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人們在節(jié)假日期間放肆吃喝的習慣并沒有多少改變,因此患病被緊急救治者屢見不鮮。2021年國慶長假中,陸軍軍醫(yī)大學新橋醫(yī)院消化科每半天門診時間接診消化道疾病患者都在200人次以上,7天接診1500人次左右,急診共收治了10多位重癥患者,其中急性胰腺炎患者就有6位,占了60%,胃出血患者2位。更有一名年僅32歲男子因為高血脂急性重癥胰腺炎搶救無效死亡。
急性胰腺炎是一種由于胰管阻塞、胰管內壓突然增高及胰腺血液供應不足等原因導致胰酶消化自身胰腺及其周圍組織所引起的急性炎癥,是發(fā)病急、進展快、并發(fā)癥多、死亡率高的嚴重疾病。其主要表現為突然上腹疼痛,多在中上腹,可偏左上腹、右上腹或臍部,可牽及左肩及腰背部。常伴有腹脹、惡心、嘔吐,甚至吐出膽汁,嘔吐后腹痛并不減輕。嚴重時患者可出現面色蒼白、出汗、四肢發(fā)冷、口唇青紫、血壓下降、脈搏微弱等急重癥。尤其有膽石癥、慢性膽囊炎和吐蛔蟲史者,在進餐或飲酒后,突然發(fā)生劇烈的上腹痛,就應考慮急性胰腺炎的可能,需及時去醫(yī)院就診。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較復雜,可能與膽結石、暴飲暴食、酗酒、血脂異常、藥物、外傷、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關。其中與飲食關系比較密切,尤其節(jié)日期間常常大吃大喝、酗酒、高脂肪高蛋白飲食更易誘發(fā)本病。若您有以下一種情況需格外警惕發(fā)生急性胰腺炎——
暴飲暴食
近期,在新橋醫(yī)院急診科的重癥監(jiān)護室,就有一位來自重慶銅梁的吳女士因為喝了兩碗雞湯,引起肚子痛、嘔吐,送到醫(yī)院檢查其甘油三酯比正常人高12倍,確診是因為食用過多的高脂、高蛋白食物,引發(fā)急性胰腺炎。接診醫(yī)師感嘆地調侃,她的血脂高得一塌糊涂,血里全是油脂,很多指標都查不出來。
在平時的生活中,如果一次進餐時,攝入過量高蛋白食品,就可能引發(fā)急性胰腺炎。如果又大量飲酒,則發(fā)生急性胰腺炎的概率更大。因為短時間內一次進食大量蛋白質和脂肪類食物,一方面會刺激胰腺急速分泌大量胰液和胰酶,另一方面也刺激了肝臟分泌膽汁,引起膽囊強烈收縮,排出儲存在膽囊里的膽汁,造成膽總管內壓力升高,不僅妨礙胰液排出,還可反流進入胰管,導致胰腺組織炎癥和毀壞。
臨床中遇到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多數都有暴飲暴食、大量飲酒的經歷。在此特別提醒,胰腺炎并不是在餐桌上即刻發(fā)生,常常是在酒宴過后當晚或第二天才發(fā)生。最先表現為程度不等的上腹發(fā)脹、疼痛、惡心嘔吐、不想吃飯等,并且嘔吐后腹痛無明顯緩解。此時,患者多不愿進食,家人卻常常以關愛的心情勸患者多少吃點東西,殊不知這種關心卻是引起胰腺炎加重惡化的最重要原因。因為進食能刺激胰液和膽汁更多地分泌,從而加重“共同通道”的梗阻,使輕型胰腺炎轉為重型胰腺炎。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禁食禁水,先“餓”一段時間。若疼痛和嘔吐不見好轉,就必須及時到醫(yī)院就診,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血脂異常
一般認為,甘油三酯>5.6mmol/L時,血清呈乳糜狀,就有可能引發(fā)急性胰腺炎;甘油三酯>11.3mmol/L時,引發(fā)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極大。而且血脂異常引發(fā)的急性胰腺炎通常病情比較嚴重、危急,往往誘發(fā)重癥胰腺炎。
甘油三脂與飲食關系比較大,原有血脂異常患者在節(jié)日期間短時間內大量攝入脂肪,比如一餐內吃很多油膩食物、油炸食品,使甘油三脂進一步升高,當甘油三脂超過5mmol/L就有可能發(fā)生急性胰腺炎。此外,還有研究發(fā)現,當血脂異常與脂肪肝合并出現時,引發(fā)急性胰腺炎的危險明顯增加。
因此,若您平時體檢時血脂高,在節(jié)日期間更要當心,切記飲食不要過于油膩,尤其短時間內不能攝入大量高脂肪食物。
大量飲酒
大量飲酒是急性胰腺炎發(fā)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節(jié)日期間需格外注意。飲酒時,酒精會刺激胃酸分泌,使十二指腸處于酸性環(huán)境當中,從而刺激促胰液素分泌增多,使得胰液分泌增加。同時,酒精還會破壞胰腺導管開口,導致胰腺水腫,這樣就會導致胰腺液聚集,排不到腸里,高濃度的胰酶可使胰腺組織受到破壞,進而引起炎癥、纖維化。研究顯示,每周攝入酒精超過420克,發(fā)生急性胰腺炎的風險就會明顯增加。
另外,酒精也是消化系統(tǒng)的天敵,除了傷害胰腺,對胃腸、肝臟等器官也會造成嚴重損害。所以,飲酒千萬莫要貪杯!
膽石癥
膽結石(尤其是多發(fā)性小膽結石)很容易在膽囊劇烈收縮時從膽囊脫落而入膽管,卡在“共同通道”處,從而造成急性胰腺炎。臨床病例顯示,有30%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是因為膽結石、膽囊炎引起的。
急性胰腺炎的治療需尋找并去除病因、控制炎癥。其治療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手術治療主要是針對各種并發(fā)癥的治療。
一般治療
適用于急性胰腺炎全身反應期、水腫型及尚無感染的出血壞死型胰腺炎。
禁食、胃腸減壓:持續(xù)胃腸減壓可防止嘔吐、減輕腹脹、降低腹內壓。
補液、防治休克:通過靜脈輸液,以補充電解質,糾正酸中毒,防治低血壓,維持循環(huán)穩(wěn)定,改善微循環(huán),對重癥患者應進行重癥監(jiān)護、吸氧。
營養(yǎng)支持:禁食期主要靠完全腸外營養(yǎng),待病情穩(wěn)定,腸功能恢復后可早期給予腸內營養(yǎng),酌情恢復飲食。
藥物治療
鎮(zhèn)痛解痙:在診斷明確的情況下給予解痙止痛藥,常用的解痙藥有山莨菪堿、阿托品等。
抑制胰腺分泌:質子泵抑制劑或H2受體阻滯劑,可間接抑制胰腺分泌;多數認為生長抑素及胰蛋白酶抑制劑也有抑制胰腺分泌的作用。
預防和治療感染:目的是預防和防止腸道菌群移位所致的感染,一般給予能滲透進胰腺組織的廣譜抗菌藥,如環(huán)丙沙星、甲硝唑、青霉素類或者頭孢類抗生素等。
抑制胰酶:可選擇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如奧曲肽。
蛋白酶抑制劑:如加貝酯、烏司他丁等。
手術治療
出現急性腹膜炎不能排除其他急腹癥時;胰腺和胰周壞死組織繼發(fā)感染;伴膽總管下端梗阻或膽道感染者;合并腸穿孔、大出血或胰腺假性囊腫,以上情況均應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壞死組織清除加引流術、內鏡下微創(chuàng)治療以及開放手術等。
預防急性胰腺炎要采用正確的措施:一是避免和消除膽道疾病;二是忌酗酒,以免由于慢性酒精中毒和營養(yǎng)不良而致肝、胰等器官受到損害,抗感染的能力下降;三是防止暴飲暴食引起胃腸功能紊亂,使腸道的正常活動及排空發(fā)生障礙,阻礙膽汁和胰液的正常引流,引起胰腺炎。此外,其他的手術傷害、感染、糖尿病、情緒及藥物也可引發(fā)疾病,都需引起警惕。
在臨床中,曾經有一名女子因為暴飲暴食導致胃撐破膈肌進入胸腔,胃被卡住壞死,最后不得不開胸手術將胃切掉三分一。建議大家,如果吃飯、飲酒后有強烈的飽脹感,最好不要立即起身做劇烈運動。若飯后不久感覺胸腹疼痛、有嘔吐癥狀,要及時到醫(yī)院檢查,必要時做胸腹透視,看看是否是膈疝發(fā)作,以便盡早處置,避免因病情耽擱導致胃腸壞死而使病情復雜化。
1.急性膽囊炎或膽道感染
膽囊結石的患者,平時可以沒有什么癥狀,如飲食過分油膩可使膽汁分泌過多,引起結石移位,當阻塞膽囊管時可繼發(fā)細菌感染而引發(fā)急性膽囊炎。約95%的急性膽囊炎患者合并膽囊結石。
急性膽囊炎主要表現為進食油膩食物后突發(fā)性右上腹疼痛、惡心、嘔吐與發(fā)熱。患者常常首先出現右上腹疼痛,向右肩背部放散,呈持續(xù)性劇痛,陣發(fā)性加劇,可伴隨惡心、嘔吐,其后發(fā)熱,一般沒有黃疸。
急性膽道感染的癥狀與急性膽囊炎癥狀差不多,腹痛更多的在上中腹劍突下,往往繼發(fā)黃疸,寒戰(zhàn)、高熱明顯,嚴重者可并發(fā)感染性休克。進食油膩食物后突發(fā)上腹劇痛者,就要考慮膽石癥急性發(fā)作,立即去醫(yī)院就診,做血常規(guī)、上腹部B超往往就能明確診斷,必要時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總膽管結石可在內鏡下取石、引流治療。
預防:膽囊、膽管結石患者即使在節(jié)日也要注意飲食,以清淡為宜,少食油膩、炸、烤食物,保持大便暢通,多走動,多運動。
2.急性腸胃炎
春節(jié)各家各戶食物儲備豐富,儲藏時間長,容易細菌滋生。每到節(jié)假日,在醫(yī)院消化內科門診急性腸胃炎患者更是常見。患者大多因暴飲暴食或食用了污染的食物,主要是惡心嘔吐、腹瀉,有些上腹部或臍周陣發(fā)性疼痛、發(fā)熱,嚴重者可以便血。
癥狀輕者,可以在家自服藥物,止瀉可用:蒙脫石散劑1包每日3次,貝飛達2粒每日3次,黃連素2粒每日3次等,可選用1~2種口服;惡心嘔吐者可用莫沙比利1粒每日3次口服;但癥狀重者需就醫(yī),甚至輸液治療。
發(fā)生急性腸胃炎時,食物以清淡的流質、半流質,如米湯、粥、新鮮果汁為佳,逐漸增加一些蛋白質食物,忌油膩、油炸、刺激性食品,并且在開始進食宜少量,等胃腸道功能恢復后,才開始正常飲食,并要注意休息。
預防:平時要注意個人衛(wèi)生,進食前洗手,少吃生食;食物儲存時間不宜過長,腐敗者要堅決丟棄;在冰箱里儲藏或準備食物時必須生、熟食物分開;外出吃飯要選擇衛(wèi)生條件達標的餐廳等。
3.慢性胃病急性加重
原有慢性胃病患者,如各種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或十二指腸潰瘍、食管炎等患者,因在節(jié)日期間通宵麻將、看電視反而休息不好,加之飲食不節(jié)、不規(guī)律,酗酒,進食較多油膩、刺激性、過酸過甜、生冷、不易消化食物等,容易誘發(fā)慢性胃病的發(fā)作,嚴重者可發(fā)生嘔血、黑便,甚至胃、腸穿孔。
其癥狀表現為上腹脹悶、疼痛、堵塞、噯氣、反酸、嘈雜、灼熱、燒心、惡心嘔吐、不會餓或很容易餓、早飽、胃納減退等,癥狀很多,患者可出現其中一種或幾種癥狀。上腹疼痛一般不重,以隱痛、脹痛為多,可在餐前或餐后發(fā)生,也可與進食無關,如腹痛劇烈者要考慮胃腸穿孔或其他疾病可能。
癥狀輕者,可按以下自行處理:以反酸、燒心、灼熱、上腹疼痛等為主要表現者,可服用質子泵抑制劑,如雷貝拉唑、奧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以上腹飽脹、早飽、惡心嘔吐等為主要表現者,可應用胃動力藥,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多潘立酮等;具有明顯與進食相關的上腹脹悶、食欲減退等癥狀者,可應用消化酶制劑,如復方消化酶、米曲菌胰酶、復方胰酶制劑等。癥狀嚴重者或自行服藥3~4天沒有好轉者,建議去消化科就診。
預防:即使在節(jié)日,慢性胃病患者或過去有過胃病的人也要注意養(yǎng)胃。應進食松軟易消化食物,三餐規(guī)律、定時定量,飲食宜清淡、少辣、低鹽、低糖,進溫熱食物,忌燙、忌冷,忌煙、酒、濃茶及咖啡。平時就餐使用公筷,避免染上幽門螺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