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
我國每年“中風”(學名腦卒中)新發病例達250萬,死亡病例達200萬,即每12秒就有一個“中風”新發病人,每21秒就有一個人死于“中風”,且近年來年輕人發病有增多趨勢。“中風”患者中有75%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癱、失語等殘障,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重殘占40%。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預計到2030年,全國將有3 100萬“中風”患者。
“中風”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是指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的發病率較高,占比可達60%~70%。
“中風”的臨床表現為一過性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相關癥狀和體征,以猝然昏撲、不省人事或突然發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智力障礙等為主要特征,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和并發癥多的“四高一多”特點。
“中風”常造成不同范圍、不同程度的腦組織損害,因而會產生多種多樣的神經精神癥狀,嚴重的會危及生命。即使治愈,很多人也會留有輕重不等的后遺癥,還容易再次復發(主要是缺血性腦卒中),且每復發一次病情會更為嚴重。
需要提醒您的是:“中風”危害雖大,但可以預防。只要我們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遠離誘發“中風”的危險因素,可以防止或減少“中風”的發生。
機體受凍時,為了減少體內熱量散發,會本能地引起皮膚、血管收縮,造成血液淤滯,易引發“中風”。所以,在一早一晚,尤其是氣溫突降時,應及時添衣加被,并注意居室保暖,外出時應戴帽子或圍巾,避免寒冷產生不良刺激。
一日三餐要講究營養均衡,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如瘦肉、雞、魚、乳類及豆制品等。少吃油膩的燒烤食品,戒除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適當多吃新鮮水果,保持每日大便暢通。飲食需清淡有節制,避免吃得過飽。膳食總體上要做到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以利于血液循環和血管健康。
每日攝入足夠的水,是預防“中風”的一項重要措施。這是因為人體一旦缺水,血液就會變得黏稠,容易凝聚形成血栓,從而導致“中風”。建議中老年人務必重視及時補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每天應喝1400~1700毫升水,特別是在晚上睡覺前和早晨起床后都要喝一杯溫開水。
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按時睡眠、按時起床、按時就餐。堅持經常梳頭,以改善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過程,調整頭部的神經功能,促進血液循環。起床、低頭系鞋帶等日常生活動作要緩慢。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水溫也不宜過高或過低。此外,還要注意平時外出時應多加小心。特別是在上下臺階或樓梯時更要集中注意力,一步一步慢慢走,以防止跌跤的發生。
經常參加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免疫力,對防止或減少“中風”的發生大有好處。中老年人選擇散步、舞劍、打太極拳等舒緩的運動比較適合。如果天氣不允許,也可在室內進行適當的運動,如做健身操等。但運動量要適當,因人而異、量力而行、微汗即止,避免氣喘吁吁。
調查研究證明:心態平和的人往往血壓比較穩定。一旦火冒三丈,血壓也會跟著“噌噌噌”往上躥。而血壓驟升,是“中風”的重要誘發因素。所以,平時應加強自身修養,遇事冷靜處置。此外,還要注意避免狂喜(以免樂極生悲)、過度憂郁、悲傷、恐懼及受驚等不良情緒的刺激。
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體力透支,保持良好的體能。每當逢年過節,醫院神經內科病房通常是最繁忙的:很多人因為玩樂過度,“中風”發作而入院治療。節假日親朋好友相聚,通過打牌、玩麻將放松身心無可非議,但要注意有節制,做到適可而止,通宵達旦是非常不可取的。打牌、玩麻將一個小時后,最好適當休息,喝口水、溜達溜達。
及時治療可能引起“中風”的疾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肥胖病、頸椎病等。高血壓是“中風”的高危致病因素,也是預防的中心環節。應盡可能有效地將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內。高血壓患者要遵醫囑堅持規律服用降壓藥物,千萬不能擅自停藥或隨意增減藥量,并需長期觀察血壓變化情況,有條件者最好每日測1次血壓,以便及時對癥處理,確保血壓的穩定。
除少數患者病前沒有任何征兆外,絕大多數患者都會因腦部瞬間缺血而發出種種信號:1.頭暈,特別是突發的眩暈。2.頭痛,突然加重或由間斷性頭痛變為持續性劇烈頭痛。3.肢體麻木,突感一側臉部或手腳麻木,有的為舌麻、唇麻等。4.突然一側肢體無力或活動不靈活,時發時停。5.暫時的吐字不清或言語表達困難。6.突現原因不明的步態不穩、跌跤或暈倒。7.精神改變,短暫的意識喪失,個性的突然改變,短暫的判斷或智力障礙。8.嗜睡。9.單眼或雙眼突發視物模糊,或一過性黑蒙。10.惡心嘔吐或呃逆,并伴有頭暈、眼花、耳鳴。11.一側或某一肢體不由自主地抽動。12.鼻出血,尤其是反復發作者。
上述癥狀雖無特異性(很多其他疾病也可出現類似癥狀),但為了防患于未然,一旦發生這些癥狀應引起警惕及時就醫,以防延誤病情,釀成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