘、咽喉炎等,目前研究已表明反流的胃液可侵蝕咽部、聲帶和氣管而引起慢性咽炎、慢性聲帶炎和氣管炎,臨床上稱之Delahunty綜合征。同時RE與部分反復發作的哮喘、咳嗽、夜間呼吸暫停、心絞痛樣胸痛也有關。
并發癥 常見的并發癥有食管狹窄、食管潰瘍、上消化道出血、Barrett食管等。
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只要有典型RE的癥狀則可考慮診斷為RE,并可先使用質子泵抑制劑(PPI)和/或鉀離子競爭性酸阻滯劑(P-CAB)經驗性治療,即雙倍標準劑量的PPI和/或P-CAB治療,癥狀多會在1~2周內得到改善。若給予治療后癥狀消失,可確定RE的診斷。對于癥狀不典型,特別是合并食管外癥狀的患者,常需結合多種檢查手段,如24小時食管pH監測以及胃鏡等進行綜合分析來作出診斷。
反流性食管炎治療的目的是愈合食管炎、緩解癥狀、預防復發及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具體包括基礎治療、藥物治療、心理干預治療、內鏡下治療以及外科手術治療等。
基礎治療 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作為治療的首要前提。RE患者餐后保持直立位,躺下時抬高床頭,避免右側臥位,睡前3小時不再進食,旨在減少食管黏膜的酸侵蝕時間?;颊邞錈熅?,降低腹壓如避免系緊身腰帶,肥胖者減輕體重,避免進食高脂肪、巧克力、咖啡、刺激性食品等,從而減少胃酸分泌,防止下食管括約肌壓力下降。
藥物治療 目前藥物治療RE仍是主要手段,主要藥物包括:1.制酸劑,如氫氧化鋁、鋁碳酸鎂、鋁鎂加等。2.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枸櫞酸鉍鉀、果膠鉍等。3.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包括H2受體拮抗劑、PPI和P-CAB;前者有西米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等;PPI有奧美拉唑、艾斯奧美拉唑、雷貝拉唑、泮托拉唑;P-CAB有伏諾拉生等。其中PPI和P-CAB是目前治療RE的首選藥物。共識意見建議,單劑量治療無效可改用雙倍劑量,一種抑酸劑無效可嘗試換用另一種,一般療程為4~8周。4.促胃腸動力藥,如嗎丁啉、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
心理護理干預療法 解決精神心理異常在RE治療中起著重要性作用,因此積極地對RE患者進行精神心理因素方面的疏導與干預,可緩解臨床癥狀,提高療效。有研究認為聯合抗焦慮、抑郁治療,可以明顯提高RE患者的療效和生活質量。
內鏡下治療 內鏡下治療是近幾年新興起的治療技術,主要包括射頻治療、熱損傷、內鏡下胃腔內縫合/折疊治療、內鏡下注射或植入等。內鏡下治療具有創傷小、副作用少、恢復快等特點,但其長期療效及并發癥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外科手術治療 對于食管狹窄擴張治療無效、反流癥狀嚴重且內科治療3個月無效、不能治愈的食管潰瘍出血、中度以上異型增生等患者,宜選用外科手術治療,術式主要有抗反流術、腹腔鏡下胃底折疊術等。
總之,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疾病,目前的治療手段能有效地緩解癥狀,愈合食管炎,而隨意中止治療可能導致復發,所以患者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恒心,積極配合并堅持治療。同時良好的心態、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戰勝疾病的重要法寶。對患者來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飲食規律,少食多餐,每餐吃6~8分飽為宜。避免進食過酸、過熱、高脂肪、巧克力、咖啡、刺激性食品等。
2.夜間或平躺時可適當抬高床頭15~20cm,睡前不宜進食,白天進餐后不宜立即臥床。
3.戒煙限酒,降低腹壓如避免系緊身腰帶,肥胖者可減輕體重。
4.適當增加運動量,以減少便秘促進腸胃蠕動,減少反流。
5.保持愉悅放松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