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春
顱內動脈瘤(俗稱腦動脈瘤),是顱內動脈由于先天異常或后天損傷等原因導致局部血管壁損害,在血流動力學負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漸擴張形成的異常突起,形似腫瘤。它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發病率約為3%。國內一普查發現,35~75歲人群中顱內動脈瘤的發病率高達7%。
常見表現:在動脈瘤未破時,多數患者無癥狀,部分患者可出現一側眼下垂、視力下降、頭痛等不適癥狀;動脈瘤破裂時,患者常出現爆裂式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視物模糊等癥狀,甚至昏迷不醒。在腦出血事件中,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僅次于高血壓腦出血,死亡率和病殘率均很高。
治療方法:雖然名為動脈瘤,但顱內動脈瘤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腫瘤,不會轉移,也不需要放療、化療。它就像埋在大腦中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治療目的是防止其破裂發生腦出血。有些患者在檢查時偶然發現動脈瘤,雖沒有癥狀,但不能掉以輕心,須由專業醫生根據動脈瘤的形態、位置、大小,結合患者全身狀況,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如血管內介入治療或開顱動脈瘤夾閉手術等。
腦動靜脈畸形是由一團動脈、靜脈及動脈化的靜脈樣血管組成,動脈直接與靜脈交通。如果把毛細血管比作連接動、靜脈之間的橋梁,腦動靜脈畸形就是“無橋”連接,是胎兒期腦血管發育異常導致的先天性疾病。
常見表現:未發生破裂出血的腦動靜脈畸形患者多無癥狀,大多數患者是在出現腦出血、癲癇發作后才被發現。臨床表現可見:①出血,這是腦動靜脈畸形最常見的首發癥狀,占比超過50%,可發生于腦實質、腦室內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前數周至數年,患者可出現頭痛、癲癇等。②癲癇,可在出血時發生,也可單獨出現,可以是癲癇大發作,也可以是局灶性發作。③頭痛,多為出血后顱內壓增高所致,部分患者出血前可有頑固性頭痛。④局灶性癥狀,根據病變大小和位置,患者可出現言語障礙、肌力減退、感覺障得、頸痛、惡心及嘔吐、精神癥狀等不同表現。診斷腦動靜脈形主要依靠頭顱磁共振和全腦血管造影,頭顱CT檢查可幫助診斷是否有出血。
治療方法:為預防腦動靜脈畸形破裂出血,目前常需綜合治療。根據病變位置、大小及引流靜脈的情況,可選擇開顱切除手術和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手術后有殘留或無法手術的患者,可采用非手術治療(如伽馬刀)。
淀粉樣腦血管病是指β淀粉樣蛋白在大腦皮質和軟腦膜的中小動脈、毛細血管,以及小靜脈中層和外膜的病理性沉積。病變部位的腦血管變得脆弱,輕微的外力作用就可能導致其破裂出血,俗稱脆弱的“豆腐”血管。此病在一定程度上與年齡呈相關性,多見于老年人。
常見表現:淀粉樣腦血管病患者可以無癥狀,也可表現為腦出血、癡呆、癲癇或短暫性言語困難、動作不協調、認知障礙、精神異常等。病變可累及大腦的任何部位,通常累及大腦顳枕葉,這與血管淀粉樣沉積物的分布有關。該病患者相關腦出血通常不涉及基底節、丘腦、腦干等腦深部結構,而這些部位的出血在高血壓性腦出血中更常見,常作為鑒別診斷的依據之一。
治療方法:淀粉樣腦血管病有不同類型,治療方法也不同。普通型患者可用藥物控制血壓,以防止發生腦出血。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可能增加出血風險,特別是已經存在皮質下微出血的患者,須謹慎使用。
煙霧病是一種病因不明、以雙側頸內動脈末端及其主要分支慢性進行性狹窄或閉塞為特征,并繼發顱底“自救式”異常血管網形成的一種腦血管疾病。由于這種異常血管網在腦血管造影圖像上形似“煙霧”,故被稱為“煙霧病”,是東亞地區常見的兒童腦血管疾病。
常見表現:煙霧病的并發癥主要有腦出血或腦缺血、癲癇、頭痛和認知障礙,可導致殘疾甚至死亡。一般來說,成人患者多表現為腦出血,兒童患者多表現為腦缺血。
治療方法:如果不采取干預措施,煙霧病患者發生腦卒中的概率約為18%。目前尚無可預防或逆轉煙霧病的特殊治療方法。治療策略可分為內科治療和外科手術,主要目的是控制癥狀及并發癥,如使用抗血小板藥、抗癲癇藥、緩解頭痛藥等。手術干預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腦缺血癥狀。血管重建手術可以改善出血性煙霧病患者的腦灌注,對預防再出血具有積極作用。
需提醒的是,其他臟器疾病或藥物使用不當也可導致腦出血,如凝血功能障礙、血液病、抗凝藥或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后、溶栓治療后、靜脈竇血栓、原發或轉移性腫瘤、血管炎等。積極治療、控制原發病是預防腦出血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