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龍馳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
土地整治是實現耕地面積不減少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有效提高和改善耕地質量的重要措施[1-2]。《關于強化管控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通知》強調,要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和通過實施以占補平衡為基礎的土地整治項目來確保我國耕地總量不減少,耕地質量不下降[3-4]。近年來,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量的土地整治項目,以提高耕地數量和質量,為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占優補優政策的有效落實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改善項目實施區域基礎設施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5-7]。尤其是2018年開始,土地整治項目的實施重點逐漸向新增耕地產能的提升轉變,形成了以耕地質量、數量和產能提升三位一體的土地整治新模式[8-9]。對耕地質量進行分等定級有利于耕地保護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有效落實[10-11]。筆者以寶雞市千陽縣土地整治項目為例,在土地整治項目實施后,對項目區建成后耕地質量進行分析,為土地整治項目耕地質量評定和研判提供參考。
項目區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地理坐標介于北緯34°51′10″至34°56′29″,東經107°04′31"至 107°12′09″。項目區為天然荒草地,土壤以黃土為主,土層覆蓋厚度為80 m~250 m,土壤中養分貧乏,結構疏松,黏聚力小,抗蝕力差。項目區屬渭北黃土殘塬丘陵溝壑區,地貌以梁峁、溝壑和溝臺地組成,南北走向,地勢北高南低。其質地松散,黏結性差,抗蝕性弱,水系由于與地質構造緊密相關,呈樹枝狀分布。研究區氣候條件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半干旱季風型,年日照時數2 120 h,風速1.6 m/s,最大凍土深50 cm。項目區年平均降水量641.1 mm,無霜期197 d,區域性小氣候特征十分明顯。土壤酸堿度為7~8,土壤疏松,透水、氣性好,蓄水保墑能力強。項目區耕作層具有滿足作物生長的有機質和土壤養分,但與高產所需要養分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土壤肥力普遍不高,氮素不足,缺磷嚴重。
項目區為未利用地,距離村莊較遠,部分區域道路通達度不足50%,有條件區域道路斷面形式主要為素土道路,寬窄不一,且路面起伏不平,僅能滿足小型農用機械通行,不利于項目實施以及實施后的作物種植和項目管護。項目建成后可直接耕種,利用率較高,項目區有鄉村公路相通,交通便捷,大小車輛和機械設備均可直接進入施工現場。
項目區附近地表水資源相對充足。水資源儲備量可保證飲水和作物灌溉,但項目區由于缺乏配套的水利設施,作物產量不高。項目區擬選擇地表水源作為灌溉水源,通過在河流、水庫附近新建抽水泵站和埋設低壓輸水管道,使項目實施后的耕地變成水澆地。
目前,項目區已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區域內現有10 kV高壓線路和380 V線路穿過。高、低壓電力網絡已經連通到地塊附近,可以滿足項目建設與農業生產用電需要。項目區電力供應充足,村組電力設施配套比較完備,項目區周邊都為耕地,可以通過村里周邊的井、渠來方便水源灌溉,現狀水源充足,灌排設施相對齊全,能滿足區內作物生長用水的需求。項目區的土地整治和后期運行管理都未涉及用電問題,因此,電力設施基本可滿足當前農業生產、生活和后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
根據GB/T 28407—2012《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采用“多因素綜合評價法”“相鄰地塊比較法”和“標準樣地修正法”對土地整治項目實施完成后的新增耕地進行耕地質量等別評定。由外業補充調查工作人員結合項目規劃設計圖、竣工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復核測量報告等資料,對項目評價單元進行外業補充調查,重點查看項目區基本設施條件、項目區作物產量等內容。項目區屬于黃土高原區—渭北隴東黃土旱塬區,耕地質量影響因素主要為有效土層厚度、土壤剖面構型、土壤鹽漬化程度、土壤有機質含量、排水條件、地形坡度、灌溉保證率、灌溉水源等因素的屬性值。各相關資料收集來源如下:千陽縣2016年度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工作是千陽縣按照省廳統一部署,以2016年度土地利用現狀為基礎,對2015—2016年度耕地質量等別的變化情況進行了更新評價,是目前可利用的最新的耕地質量等別評價成果資料,主要包含評價報告、數據表、更新數據包、2016年度等別數據庫、相關圖件等多項成果。
1)土地平整工程:本項目規劃設計根據梯田建設的要求,將原有的凌亂、田面寬度較窄的地塊進行修整推平。田塊寬度不小于10 m,個別地塊由于地形原因控制寬度不小于8 m,田坎高差控制在3 m左右,田塊沿等高線方向坡度控制在1/1 000~1/800之間,使田面土壤穩定、水土保持效益明顯。
2)灌溉工程:本著節約用水和水土保持的目的,本次設計全部采用地下埋設PVC管道、地頭出水樁出水灌溉技術,不僅可以有效節約水資源,更能合理調配、使用水資源,集約、節約用水,有效發揮水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水土流失。
3)林網工程:項目規劃沿田間路兩側、田塊田埂內側種植側柏,并在邊坡坡面播撒先鋒物種(小冠花)。植物根系能夠增強土壤團聚體穩定性和土壤抗剪切強度,減弱土體崩塌;先鋒植物的迅速生長,能夠有效減弱降水和地面徑流的沖刷,起到控制裸露坡面水土流失的作用,二者最終達到生態恢復與水土保持并進的目的。
4)通過將荒坡地改造成梯田,在保證水平梯田適應機耕和灌溉,以及保證田坎的堅固和穩定的基礎上,通過土地平整工程、灌溉工程、林網工程的實施,達到既增加耕地面積和提高耕地質量,又治理當地水土流失與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目的。通過項目實施,在項目區內建設了生產路,極大地方便了農業生產。通過該項目實施,農業生產條件將得到極大改善,有效地提高了耕地的數量和質量,土地生產力得到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觀。
5)該土地開發項目區總規模72.848 3 hm2,均為對其他草地的開發,完成開發后可新增土地面積69.205 9 hm2,新增耕地率94.52%。通過在施工區全面布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使原有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工程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80%以上,因工程建設損壞的水土保持設施恢復到90%以上。工程建設完成后,對建設過程中損壞的植被進行整體恢復,項目區土地利用結構調整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表
1)由外業補充調查和內業數據分析可知,該項目區影響耕地質量的有效土層厚度、土壤剖面構型、土壤有機質含量、灌溉保證率、地形坡度、土壤侵蝕度6項分等因素的屬性值如表2所示,項目區自然質量分計算結果表如表3所示。

表2 項目區評價單元分等因素屬性值

表3 項目區自然質量分計算結果表
2)項目區新增耕地面積69.205 9 hm2,其中水澆地65.817 4 hm2,旱地3.388 5 hm2,通過計算可得出項目區水澆地國家自然等別為10等,國家利用等別為10等,國家經濟等別為7等,綜合考慮等別為10等。
3)該土地開發項目,通過平地改土、水利設施、道路及其他配套工程建設,使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大大改善,土地生產力顯著提高,經濟收入快速增加,水土流失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明顯改觀。項目區根據需求栽植防護林15 736株,并對項目區內部的大型樹木、經濟林木進行保護,修筑磚砌擋墻保護原有林木。經過對新增耕地質量評定,項目區耕地質量較周邊耕地質量有所提高,預期水澆地國家級利用等能達到10等,為全縣范圍內的高等別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