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峰
35歲的陳先生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臉有些不正、口角歪斜,無法正常說話。經醫生診斷,陳先生所患的是“面癱”,并且處于急性發病期。像陳先生這樣的“面癱”患者多在睡醒后發病,主要癥狀是口眼向一側歪斜,因此該病也被稱為“口眼斜”。
我們老百姓常說的“面癱”,其實是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是面神經受損導致面肌癱瘓的一種神經缺損癥狀。面神經從顱內中樞發出,止于面部,支配面肌運動。面神經通路較長,其中任何一處的運動神經元受損,均可導致面神經麻痹,令人罹患“面癱”。“面癱”患者主要以面部肌肉運動障礙為主要癥狀,出現口角歪斜、鼻唇溝變淺。有的患者會出現“貝爾現象”,即用力閉眼的時候,眼球向上外方轉動,露出白色鞏膜。
根據面神經受損的部位不同,“面癱”可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兩種類型。“中樞性面癱”是因損傷上運動神經元所導致的疾病。例如因腦血管病、顱腦手術、腦腫瘤等,導致患者對側下部面肌癱瘓,但是額、眼輪等上部肌肉不受影響。“周圍性面癱”則是由腫瘤、創傷、炎癥、病毒感染等,損傷下運動神經元引起的,可導致患者同側上、下部面肌癱瘓。
當出現口角歪斜,口角下垂,皺眉、皺額頭或閉眼無力等癥狀時,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若不及時診治,會導致患者產生永久性部分麻痹等后遺癥。患者及家屬在就診過程中應保持情緒穩定,配合醫治,不要自行服用藥物。
現代醫學治療“面癱”這一疾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面部神經受損,人體的局部血液循環會受到很大影響。通過傳統的口服藥物方式治療,藥物能夠到達病灶點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因此治療效果受到一定局限。
從祖國傳統醫學的角度來看,“面癱”又被稱為口僻。《實用中醫內科學·第七章肝膽病證·中風》說:“口僻俗稱吊線風,其主要癥狀表現為口眼歪斜,歷代醫家多將其歸入風門中。”本證的主要發病原因是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脈絡,氣血痹阻。該病起病突然,初期以實證多見,如風寒或風熱外襲、痰熱腑實;肝膽濕熱、肝陽上亢、肝郁氣滯等。后期,以虛實夾雜或虛證多見,如脾虛濕盛,正氣不足,肝腎虧虛。又因“久病多瘀”,故患者后期也常見瘀血阻絡的證型。患者口角歪斜,眼瞼閉合不全,伴畏風惡寒或頭痛鼻塞,面肌發緊,肌肉 關節酸痛。治療方法以疏風清熱,活血通絡為主。
(1)印堂穴
印堂穴位于人體的面部兩眉頭的連線中點。針對該位置進行按摩或針灸治療,能夠促進患者病情好轉,同時改善失眠、眩暈、頭痛等問題。
(2)太陽穴
太陽穴位于耳蝸前面前額兩側。針對該位置進行按摩或針灸,除可治療“面癱”,對于偏頭痛、頭痛、眼睛疲勞、渾身無力也有一定療效。
(3)陽白穴
陽白穴位于眉上一寸,與瞳孔處于同一中軸線處。針對該穴位進行按摩或針灸,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眼瞼下垂、頭暈、頭痛等病癥。
(4)迎香穴
迎香穴在鼻翼外緣,對該穴位進行按摩針灸,能夠活絡面部神經,促進病情康復。
在醫療實踐中,有些進行針灸治療的患者存在一種誤解:“針扎得越多越好”。這是一種典型的錯誤觀念,穴位按摩和針灸能夠有效的治療疾病,但是要保證按摩動作輕柔,針灸的位置準確。只有合理選擇穴位,才能有效地改善患者不適癥狀,并非下針越多越好。
早期取穴位置為患側完骨穴、瞳子髎穴等穴位,配穴為風寒證加風池穴,風熱證加曲池穴。人中溝歪斜者,針灸時可加水溝穴。患者若鼻唇溝淺,針灸時可加迎香穴、印堂穴、太陽穴、陽白穴。
若患者的病情逐漸穩定,耳后疼痛消失,或是面部肌肉雖然沒有恢復正常功能,但是各項身體指征平穩,取穴位置可與早期治療階段一致。若是治療效果不明顯,可讓患者休息7~10天,使面神經進行自然調整,再酌情使用針灸處理。
患者的側面肌開始逐漸恢復功能后,應適當停止針灸,給機體自然恢復的機會。進行針灸治療需要有一定“量”的積累,才能產生理想的治療效果。但是,若持續進行針灸治療,針刺患側過多,甚至可產生“倒錯現象”——引起患者的患側面部肌肉攣動。因此,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治后,應先觀察患者的恢復情況,再決定是否對面部穴位繼續進行針刺。
★中醫針灸手段治療“面癱”,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使用抗生素等治療方法不耐受的老年人、孕婦等群體,值得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