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順縣中醫醫院 王 麗
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其起病年齡平均為55歲,且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帕金森病不僅是手抖那么簡單,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運動遲緩、肢體震顫、肌肉強直及步態障礙等運動癥狀,還有抑郁、焦慮、認知障礙、精神病性癥狀、睡眠障礙、感覺異常及排便障礙等多種非運動癥狀。
目前,臨床治療帕金森病主要有藥物治療、康復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等方法。但是這些治療往往難以減輕患者的非運動癥狀。越來越多的臨床證據表明,中醫藥在改善非運動癥狀方面往往可起到良好的療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故現多提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來治療帕金森病。
《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指出,對早期PD應分為早發型和晚發型采取不同的治療。早發型患者,在不伴有智能減退的情況下可有如下選擇:①非麥角類多巴胺受體(DR)激動劑;②MAO-B抑制劑;③金剛烷胺;④復方左旋多巴;⑤復方左旋多巴+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COMT)抑制劑。對于震顫明顯而其他抗帕金森病藥物療效欠佳的情況,可選用抗膽堿能藥,如苯海索。但老年人群,如伴有前列腺增生、青光眼及認知障礙,要慎用或禁用此類藥物。晚發型或有伴智能減退的患者,一般首選復方左旋多巴治療。隨著癥狀的加重,療效減退時可添加DR激動劑、MAO-B抑制劑或COMT抑制劑治療。
經過藥物治療,患者的運動癥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有些患者不能耐受西藥治療,在服用各類或者部分西藥時會出現明顯的副作用。對于這部分患者,推薦先給予2~4周的中藥治療,然后根據患者癥狀嚴重程度逐步從小劑量開始添加西藥。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發現,這種模式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西藥耐受度,減輕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
另外,由于左旋多巴類藥物的蜜月期短暫,許多患者在治療3~5年后會出現各種類型的運動并發癥,如開關現象、異動癥等,這也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從中醫學角度考慮,這是由于患者長期服用左旋多巴制劑等藥物,且用量逐漸增加,藥毒蓄積,直中脾胃;再者PD慢性起病,年長者尤多,這類人素體脾胃虛弱,二者兼具,更傷脾胃。對于這種類型的患者聯合使用中藥治療,可以起到滋補肝腎、通絡解毒、增效減毒的作用,延長西藥的作用時間,減少西藥的毒副作用。在我院門診長期隨訪的患者,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后,西藥的服用劑量明顯減少,基本沒有異動癥的發生。
中醫典籍對帕金森病早有記載。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對帕金森病的癥狀進行了論述:“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這其中所提到的頭傾視深、背曲肩隨、轉搖不能、屈伸不能、行則僂附、行則振掉,與帕金森病所表現的震顫、肌張力增高、運動遲緩、姿勢反射障礙相似。
帕金森病在疾病發生和演化的過程中主要累及腎、肝、腦,肝風內動為本病之標,髓海不足為本病演化的結果。治療上以熄風止顫為基礎,重在滋補肝腎,益氣養血,調和陰陽,填精益髓。臨證時發揮“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中醫特色,可獲得滿意療效。比如,對于氣血虧虛型患者,采用抗顫寧方治療;對脾虛痰淤互結型患者,采用保和丸加味治療;對肝腎陰虛型患者,采用龜羚帕安丸治療,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