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藝靈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在讀
程 蕊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在讀
蔣 昕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在讀
陳 帥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在讀
20 世紀初,東南沿海歷史建筑中出現了一種特殊飾面材料,即彩壓瓷磚。該材料紋樣新穎,與傳統裝飾紋樣有很大不同。筆者通過田野調查發現,該瓷磚使用在1910 ~1940 年東南沿海部分村落的歷史建筑,根據現場掉落的瓷磚背面所刻文字可知,這些瓷磚的制作廠家可能部分來自英國,但是確切來源有待進一步考證[1-3]。為進一步探究該瓷磚的傳播途徑以及在東南沿海近代建筑中的應用狀況,展開以下研究。
彩壓瓷磚在國外亦被稱為馬約利卡瓷磚,在英國則被稱為維多利亞瓷磚。日本的馬約利卡瓷磚起初是模仿英國維多利亞瓷磚,根據日本淡陶株式會社出版的《日本のタイFI文化》記載,日本在明治三十九年(約1906 年)成功以干式成型法制作瓷磚[4]。干式成型法即在制作過程將陶瓷粉用高溫高壓的方法制作成型,大大節省了傳統陶瓷制作陰干這一工序所耗費的時間,因此可被大量快速模塊化生產。
該瓷磚在歐洲多用于壁爐、浴室等空間,在英國Richards 陶瓷生產公司的型錄上可以看到瓷磚用于浴室時的整體設計,如圖1 所示。瓷磚傳入日本后最初應用于壁爐空間,后又在浴室、溫泉浴場地面以及墻面使用。而傳到東南亞地區則較多是在沿街墻面以及壁柱上使用,而這一做法通過華僑貿易傳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
通過調查整理可知彩壓瓷磚在東南沿海的傳播路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屋主從南洋運回,在東南沿海地區使用了該種瓷磚的民居其建造者多為南洋歸國華僑,而通過資料查證在東南壓的新加坡、檳城等地區華僑所居住的店屋在20 世紀初亦出現了使用彩壓瓷磚的情況。因此推測該種瓷磚可能是華僑歸國時從南洋運回。另一種途徑則是通過國內的代理店販售,據《不二見タイFI110 史》記載,1920 年左右日本的瓷磚曾在上海的代理店販售[5]。因此在東南沿海出現了屋主雖然不是華僑,但是在建筑中使用了彩壓瓷磚的情況,鎮江的唐老一正齋便是一例。其中在東南沿海廣東、福建等地的彩壓瓷磚主要靠華僑帶入,因此才會出現大部分的民居其建造者為華僑的情況。
而彩壓瓷磚傳播至中國后,其紋樣也開始產生變化。一般的彩壓瓷磚紋樣是以幾何、花草為母題,這是因為當時瓷磚紋樣的設計受新藝術運動的影響。而傳播至我國后,出現了以壽桃、瑞獸、山水畫和民間故事等中國吉祥紋樣為母題的瓷磚[6]。據《不二見タイFI110史》記載,日本生產的彩壓瓷磚出口至東北地區后,顧客要求一些帶有中國文化的設計圖案。這些瓷磚的背面都刻有意匠登錄番號(專利號),多為不二見、淡陶和佐治等公司生產。可見彩壓瓷磚在中國傳統裝飾文化的影響下其紋樣產生了變化,這一瓷磚的傳播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建筑裝飾文化,而傳統建筑裝飾文化又促進了瓷磚的發展。
就目前的調查而言,在東南沿海已調查到的有約20 多棟建筑使用了彩壓瓷磚,在屋頂、墻面、地面以及柱子均有出現使用彩壓瓷磚的情況,其中以用于墻面的情況最為常見。彩壓瓷磚用于屋頂時,主要用于屋脊和檐口等位置,這些位置往往是用剪黏、灰塑等工藝進行裝飾[7]。值得注意的是,用于檐口時工匠會先在瓷磚進行鉆孔處理,然后用釘子將花磚固定于檐板,同時用灰漿進行粘結,這一做法在南安霞美陳氏民居可見到,如圖2 所示。用于地面時主要用于室外地面、半室外地面、浴室,表面帶有凹凸的顆粒具有防滑作用,南京總統府的衛生間均出現了使用該種瓷磚的情況。瓷磚用于沿街面壁柱時或是兩三片單獨進行點綴,或是4 片瓷磚進行組合形成一組然后嵌入壁柱,如圖3 所示。
圖2 彩壓瓷磚在檐口的應用
圖3 彩壓瓷磚在鏡面墻與壁柱的應用
彩壓瓷磚在室內外的墻面均有使用,且均使用于室內外墻體的重點裝飾部位。用于外立面的大壁時,代替原來的灰塑所塑造的線腳形成邊框,亦有將瓷磚從墻裙以上滿鋪至檁條下的做法,如圖4 所示。用于半室外的廊心墻的身堵時則形成長方形圖幅,而墻面頂堵位置則使用瓷磚或灰塑、石刻等傳統工藝進行裝飾[8]。用于入口兩側墻面的身堵位置時,一般會設計成長方形圖幅。亦有將彩壓瓷磚從墻裙以上滿鋪至頂堵下的做法,并在第一排選擇紋樣較為精致的磚進行鋪貼,這一做法僅在聚寶街112號民居見到。在使用時若設計成長方形圖幅,會將規格15.24 cm 見方的磚進行重復組合,并以15.24 cm×7.62 cm 的磚為邊框。若與傳統工藝結合使用作為點綴形成邊框,則在設計時只用一種規格的瓷磚。彩壓瓷磚被用作飾面材料用于室外墻體時,其所用位置一般為墻面重點裝飾部位,作為傳統裝飾工藝的替代品出現,但是建筑整體的裝飾風格仍然以傳統裝飾為主[9]。
圖4 彩壓瓷磚在外墻應用
通過文獻調研可知,在日本瓷磚粘結所用接著劑起初采用砂、石灰、混凝土和水調配而成,但是粘結效果不好,后來又在砂漿中加洋菜以改善粘結效果[10]。而通過現場調查可知,東南沿海建筑中彩壓瓷磚所使用的基底粘合材料灰漿呈現白色,可以明顯看到灰漿中摻有植物纖維,應當與前者不同。為了進一步探究灰漿的制作工序以及瓷磚的施工工藝,對現場施工的老工匠進行了訪談。根據在現場采訪施工的老工匠口述記錄,彩瓷墻面中的灰漿采用用蠔殼灰、糖水和稻草制作而成。蠔殼灰采用蠔殼為原材料現場燒制,糖水則是現場采用用石輪將甘蔗的汁液壓榨出來,稻草則是采用用6 月割的春稻,并在水中浸泡后再使用。至于瓷磚鋪貼前的處理以及瓷磚的鋪貼工序,老工匠口述記錄如下,瓷磚使用之前需要用水浸泡,并在紅磚墻砌筑完成后將瓷磚從下往上鋪貼。通過工匠口述記錄整理可知,彩壓瓷磚的鋪貼與當下瓷磚的鋪貼最大的區別在于灰漿的制作,傳統灰漿的制作工序較為復雜,原料也與當下使用的水泥砂漿大不相同,是那個時代獨有的做法。
在中國東南沿海所出現的彩壓瓷磚的生產廠商多來自英國與日本,通過貿易活動傳播至南洋,而后又通過華僑的南洋經商貿易傳入東南沿海地區。彩壓瓷磚作為灰塑、石刻等裝飾的替代品出現,改變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建筑裝飾文化,傳入后又受傳統裝飾文化的影響其紋發生改變。瓷磚在建筑屋脊、檐口、壁柱以及墻面均有使用,并以應用于室外墻面為主,其中包括外立面、廊心墻以及主入口大門兩側的墻面,多用于墻裙以上的身堵、頂堵位置,這些部位均為傳統建筑的重點裝飾部位。瓷磚施工時,灰漿采用蠔殼灰、蔗糖水和六月春稻草制作而成,所有原料均在現場制作。本研究通過對彩壓瓷磚的來源、傳播路徑、應用狀況和施工工藝進行調查研究,讓讀者認識這一獨特材料并了解其在建筑中的應用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