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華
很多人對脂肪肝并不在意,總認為沒有什么大不了。而事實上,脂肪肝也可能導致肝炎的發生,稱為“脂肪性肝炎”。有數據顯示,脂肪性肝炎的患者在10年內,約有30%的人會發展為脂肪肝纖維化,進而出現肝硬化。單純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還是可以逆轉的,可是一旦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那就幾乎很難再逆轉。因此,筆者特別提醒大家,切勿低估了脂肪肝的危害。
肝臟是人體內脂質代謝最為活躍的器官,肝細胞在體內脂質的攝取、轉運、代謝及排泄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正常肝組織內,僅貯存維生素A的肝星狀細胞胞漿內含有少量脂滴,而肝細胞由于其脂質合成與排泄保持動態平衡,一般并無脂質堆積,僅偶見營養良好者肝小葉內散在性肝細胞脂滴存在(一般不超過5%)。當肝內脂肪含量超過肝臟濕重的5%,或肝組織切片光鏡下每單位面積見30%以上肝細胞有脂滴存在時,稱為脂肪肝。脂肪肝如果不加干預,會進一步發展為脂肪性肝炎,即在脂肪變的基礎上合并肝細胞氣球樣變、小葉內炎癥,并常伴有肝細胞點狀壞死及肝纖維化;晚期可通過進展性肝纖維化最終發生脂肪性肝硬化。
目前,確診脂肪性肝炎的“金標準”是肝穿刺活體組織檢查。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很多患者并不愿進行肝臟穿刺,所以目前臨床上用得最多的還是根據患者的B超和生化學指標來判斷其是否患上了脂肪性肝炎。如果B超顯示有脂肪肝,加之生化指標顯示患者的轉氨酶已經高于正常值(一般是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谷氨酰轉肽酶這3個指標明顯升高),臨床就會推斷患者很大概率患有脂肪性肝炎。正因如此,脂肪肝患者定期隨訪肝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臨床上針對單純性脂肪肝的治療至今仍沒有一個藥物有明確療效,即沒有“特效藥”,因此,治療方面主要還是從減輕體重來著手,方法包括飲食控制配合積極運動。或者說,減重就是目前治療脂肪肝的唯一“特效藥”。
可一旦發展到脂肪性肝炎階段,除了要減重,還需要進行抗炎保肝治療。常用的藥物有雙環醇、五酯片、水飛薊類、多烯磷脂酰膽堿、甘草酸制劑等,患者可根據需要選擇其中的一或兩種。用了抗炎保肝藥物后,肝功能的各項指標會有所改善,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需要減輕體重的。有研究證實,如果體重能夠下降7%,脂肪性肝炎就會得到很大改善。
脂肪肝患者需要調整飲食結構,降低飲食中果糖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 增加不飽和脂肪酸、膳食纖維素、蛋白質和維生素D攝取。盡量限制能量攝入,建議平均每天減少450kcal的能量攝入,盡量進食低能量的食物。有的人一知道自己得了脂肪肝,一下子什么肉都不吃,這又矯枉過正了。事實上,完全沒有必要因噎廢食,適當地吃些魚肉、牛肉都無妨,可避免出現營養不均衡。另外,體重的減輕以每個月不超過1~2斤為佳,一下子減重太快,會造成代謝紊亂,反而可能讓脂肪肝加重。
運動干預推薦每周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快走、慢跑、高抬腿、游泳、騎自行車、打球都可以,關節不好的人也可以選擇平板支撐、卷腹、仰臥蹬車等。如果此前已經有運動習慣的人,查出脂肪肝后,可適當加大運動量。但運動也不能太過“激進”。比如“暴走媽媽”的事例(“暴走媽媽”樊紅,因為想捐肝救子而本身又是脂肪肝不合要求,于是通過整整4個月“暴走”后,體重減掉8.5公斤,成功捐出自己肝臟的30%)雖然感人,但不可效仿,一下減肥過快,消耗過大,也會加重肝臟負擔。
肥胖患者本身就很難抵御美食的誘惑,而且容易在饑餓時出現心慌、頭暈等低血糖反應,再加上也比較“懶”著動,所以有時候還需要一些藥物的“助攻”。筆者建議,如果實在難以通過“飲食+運動”來達到滿意的減重效果,可以試試中醫療法。
中醫臨證發現,不論是脂肪肝患者還是脂肪性肝炎患者,機體多受痰濕、濕熱、血淤等病邪的困擾,同時兼有脾虛或腎虛的問題。因此,給患者施以化濕祛濁、健脾補腎的療法可見效。化濕祛濁方面有很多經典方,比如五苓散、澤瀉湯;補虛的方子有補中益氣湯。要注意的是,大部分患者不僅僅是一種證型,往往是幾種證型交雜在一起,那么就需要幾種方子合用,這樣效果才會好。筆者所在的曙光醫院一直在對脂肪肝做研究,所研制的參葛方(由丹參、葛根、白術等藥物組成,具有健脾、化濕、清熱、活血、補肝功效)具有不錯的減重效果,同時對肝脂肪變、肝纖維化也有改善作用。我院還針對脂肪肝開展了一系列外治法,如針灸埋線治療脂肪肝,常用的穴位包括中脘、關元、天樞等,臨床研究顯示可以抑制食欲、減小腹圍、減輕體重。
那吃完中藥以后如何判斷是否起效呢?這里也有一個小技巧,如果發現自己服用中藥后明顯感覺食欲減低,并且不容易出現低血糖反應,就說明中藥一定程度上起效了。但要注意,不論是脂肪肝還是脂肪性肝炎的治療,一般都需要至少1年以上的療程,所以,服完中藥后如果癥狀有所改善,也不能短時間內就停藥或者停止治療,不然極易反彈。這其實和“拉肚子”是一個道理。體重是大腦調節中樞決定的,比如短期內腹瀉,體重降了10斤,但是腹瀉好了以后很快就會調回到原來的體重,因為大腦覺得你需要維持在那個體重。所以要改變大腦的這種認知,就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至少進行1年的減重,才可能讓體重不反彈。
和營養過剩型脂肪肝恰恰相反,長期營養不良、缺少蛋白質攝入可以導致營養缺乏型脂肪肝,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長期素食者很可能由于營養不均衡,導致體內蛋白質缺乏,而肝臟將脂肪運輸走是需要蛋白質幫助的,因此就會造成轉運脂肪發生障礙,使脂肪在肝內堆積。
其次,相較于那些每餐大魚大肉的人,素食者往往更容易感到饑餓,人體的消化系統就會刺激機體吃更多的白米飯、面包、餅干等碳水化合物來增加飽腹感。它們雖不是肉類,但熱量可不小,而且碳水化合物是可以轉變為脂肪儲存在肝臟內的,所以說并不是吃脂肪才會導致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