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萍 王慶
嬰幼兒發生腹瀉并不鮮見。這種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癥,對寶寶健康的影響很大。病情嚴重者可引起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患兒發病年齡以6個月~2歲多見,一年四季皆可發病,夏秋季節的發病率較高。
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活性低,對食物“質”和“量”變化的耐受性差——比如新增輔食種類過多、數量過多。同時,嬰幼兒的生長發育速度很快,對營養物質的需求相對較多。進食多,胃腸道的負擔就會重。但他們畢竟年紀太小,腸道菌群的穩定度不強,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如服用抗生素的影響,因而易患胃腸道疾病。此外,非母乳喂養的寶寶,以及開始食用輔食的寶寶,也有可能因為食物、餐具消毒不徹底發生腹瀉。
在冬季,80%的小兒腹瀉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引發的秋冬季腹瀉。大腸埃希菌、白色念球菌等細菌也可引起腹瀉。此外,嬰幼兒時期易患的一些常見病,如肺炎、上呼吸道、泌尿道、皮膚感染等,均可并發腹瀉。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是指應用抗生素后發生的、與抗生素有關的腹瀉。原因在于抗生素的使用破壞了寶寶腸道內的正常菌群,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導致腸功能紊亂。同時,腸黏膜屏障會因抗生素遭受損傷,消化吸收代謝受到影響。提醒各位寶媽,杜絕濫用抗生素是預防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關鍵。
喂養不定時,給嬰兒過早添加淀粉、脂肪類食物可引起腹瀉。個別嬰兒會因為對牛奶、大豆等食物過敏或不耐受發生腹瀉。天氣忽然變冷,寶寶腹部受涼,腸蠕動增加,或氣候太熱致其消化功能減弱等,也會引起腹瀉。
多由飲食因素和腸道外感染引起,以胃腸道癥狀為主。患兒會出現食欲不振,偶伴惡心、嘔吐或溢奶等癥狀;大便次數明顯增多,大便量少,呈黃色和黃綠色,有酸味伴白色奶瓣、泡沫;眼淚、小便減少,眼眶稍凹陷,皮膚彈性稍差。
多為腸道內感染所致。患兒除有較重的胃腸道癥狀外,還有明顯脫水表現,如不流眼淚、小便明顯減少甚至沒有,眼眶凹陷,皮膚彈性差;出現水、電解質紊亂及全身中毒癥狀,如發熱、煩躁不安、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等。
常見于6個月以內的嬰兒,多伴有濕疹,除大便次數增多以外,沒有其他癥狀,不影響生長發育。寶寶的食欲好。換乳期添加輔食后,其大便逐漸轉為正常。最新的醫學研究發現,此類腹瀉可能為乳糖不耐受的一種特殊類型。
寶寶腹瀉期間如果嚴格限制飲食或禁食,都會影響其生長發育。應適度喂養以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縮短病程,促進恢復。嘔吐嚴重者,需暫時禁食4~6小時,但不可禁水。母乳喂養者不必停母乳。人工喂養可暫停輔食,按需少量喂奶或米湯。等腹瀉停止后,繼續給予正常飲食。對于稍大一些,已經“斷奶”的寶寶,可喂酸奶、脫脂奶等,待腹瀉次數減少給予流質和半流質飲食,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病程3~7天左右(重度腹瀉除外)。一般不用止瀉劑。止瀉劑會增加寶寶對毒素的吸收,從而加重腹瀉。腸黏膜保護劑可以修復和維護腸黏膜屏障功能,如常用的蒙脫石散(思密達)。雙歧桿菌和嗜酸乳桿菌等制劑,可幫助調節腸道微環境。是否用藥,使用何種藥物,應遵醫囑。
腹瀉寶寶很容易發生皮炎。每次便后應用溫水清洗寶寶臀部并輕輕擦干,以保持皮膚的清潔、干燥。局部皮膚發紅處可用5%鞣酸軟膏或40%氧化鋅油涂抹并按摩片刻,促進血液循環。局部皮膚糜爛或潰瘍者,可用暴露法使臀部皮膚直接暴露在空氣和陽光下,晾干后局部涂以油膏。女嬰尿道口接近肛門,應該注意會陰部的清潔,防止尿路感染。
大多數病原微生物都是通過被污染的食物、水,或通過被污染的手、玩具及日用品傳播進入消化道,因此做好污染尿布和衣物的處理很重要。在接觸寶寶前后要洗手,應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確保家人和寶寶健康。房間常通風,冬天可采取房間輪流換氣的方式通風,讓寶寶避開通風房間以防感冒。對于1歲以上的兒童,要教育其飯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提倡母乳喂養,避免給寶寶在夏季斷奶,按時逐步添加輔食。添加原則是由稀到稠,由一種食物到多種食物,每添加一種輔食需密切觀察寶寶的大便情況。若孩子未出現腸道不適,幾天后再添加其他輔食。
適當帶寶寶進行戶外活動,注意天氣變化,防止寶寶受涼或過熱。
孩子是爸爸媽媽最珍視,最寶貴的“嬌花”,呵護好嬰幼兒的腸道,是助力寶寶健康成長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