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增 王玉欽 林俊鳳 張曉艷 劉建芳 劉天英
壽光冬暖式大棚是指在壽光深冬不進行人工加溫的情況下,能生產多種喜溫性蔬菜的大棚。壽光第五代冬暖式大棚的結構標準是:大后墻、下挖式、棚內寬度10~13 m。壽光第六代冬暖式大棚的結構標準是:大后墻、下挖式、棚內寬度13~18 m。壽光第七代冬暖式大棚的結構標準是:大后墻、下挖式、棚內寬度18~29 m。
2015年,隨著壽光大棚兩改政策的出臺,以及人們對擴大單棚種植面積的需求增強,開始試驗進一步加寬加長棚體,解決過去寬度不敢突破18 m的問題。
一是試驗采用輕質防水保溫被,解決了保溫被過長過重的問題。二是加高了后棚體的高度,解決了春季放風不良,棚內難降溫的問題。三是對進棚門洞進行加寬加高,原來門洞最寬1.2 m、高2 m,現在門洞寬1.7~1.8 m、高2.2~2.5 m,解決了運菜車、運肥車、秸稈還田機、旋耕機等各種機械進出不便的問題,提高了棚室蔬菜種植的機械化程度。
隨著關鍵技術的解決,2017年進行了小面積推廣,先在壽光東斟灌村建設了20個棚長260~320 m、內徑寬20 m的壽光第七代冬暖式大棚;2018年建設了4個,棚長350 m,內徑寬21.5 m;2019年建設了20個,棚長280~320 m,內徑寬23 m;2020年建設了40個,棚長150~370 m,內徑寬25 m;2021年建設了42個,棚長160~320 m,內徑寬26 m。
大棚的長度根據地塊的長度而定,但寬度是一個重要指標,下一步計劃向29 m的寬度沖擊。
棚內最高點為9.3 m,內徑寬26 m,長150 m以上,最長可達400 m。后墻底寬13 m、上寬2.2~2.5 m,高8.3 m。棚內走道1.5~1.8 m,進出門洞寬1.7~1.8 m、高2.2~2.5 m。
選擇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四周沒有高大建筑物遮擋,地下水位較深,土質不砂化,排水方便,周圍沒有污染源的地塊。大棚坐北向南,每個棚規劃南北寬48~50 m,東西長150~400 m。
南北具體排列,從北向南,1 m空地,13 m墻體(墻體底部占地),26 m棚內寬度,2 m棚前走道,4~6 m棚前滲水溝,2 m與前排棚斜坡,共計48~50 m。
南北13 m劃墻底角邊線,靠南邊6 m開2 m深的槽,40 cm壓1層土,共5層壓平地面。地面以上底部50 cm壓1層,壓10層;上部60 cm壓1層,壓3層,下薄上厚共壓13層,地面以上高度6.8 m左右。棚墻最上面用鏈軌車壓嚴。砌好墻體后上面寬度2.2~2.5 m,底腳13 m左右,棚墻內坡度100∶40左右。
注意筑墻取土采取平挖取土法,可防止以后局部沉降。平地下挖1.8 m左右。土壤濕度要適宜,不能太濕或太干。筑墻體一定要用專業隊伍,嚴格按建設要求執行,不能出現塌墻現象。
水泥立柱需要去預制場提前預定,走道后面有2排立柱,一排是頂后砌的立柱,規格(厚、寬)9 cm×13 cm,長9.5 m,內有8條粗不低于5 mm的冷拔鋼筋,上邊頂在后砌上,有鋼梁的一排后砌南探30~35 cm,不壓鋼梁的一排后砌南探35~40 cm。該立柱地面下埋0.5 m,東西每2 m 1根。
另一排是頂鋼梁的立柱,規格(厚、寬)9 cm×13 cm,長9.2 m,內有8條粗不低于5 mm的冷拔鋼筋,這根立柱垂直或者稍微北傾頂著鋼梁,防止棉被到頂時壓彎鋼梁,埋深0.2 m,東西每4 m 1根。走道后2排立柱最好采用一窩兩柱。
走道前第1排立柱,規格(厚、寬)9 cm×13 cm,長9.5 m,內有8條粗不低于5 mm的冷拔鋼筋,在距后排立柱1.5~1.8 m的位置(根據走道的寬度而定)埋深1.2 m,東西每4 m 1根。
走道前第2排立柱,規格(厚、寬)9 cm×13 cm,長9 m,內有8條粗不低于5 mm的冷拔鋼筋,在距第1排立柱3 m處,埋深1.1 m,東西每4 m 1根。
走道前第3排立柱,規格(厚、寬)9 cm×13 cm,長8.5 m,內有8條粗不低于5 mm的冷拔鋼筋,在距第2排立柱3 m處,埋深1 m,東西每4 m 1根。
走道前第4排立柱,規格(厚、寬)8 cm×12 cm,長7.8 m,內有8條粗不低于4.5 mm的冷拔鋼筋,在距第3排立柱3 m處,埋深1 m,東西每4 m 1根。
走道前第5排立柱,規格(厚、寬)8 cm×12 cm,長7 m,內有7條粗不低于4.2 mm的冷拔鋼筋,在距第5排立柱3 m處,埋深0.9 m,東西每4 m 1根。
走道前第6排立柱,規格(厚、寬)8 cm×12 cm,長6 m,內有6條粗不低于4 mm的冷拔鋼筋,在距第6排立柱3 m處,埋深0.8 m,東西每4 m 1根。
走道前第7排立柱,規格(厚、寬)8 cm×12 cm,長5 m,內有6條粗不低于4 mm的冷拔鋼筋,在距第7排立柱3.1 m處,埋深0.7 m,東西每4 m 1根。
走道前第8排立柱,規格(厚、寬)8 cm×12 cm,長3.6 m,內有6條粗不低于4 mm的冷拔鋼筋,在距第8排立柱3.1 m處,埋深0.6 m,東西每4 m 1根。
走道前第9排立柱(也是最南排立柱),規格(厚、寬)8 cm×12 cm,長2.3 m,內有8條粗不低于4.5 mm的冷拔鋼筋,在距第9排立柱3.1 m處,埋深0.6 m,東西每2 m 1根。這排立柱上端一般南傾0.3 m,防止雨水滴壞里坡。
注意每根立柱的底部都要墊1~2塊硬度好的紅磚。
后砌,規格(厚、寬)9 cm×20 cm,長2.5 m,內有10條(注意:上4下6,不要反了)粗不低于5 mm的冷拔鋼筋,后砌安裝斜度45°左右。
說明:棚東西每4 m為1間,也可根據自己種植習慣設定每間的寬窄,最好4 m為1間,種植6行,便于機械打畦。
東西兩山因有斜角,底部兩邊的立柱頂部距兩山墻頂部有4~5 m,距離較大,應頂部加一橫梁,中間再加根頂柱,下部頂在半空墻上,上部頂在橫梁中間,橫梁和頂柱最好用直徑73 mm、厚壁3.5 mm的鋼管焊接,這樣可防止后坡下沉。
用28號的優質熱鍍鋅鋼絲,棚后砌托土鋼絲間隔8 cm為宜,風口處鋼絲間隔12 cm,棚面鋼絲間隔25 cm。
在上后坡土前,后排立柱扯3根鋼絲加固,前2排扯2~3根鋼絲加固,方法是每排立柱東西拉3條鋼絲,上下距離1.5~2.0 m,每條立柱用鐵絲鎖緊,以防移位。
東西吊菜鋼絲每排立柱拉1根,兩山用水鉆打眼,外邊固定在地錨上。前后2排立柱的東西吊菜鋼絲最好用2~3根,提前在每個鋼梁底部,距前端20 cm處,焊鍍鋅螺絲帽1個,用于串東西吊菜鋼絲。
掛放風口滑輪鋼絲最好用雙鋼絲,提前固定在鋼梁上,位置在走道后排垂直立柱的頂端,也是距鋼梁后端1.5 m處。
固定大膜最好用雙鋼絲,且每根鋼管都捆扎好。
后面拴壓膜繩鋼絲要用3~4根。此鋼絲也是用于固定保溫被和浮膜(防雨膜)。
鋼梁最頂端用雙鋼絲,固定托膜鋼管用,也可用4 cm×4 cm的熱鍍鋅三角鐵代替。
前臉擋土鋼絲間距10 cm,兩頭焊豎油桿三腳架拉鋼絲,方便預留進出大型機械的出口。
鋼梁鋼管一般用1.5寸(1寸=3.33 cm,下同),厚度2.75~3.00 mm,縮頭焊接。鋪鋼管用1寸、厚度1.0~1.2 mm,鋼管縮頭連接。70 cm左右1根。
風口處鋪鋼管之間加1根長6 m的順水鋼管,防止頂放風口處兜水。
前臉東西鋼管用1.5寸、厚度2.5 mm的熱鍍鋅鋼管,鋼管上隔70 cm左右焊螺絲軋,以備插托膜鋼管。
捆托膜鋼管時,1根鋼管捆4道即可。大膜上面的鋼絲位置的托膜桿處要加捆一道。
放風機鋼管用1寸、厚度2 mm的,最好請安裝隊伍安裝調試好。
兩山地錨用長度1.8~2.0 m的,北邊特密,中間密,前稍稀。
前面拴壓膜繩的地錨用長度70 cm的(如果挖前臉一塊放,離前排立柱0.8 m放置,高度一致),間距70 cm左右。
棚后面用1.2~1.5 m的地錨,間距1.5~2.0 m。
保溫被上下多采用PE布,中間使用1200 g/m2的太空棉、0.5 cm厚的泡沫做成。兩邊帶粘扣。在上頭底面加1層6 m長的無紡布,防備卷起后太陽暴曬造成老化破損。
在卷簾機兩邊各用1條9 m長的90 mm油桿,其他用73 mm油桿,最好用里面有套管的,不易生銹,頭上加粗的更好,油桿對絲擰緊后焊接,除機頭兩側,一般不要用法蘭對接。
卷簾機根據大棚長度和寬度決定用大五軸還是六軸,電機配1.5~2.2 kW異步三相電機。
卷簾機橋架,用鍍鋅鋼管焊接,上面用75管(2.5寸),下面2根用60管(2寸),中間連接鋼筋用16~18 mm的熱鍍鋅鋼筋;鋼筋三角焊的等腰最好,即夾角45°。
棚膜最好用優質PO膜,PO膜抗風能力強,能連續用2~3年。
放風口膜最好用15絲(0.15 mm)PO膜,使用5~7年。
護坡無紡布中間最好穿鋼絲吊在上面,防止下雨時下垂,可增加使用壽命。或用PE布,輕便,經試用效果不錯。頂上用一幅無紡布或者全部用PE布,其上用舊棉被或者無紡布蓋好。
棚前臉氈里最好加1層薄膜,防止下雨往棚里滲水,沖毀前臉。
①棚前臉地錨跟鋪鋼管對齊埋即可,離前排立柱距離不能太近,防止以后沒法壓膜,導致下雨容易沖了后邊的土進棚。底腳離棚前臉柱子70~80 cm放地錨最合適。
②后護坡地錨要盡量里扣且深,以防后鄰埠前臉取土挖出來。
③掛放風機滑輪的鋼絲用雙鋼絲或者加粗鋼絲,并且固定好,防止被拉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