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瑞
導讀:天津市薊州區別山鎮馬各莊村自2007年引進荷蘭15號馬鈴薯,該品種在當地春季種植產量及品質表現優良,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至今推廣種植面積已達200 hm2。春播生育期65天左右,株高60 cm,花白色微紫,塊莖皮色淺黃,黃肉,芽眼淺,品質好,每667 m2平均產量3000~4000 kg。
馬鈴薯為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菜兼用作物。馬鈴薯含有豐富的淀粉、維生素,以及鈣、鉀等中、微量元素,食用多樣,易消化吸收,貯存期長、容易保管,深受人們的喜愛。荷蘭15號,英文名稱費烏瑞它,產地荷蘭,20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天津市薊州區別山鎮馬各莊村自2007年引進荷蘭15號馬鈴薯,在早春進行種植,生育期65天左右,株高60 cm,花白色微紫,塊莖皮色淺黃,黃肉,芽眼淺,品質好,平均每667 m2產量3000~4000 kg。該品種在薊州區產量及品質表現優良,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至今推廣種植面積達到200 hm2。
整地前,每667 m2撒施腐熟有機肥2000~3000 kg。深耕細耙,深翻30~35 cm,起壟作畦,壟寬90~100 cm、壟高25~30 cm,壟溝底寬20~25 cm,整細耙平后播種種薯切塊。
播種前15~25天,種薯在室內加蓋棉被遮光進行催芽,溫度控制在15~23℃為宜,不要超過25℃,待幼芽長至3~4 mm時,即可切塊分種。
切塊在播前1~2天進行。切芽塊時,需要準備濃度為0.5%的高錳酸鉀消毒液1盆,將切刀浸入消毒液消毒,每切1個種薯就要消毒1次。切塊時應縱切,每個芽塊質量約25 g,并且每個芽塊至少留有1個鮮活的芽眼。然后攤開在陰涼干燥的地方煉芽,待傷口愈合即可直接播種。

①播種 根據氣候而定,薊州區一般在3月上中旬,10 cm地溫穩定在7℃以上即可播種。每667 m2播4500~5000株,一般采用雙行種植,大行距90~100 cm,小行距20 cm,株距30~35 cm。先開溝起壟,隨后在定植溝澆水,水滲下后667 m2撒施馬鈴薯專用肥或硫酸鉀型復合肥150 kg、5%辛硫磷顆粒劑2 kg,隨后覆蓋5 mm左右薄土,使種肥分離,防止燒死幼芽。三角形點種,薯塊上面蓋土5~6 cm。在壟頂端即2行種薯之間,鋪設孔距20 cm滴灌管,再覆膜。覆膜完成后,將滴灌管與施肥器、水源連接,在2.5 Pa左右壓力下澆水12 h左右,澆透為止。
②覆膜 播后用地膜覆蓋壟面,有利于保水保溫,提早成熟7~10天。覆蓋地膜時要注意周邊用土蓋嚴,以防止大風毀膜。
馬鈴薯生長中前期,需要供應大量氮、磷肥,促進生長成健壯薯苗,為防止土壤肥力供給不足,引起馬鈴薯脫肥早衰現象,必須施足基肥,這是獲取馬鈴薯地膜覆蓋高產穩產的關鍵所在。一般為每667 m2均勻撒施腐熟有機肥2000~3000 kg,然后起壟,將肥料壓在壟底。每667 m2將馬鈴薯專用肥或硫酸鉀型復合肥150 kg左右、5%辛硫磷顆粒劑2 kg均勻撒施于播種溝并覆蓋1層薄土,使種肥隔離,防止燒芽,引起缺苗斷壟,造成減產。
荷蘭15號種植20~30天后,幼苗開始出土。幼苗未出土前,在覆蓋的塑料薄膜之上覆蓋1~2 cm細土,可以使幼苗頂破塑料薄膜自然出土。需要注意的是:沒有蓋土的幼苗,不能頂破薄膜,要每天上午巡查,人工捅破薄膜,協助幼苗破膜,防止膜下高溫灼傷幼苗生長點,造成缺苗減產。
由于種薯芽眼部幼芽呈簇狀多芽生長,4月中下旬荷蘭15號出齊苗后,每穴會長出1~5株幼苗,為使肥料、養分集中合理利用,生產出更多的商品薯塊,需要在4月底5月初間苗,每穴留1株健壯的薯苗。
荷蘭15號出苗后,在4月下旬5月上旬現蕾開花,自現蕾開花開始,地下莖開始膨大,此時需要吸收大量水分及鉀肥,基肥的養分已不能滿足地下莖膨大的需要。一般由施肥器隨水滴灌追肥,始花期和盛花期間隔10天左右隨水施用2次60%左右高鉀沖施肥20 kg/667 m2。在此時期,結合防治早疫病、晚疫病、蚜蟲等病蟲害,全株噴施含微肥(鉀、鈣、硼)的藥液。
荷蘭15號在幼苗期耗水不多,土壤含水量保持在50%~60%即可。塊莖形成至莖膨大時,需水量最多,此時缺水將嚴重影響產量,降雨少時,需要及時灌溉,并要保證水分均勻供給,土壤含水量應保持在75%左右;荷蘭15號收獲前不宜多澆水,否則收獲的荷蘭15號含水量過高,不耐貯藏。
整個生育期掌握前期中等、中期稍強、后期控制的澆水原則。前期8~12天,澆水8~10 h;中期6~10天,澆水10~12 h;后期10~12天,澆水8~10 h。終花期后視情況可停止澆水。
荷蘭15號生長過程中,病害主要有早疫病、晚疫病,蟲害主要有蚜蟲、地老虎、薊馬、蠐螬、螻蛄等。
①早疫病 葉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圓形或近圓形,具同心輪紋,大小3~4 mm。采用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每7~10天預防1次。
②晚疫病 高溫、高濕條件下容易發生,導致馬鈴薯莖葉死亡和塊莖腐爛的一種毀滅性真菌病害。防治方法:采用50%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撲海因(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每5天預防1次。
③蚜蟲 蚜蟲初盛期,用3%啶蟲脒乳油1000~1500倍液噴施防治。
④地老虎 田間局部感染時,可以集中施用殺蟲劑,防治方法:用4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和5%來福靈(S-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噴施防治。
⑤薊馬 干旱條件有利于薊馬的繁殖,適時灌溉是一種有效的防治方法。可以用4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進行葉面噴施。
⑥蠐螬、螻蛄 防治方法:播種時將毒土(用1%敵百蟲3 kg,加細土10 kg)撒于播種溝內。或667 m2撒施5%辛硫磷顆粒劑2 kg。苗期如發生蟲害,可用4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灌根,每株50~100 mL。
該地區荷蘭15號一般于6月上中旬收獲。當植株大部分轉黃并逐漸枯萎,匍匐莖與薯塊脫離,塊莖表皮形成較厚的木栓層,塊莖停止增重,即可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