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人閑聊時聽說瘦的人老了更容易出現內臟下垂,就想到了我的母親,她今年65歲了,一直都比較瘦,早幾年認真地增過肥,但沒什么效果。請問,為什么瘦的人更容易出現內臟下垂?又該如何預防?
福建 陳女士
陳女士:
正如人老了皮膚會下垂一樣,隨著年紀的增加,腹部肌肉和韌帶逐漸松弛,慢慢地就托不住腹腔內的臟器了,醫學上將這種人體內臟脫離固定位置,發生下移的現象統稱為“內臟下垂”。導致內臟下垂的因素包括體弱、消瘦和多病等情況,尤以瘦弱的中老年人更多見。如瘦長體形或是身體素質比較弱的老年人,九成都有胃下垂。而肥胖者腹腔內脂肪較多,腹內壓力高,內臟自然不易下垂。但這不是鼓勵大家增肥,畢竟肥胖是很多疾病的誘因,不要過度追求胖或瘦,健康最重要。
除了在醫院通過醫療檢查,日常其實可以通過一些癥狀自己發現早期內臟下垂。比如,有些人進食后即感到腹部脹滿不適,并有下墜感,吃得越多癥狀越重,尤其是在進食流質食物后更覺明顯,經多項檢查并未發現胃腸道明顯疾病,但這是胃下垂的信號,還可出現便秘、腹痛、噯氣等癥狀。再如,有的人肝區常有隱痛,久站或步行后,肝區悶脹感加劇,但反復檢查肝功能都屬正常,這可能是肝臟位置下移的信號,可經超聲波查出。
內臟下垂對身體的損害除了消化不良、腹部不適,還可能導致站立性昏厥、乏力、心慌和直立性低血壓等,嚴重的可發生胃擴張或內臟扭轉等并發癥,導致急腹癥而危及生命。因此,老人應當盡早防范內臟下垂的發生。最主要的就是要堅持運動保健,特別是多進行腹肌的鍛煉,增強腹部力量,防止內臟下垂,可做仰臥舉腿、仰臥起坐、坐位舉腿等。推薦大家進行早晚縮腹練習,只需在早起、晚睡前,仰臥床上,雙腿伸直,全身放松,閉嘴用鼻徐徐吸氣3~5秒鐘,將腹肌有意識地緩慢用力收縮,然后徐徐呼氣,使腹肌緩慢還原。一吸一呼之間,腹肌張力得到増強,可防止內臟下垂的發生,早晚各做20下。
平時系好腰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托住腹中器官的作用,腰帶位置與臍部水平即可,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健康。可選用3~5厘米的寬帶,因為它受力支點面分布廣,可防肚皮勒出印痕,但要注意隨時調節腰帶松緊,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緊。
很多人有飯后散步的習慣,但剛吃完飯胃部存留有大量食物,胃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來消化,建議選擇在飯后靜坐休息或臥床20分鐘后再開始散步。或是將飯后散步改為飯前散步,這樣不僅能促進胃腸排空,增強食欲,而且還可調動運動肌肉,增加腹部肌肉和韌帶的力量,同時也可減輕胃腸所受的重力負擔,防止內臟下垂的發生。
另外,還要注意避免一些易導致內臟下垂的生活習慣,如提重物,長時間行走、站立,不按時排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