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磊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我害怕一些明明知道不危險的東西?”“為什么我會突然出現強烈的恐懼感?”“為什么我會擔心生活的方方面面?”“什么原因導致了焦慮、恐懼障礙癥狀的進一步惡化?”
這些問題可以從下面4個方面來回答:
遺傳因素 某些人天生就具有高度敏感的個性特征,有這種特征的人更容易被任何微小的、有危險性的刺激物激發出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
童年經歷 一是父母表現出對世界過分緊張的態度。例如,他們反復說:“下雨了,不要出去了,否則你會感冒”。越是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害怕、過分緊張的態度,孩子就越會覺得世界很危險。二是父母過分挑剔,設置了苛求標準,孩子就很難確信自己能否被接納,自己是否“足夠好”或有價值,這就會導致孩子的不安全感和依賴情緒。三是父母限制孩子獨立做決定。在小時候,父母會幫孩子事無巨細地做好決定,長大后,孩子若是沒有適當的獨立鍛煉,也會事事仰仗父母。如果這些沖動和感情被壓制太久,它們會在壓力之下再度發生,從而激發出焦慮甚至是恐慌。
長時間積累的壓力 壓力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不減,導致引發未解決的心理沖突;也可能是生活中特定時期經歷的困難(例如婚姻問題、身體健康問題);還可能就是一大堆生活事件同時發生,比如換工作、結婚、生育等。
從科學角度講,即時的或短期的焦慮(比如驚恐發作)被稱為戰斗-逃跑反應。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它的作用在于喚醒機體做好準備,采取攻擊行為,或是盡快逃避危險。因此,驚恐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保護人們遠離危險。
當人類的祖先還生活在山洞里的時候,遇到危險馬上采取行動是至關重要的,驚恐使他們立即能夠采取行動(攻擊或是逃跑)。就算是在當今世界中,這個戰斗-逃跑反應也是一種必要的機制。想像一下,一個人橫穿馬路時,一輛按著喇叭的汽車突然開過來。如果這個人一點也不焦慮,就很可能被撞死。事實上,是戰斗-逃跑機制發揮作用,促使這個人立刻跑開了。可見,在一定程度上,驚恐的目的是保護人,而不是傷害人。它是人類的一個生存機制。
當軀體感覺到危險的時候,大腦發送信息到自主神經系統的一個部分。自主神經系統有兩個子系統,叫做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這兩個神經系統直接參與控制人體能量,并為行動做準備。簡單地說,交感神經系統是戰斗-逃跑系統,它釋放能量并為身體行動做準備(攻擊或逃避),副交感神經系統是儲存系統,將身體恢復到正常狀態。一般認為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導致了大部分的驚恐發作癥狀。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交感神經系統趨向于全或無(all-or-none)反應系統。當它被激活時,所有部分都會反應。這個特點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大多數的驚恐發作都有許多而不只是一兩個生理癥狀。另外,一旦發生危險,交感神經系統立即反應,這就是造成驚恐發作的生理癥狀可以在幾秒內發生的原因。
那為什么戰斗-逃跑反應在沒有什么值得害怕的時候也會發生呢?為什么在沒有明顯危險的時候發生呢?驚恐發作是人對害怕的正常反應,這個反應在不正常的時候發生,也就是在沒有實際的害怕理由的時候發生,就是不正常的。如同前面所述的,驚恐發作的人們顯然是受了害怕的生理癥狀的驚嚇。換句話說,驚恐發作代表著對害怕的害怕,一般有特定的順序:第一,體驗意外的軀體感覺(它們是意外的,因為它們不可以由實際的、立即的危險來解釋);第二,對那些軀體感覺本身也害怕。
當然還有一系列其他的生理原因也會導致焦慮。例如低血糖、甲狀腺機能亢進、二尖瓣脫垂、物質濫用等。所以,存在焦慮、恐懼障礙的人,去醫院檢查排除器質性原因還是很有必要的。
長期因素是形成焦慮障礙的前置因素,但是短期的誘發因素卻是引發焦慮障礙的真正原因。例如,重大的個人損失、重大的生活變化和刺激的或娛樂性的藥物(大量攝入咖啡而引發驚恐發作很常見)。
回避恐懼情境 回避那些產生焦慮的場景,可以暫時減輕焦慮。只要你不斷地回避應對那個令你恐懼的場景、行為或是事物,癥狀就會穩定下來。可一旦你回避一個場景,就會很容易擔心自己下一次能否面對這個場景。
自動思維的影響 自動思維常是簡短的、稍縱即逝的,以致你需要特別的注意才能意識到它。例如:“如果我再次驚恐發作該怎么辦”“如果我在開車的時候失去控制該怎么辦”“我要遠離這里,但是我不能”……這類自動思維常具有夸大危險概率、災難化后果以及低估個人能力的特點。
錯誤的核心信念 消極自動思維來自于對自我、他人、世界的錯誤信念。比如,如果你相信你不可以安全地獨處,你就會說服自己和其他人,讓他們一定要陪在你的身邊。如果你相信世間險惡,那么你會對一切事物不信任,也不愿意為了戰勝焦慮或恐懼而冒必要的險。
壓抑情感 否認生氣、失望、傷心甚至是興奮的感覺,會引發莫名其妙的焦慮。你可能會注意到,當你發泄出自己的怒火或是痛痛快快地哭一場之后,會感到平靜、更加放松。表達情感會產生明顯的生理效果,使焦慮水平下降。
事實上,我們所有的情緒,無論好壞,都在告訴我們生活當中所發生的重要事情。它們幫助我們去駕馭世界,激勵我們去做那些對生存有幫助、有益處的事情。但如果焦慮或恐懼超出了我們的承受范圍,對我們的生理功能造成了損害,自我調節就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了,應該向專業人士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