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斌
脊柱失穩是一種關節缺乏穩定性的疾病表現,是由多種因素影響導致的脊柱結構紊亂、力學動態失衡,包括頸椎失穩和腰椎失穩,以及罕見的胸椎失穩。就如同地基不穩的大樓,面臨變成危房,甚至是倒塌的風險。脊柱失穩將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導致頸椎病、腰肌筋膜炎、腰肌勞損、頻繁閃腰、長期腰疼(下背部疼痛)等病癥。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有助于改善脊柱功能,促進恢復??祻湾憻捫枰L期堅持、系統安排,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本文提到的鍛煉方法不僅能幫助脊柱失穩患者穩定骨骼結構,也能幫助所有因久坐、長期接觸電子屏幕而有患病風險的現代人,避免遭受筋骨之痛。
人體的脊柱結構主要分為內脊柱結構和外脊柱結構。內脊柱結構的穩定性受韌帶、骨關節等的控制,而外脊柱結構的穩定性則受胸廓、負壓和核心力量等的影響。由于生理構造獨特,影響因素眾多,脊柱失穩的發生也就不奇怪了。此外,很多外部因素也易導致脊柱失穩:
人的脊椎有一定的活動度,如頸椎正常的活動范圍是低頭、仰頭可達35°~45°,左右側頭,耳朵可挨肩膀。活動度過大,有可能造成脊椎損傷;而活動度長期較小、運動量長期不足,則會導致脊椎功能的退化與減弱。比如,沒有運動或舞蹈基礎的成年人,突然嘗試“臥魚”這樣的高難度動作,很容易造成腰椎失穩。而長期看電腦,缺乏活動者的頸椎,則常見頸椎失穩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習慣以放松的狀態立、坐、臥,最常見的有弓腰、駝背、蹺二郎腿等。保持這樣的不良體態時間久了,會改變脊椎的正常彎曲度,進而導致頸椎病、頸背肌筋膜炎、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病變的發生。
扭挫傷極易導致椎間小關節發生移位或者椎間軟組織損傷,進而導致脊柱失穩。
這種情況容易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人上年紀后,骨骼會發生退行性改變,如果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極易引發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肌肉收縮不協調而致病。
脊柱失穩患者的脊柱相關肌肉、韌帶和關節等組織常發生失調,脊柱關節的力學和生理關系存在明顯變化,可導致頸椎、腰椎等疾病,還可能對患者的神經、血管、內臟等器官造成影響,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脊柱失穩十分影響體態,易導致身體失衡,引發腰酸背痛、駝背等問題。
因為疼痛等不良癥狀的困擾,多數患者存在一定的負面情緒。疼痛若長期得不到解決,可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
病情較輕的患者需要及時就醫,保證充足的休息,給機體時間進行自愈,以改善脊柱功能。如果損傷程度較為嚴重,需要采取手術等處理措施,避免發生喪失自理能力等惡果。對于脊柱失穩患者來說,康復是個相對較為漫長的過程,需要積極應對疾病,堅定康復決心,謹遵醫囑進行治療。否則,機體如果反復受損,或持續性疲勞,則會對脊柱的生理修復能力造成不良影響?;颊咴谥委熯^程中需要注意:
患者在治療階段易受到負面情緒影響?;颊弑救思凹覍賾嗔私饧膊〉南嚓P康復知識,幫助患者保持穩定、樂觀的心態,樹立康復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通過藥物治療有助于改善脊髓血液循環,確保受損神經得到充足的血液、養分。
患者在治療期間要保證攝入充足的營養。日常飲食可以多食用蛋白質、維生素、鈣含量豐富的食物,同時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經由醫生評估,并在醫生的指導下,每日堅持康復鍛煉,可幫助恢復脊柱功能。
在醫療實踐中,患者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如年齡、其他基礎病患病情況、脊柱失穩疾病種類和病情輕重等均有不同。因此,沒有哪種康復方法適合于所有人。相較于青年群體,老年患者的身體機能下降明顯,鍛煉過程更要循序漸進。以下介紹的鍛煉方法僅為舉例,患者進行康復鍛煉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仰臥、屈膝,腳平踩在床或瑜伽墊上,將骨盆后傾,腰部貼緊床面,手放在肚子上,吸氣時鼓肚子,吐氣收肚子,注意呼吸時腰部不要離開床。重復上述動作10次。
站立,兩眼平視前方,兩手掌轉至兩大腿前面,然后含胸收腹,屈膝蹲下,且頭向前微低,蹲到兩掌心摸到膝蓋為止。隨后,身體慢慢直立,挺胸抬頭使脊椎向后彎。從蹲下到直立挺胸仰頭為1次動作,重復做36次。
平躺,屈髖、屈膝,均呈90°,腰部保持向下壓緊床面或地面,交替將腿伸直、下放至距地面15厘米左右。不用加入手臂動作,將其放在身體兩側即可。
連續向后倒退走路能夠鍛煉腰背肌群力量,強化腰椎的穩定性與靈活性。倒退走時要合理控制步速,不宜過快,每次走200~400步為宜,每日堅持1~2次。強化機體鍛煉能夠減少筋膜發生粘連的風險,改善神經根壓迫癥狀,防止肌肉萎縮,保證脊柱運動的協調性。練習時最好有同伴照看,以免發生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