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輝(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消費主義文化于16-18世紀在歐洲孕育,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1]。消費主義文化是消費社會的一大產物,是一個以強調享樂主義、追逐短暫快感、發展自戀和自私人格為主要內容的概念[2],具有消費內容符號化、消費價值觀享樂化、消費對象審美平面化、消費行為感性化等特征。其最初主要在經濟領域產生影響,隨后漸漸拓展到其他領域,對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閱讀作為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因此,在全民閱讀活動的推動下,在建設書香社會、書香中國的大環境中,有必要從消費主義文化語境下來分析其對閱讀的影響。通過梳理相關研究,筆者擬對消費主義文化與閱讀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從而分析消費主義文化對閱讀的影響,并提出相關建議,為消費主義文化影響下的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
消費主義文化傳入我國以后,改變了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導致人們的消費從滿足需要變為滿足欲望[3]。閱讀作為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必然受到人們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影響。因此,消費主義文化也間接地對閱讀產生了重要影響,國內外學者對此都進行了研究。但由于國內外學者對于消費主義文化的認識存在較大差異,且消費主義文化早已深刻地影響到國外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近年來國外少有學者分析消費主義文化與閱讀的關系。而隨著我國全民閱讀活動的推廣,學者對閱讀這一主題的研究日益深入,出現了一些分析消費主義文化如何影響閱讀的研究。
宏觀分析研究主要從消費時代、消費社會等角度對消費主義文化與閱讀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楊虹指出,在消費社會中,文學被作為一種時尚符號來消費,導致了文學的消費性閱讀,進而導致閱讀價值的消解與異化[4]。張學海認為,消費使讀者失去了在閱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讀者對感官享樂的片面追求使讀者成為“單向度”的人,被大眾傳媒所操縱[5]。林金芳認為,“消費的原則強調的是娛樂性、商業性和消遣性,在這樣的邏輯下,任何經典文化都不能幸免被拿來消費的可能”[6]。劉世芮等指出,在消費主義文化下,文本的閱讀行為轉變為了商品化的消費行為,作者與讀者的關系從知識的傳遞和闡釋關系轉變為商品的生產與消費關系,消費主義時代帶來的淺閱讀消弭了人們對大千世界的精妙體驗,帶來的只是一些支離破碎的信息[7]。
(1)綜合分析消費主義文化對閱讀各方面影響的研究。陳香珍等指出,消費主義文化傳入中國后,我國大學生的閱讀呈現出閱讀水準急劇下降、重視消遣性的閱讀內容、閱讀方法趨于簡單化等特征[8]。禹權恒指出,在消費主義影響下,閱讀呈現出重網絡輕文本、重感官輕深度、重快餐輕經典等特征[9]。
(2)分析消費主義文化對閱讀某一方面(如目的、方式等)影響的研究。①閱讀目的。有學者認為,內在性需求和外在性需求是閱讀目的產生的根源,消費主義文化影響了讀者的閱讀目的,進而也會對讀者的閱讀興趣、方法、效果產生重要影響[10]。②閱讀客體。消費主義文化對閱讀客體,即閱讀作品的創作、出版、使用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王樊逸認為,消費者的需求是生產的結果,閱讀作品的生產以極大的力量驅使了讀者的選擇[11]。③閱讀方式。有學者發現,在消費主義文化盛行的時代,由于技術的變革,閱讀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胡耀文等分析了網絡環境下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的變化,指出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傳統閱讀帶來了很大的影響[12]。南長森指出,在消費主義文化影響下,閱讀儼然成為身份的一種表征,數字時代閱讀方式變革與文化身份認同是在媒介融合與跨媒體傳播的語境中演化的,兩者具有兩極互動的張力[13]。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已有研究主要存在兩點局限。①已有研究大多針對消費主義文化與閱讀某方面或單個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缺乏較為全面系統的分析。閱讀是一個復雜的行為過程,要研究消費主義文化對閱讀的影響,應該聯系閱讀的各要素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②已有研究側重分析消費主義文化給閱讀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少有學者分析消費主義文化給閱讀帶來的積極意義。為此,本文在梳理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擬從閱讀的各要素著手,力求較為全面、系統地分析消費主義文化對閱讀活動產生的積極作用和負面影響,并對如何應對這些影響和變化提出相關建議。
閱讀主體,即讀者。在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下,閱讀主體日趨大眾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也是消費主義文化帶來的重要且積極的變化之一。閱讀主體的大眾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閱讀群體大眾化,即人人都可以參與。隨著消費主義文化的盛行,閱讀群體數量的大幅上升,閱讀的“階層壁壘”逐漸消解,基本實現了閱讀群體的大眾化。閱讀主體的大眾化是消費主義文化傳播的重要產物,消費主義文化強調消費自由、消費符號意義,在這一語境下,由于環境影響,必然也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進行閱讀。②閱讀需求大眾化和多樣化。隨著閱讀群體的不斷擴大,掌握一定閱讀能力以及進行閱讀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消費主義文化一方面使人們尋求認同以融入社群,另一方面又使人們對個性化的追求日趨強烈。同時,隨著閱讀需求的大眾化,閱讀需求的類型也日趨多樣化。閱讀需求既包括顯性需求,也包括隱性需求,而在消費主義文化輻射下,隱性需求會漸漸轉變為顯性。同時,當閱讀在消費主義文化下成為一種“身份認同”時,閱讀的人只會越來越多,且不論任何層次的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閱讀需求,這也導致閱讀的需求日益多樣化。閱讀主體大眾化既是消費主義文化所帶來的積極變化之一,也意味著滿足閱讀主體的需求會變得越來越難,精準挖掘其需求會更具挑戰性。
閱讀客體,即閱讀的對象。在消費主義文化影響下,閱讀客體同樣發生了變化,且主要體現在載體和內容兩個方面。①從載體來看,載體的變化主要是技術的快速發展所導致的。各類技術的飛速發展使載體的變化日趨頻繁,雖然許多載體的變化是朝著更高效的方向發展,但也有一些載體受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盡管其仍具備巨大的價值,但為了迎合時尚潮流、追求更大利潤而被迅速淘汰,不僅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也增加了讀者的閱讀成本和負擔。②從內容來看,在崇尚“輕、淺、快、感官愉悅”的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下,隨著消費對象審美的日趨生活化,閱讀文本回歸日常,閱讀客體的內容日趨淺層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當今社會中,我國文學產品市場形成了一股多元洪流,網絡文學迅速興起。正是因為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這類作品才有了市場,進而引起創作者對創作此類作品的熱情,出版市場也開始青睞這類作品。但同時,經典被束之高閣。因此,部分原本有志于創作經典的人,在消費主義文化影響下,迫于社會認同,不得已轉行,開始創作消費型、流量型作品,但也有一部分作者在創作經典的道路上奮發努力,閱讀客體的庸俗化和精英化并存。
閱讀客體的庸俗化和精英化并存并非純粹是消費主義文化給閱讀帶來的負面影響。聯系時代與社會發展可以發現,這種情況是必然會出現的,也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實際上,經典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的、不斷發展的概念,我們應該以客觀中立的態度辯證地看待這一問題。當然,消費主義文化對閱讀客體并非只有消極影響,消費主義文化所推崇的個性化、差異性、時尚性及其中蘊含的平等、自由思想同樣深深地影響了閱讀作品的內容及載體,并由此對閱讀客體產生了一系列積極作用,如,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閱讀作品及其蘊含的思想觀點更為多元,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也使得載體變得越來越先進,越來越高效。
閱讀方式,即進行閱讀的方法。在消費主義文化影響下,閱讀方式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閱讀方式趨于泛化,這里主要指一般化、隨意化。當前,人們的閱讀方式愈來愈趨于一致,這是消費主義文化所帶來的最明顯的變化,也體現了消費主義文化最本質的特征之一——求同,是指人們為了求同,在行為方式上可能會模仿別人[14]。因為多數人看書使用電子設備,所以閱讀方式日趨電子化;因為多數人只在零碎時間看書,所以閱讀方式日趨碎片化;因為多數人講究速度,所以閱讀方式日趨快餐化;因為多數人注重感官刺激,所以閱讀方式日趨于娛樂化。這是消費主義文化在閱讀方式上產生的負面影響,需要警惕。②閱讀方式趨于簡單化,這里主要指閱讀方式越來越方便、高效。盡管消費主義文化強調形式,注重感官享受,但也帶來了一些有益的變化,如簡單化。當前,越來越多的文本內容都在轉變為圖像音頻,這便是簡單化的一種形式,文字的晦澀漸漸被生動形象的圖片、動畫、音視頻等取代。可以想象,未來人們戴上一副VR眼鏡,便可任意選擇場景,在虛擬空間中進行閱讀,與書中人物進行對話。當然,也需要警惕技術對閱讀方式的異化,避免其消解閱讀的人文性。
從目的層次性來看,最常見的閱讀目的有三種:一是利益驅使,為實現功名利祿而讀書;二是情趣所致,為快樂而讀書;三是悟道,為充實內心精神世界而讀書,此時的閱讀已經達到足夠的廣度、深度與高度,思維具有了人文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前二者為階段性閱讀目的,第三種為高層次或者終極閱讀目的[10],這是人們傳統觀念中對于閱讀目的的概括。但從消費主義文化的視角來分析,可以發現,當今社會人們的閱讀目的正處于不斷異化的過程中。①沒有明確的閱讀目的。正如消費目的不再明確一般,很多人進行閱讀時并不清楚為什么閱讀,基于社交需要、同輩壓力進行閱讀成為閱讀的重要動機之一。這種現象的出現既有利也有弊:利處在于有可能引導讀者發現閱讀的真正意義;弊處則在于沒有明確目的的閱讀容易使人喪失對閱讀的興趣。②閱讀目的性太強。如有些人的閱讀目的是追求功利性,這種閱讀目的容易導致讀者的閱讀興趣銳減,閱讀時思維不夠敏捷,嚴重影響閱讀體驗;又如有些人的閱讀目的純粹是為了享受,因此往往不注重閱讀的內容質量。此外,在消費主義文化影響下,閱讀目的也開始出現多樣化:有些人進行閱讀有求學之目標、有些人進行閱讀則是為了陶冶情操、有些人是為了就業發展、有些人則是為消磨時光,閱讀目的愈趨多樣化,這是消費主義文化給閱讀帶來的又一大積極影響。另外,自2010年后,社交媒體的熱潮使“社交”變成網絡用戶的流行生活方式。對于閱讀,尤其是數字閱讀、移動閱讀而言,其影響便在于閱讀也開始出現社交需求。讀者通過對閱讀內容的評論并與好友分享,滿足心理需求,擺脫私人化閱讀的單調與寂寞,這種基于社交的閱讀目的在當今社會也越來越流行。社交性閱讀的出現,消費主義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閱讀標準,即閱讀的原則與選擇依據,閱讀標準的確定與閱讀主體、閱讀客體、閱讀目的及閱讀方式等密切相關。隨著消費主義文化的出現,人們的閱讀標準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現象。一方面,很多人的閱讀標準較低,這導致在數字閱讀流行的當下,很多人的閱讀活動被信息推送者所掌控;另一方面,有些人進行閱讀時有較高的閱讀標準,且還會對照自身水準、目的等進行選擇閱讀。前者還表現出兩種形式:一是隨性卻不隨意,即選擇與自己興趣愛好相符合的內容進行閱讀,這是一種高標準的閱讀;二是隨緣而看,這類閱讀往往是看到了就進行閱讀,而不論閱讀的客體性質。閱讀標準呈現兩極化也是消費主義文化的特征之一。此外,由于創作的全民化、大眾化,人們深受信息爆炸的影響,信息數量太多但質量參差不齊,這都使得閱讀標準兩極化日趨嚴重。
閱讀環境,即閱讀主體在進行閱讀時所處的空間場所。在消費主義文化影響下,閱讀環境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讀者的閱讀環境意識開始加強,這是消費主義文化帶來的積極影響。近年來,圖書館和書店兩大主要閱讀場所的空間改造可以說正是深受這種變化的影響。但是,人們閱讀環境意識的加強,也存在著意識聚焦點旁落——過分重視閱讀環境。有部分讀者在閱讀時,過于注重環境所代表的象征意義,其對于環境的要求不在于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而是要求要有一個體面的閱讀空間,形式主義傾向較為嚴重,本末倒置,這是不應提倡的。
首先,應加強相關宣傳,促進人們對消費主義文化、閱讀以及兩者之間關系的認識。其次,應推進相關教育,促進人們對消費主義文化、閱讀活動的理解,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引導人們樹立正確消費觀、閱讀觀。最后,應制定并完善相關制度,保障閱讀活動的推廣并進行適當監督,調節消費主義文化對人們的影響。當然,宣傳、教育和制定制度,都需要協調有關各方的力量,而隨著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正在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特色就是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共同建設、共同發展,因此,推進閱讀主體大眾化、滿足閱讀主體的多元需求,也正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相關機構如圖書館應主動積極地承擔更多的責任。一直以來,圖書館在閱讀推廣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說是主要角色,但仍存在許多不足。如,圖書館的服務處于被動態勢,多數服務只針對主動利用圖書館的用戶。因此,圖書館應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人們的生活中,激發與滿足人們閱讀的多元需求。此外,書店、出版商等也應為促進閱讀主體大眾化、滿足閱讀主體的多元需求貢獻自己的力量。
首先,應明確載體形式的變化最終應是為提高閱讀效果服務的,無論載體如何變化,對于閱讀主體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閱讀內容。因此,不能一味地追求載體形式的多樣化和新穎性,避免為新而新。其次,在內容方面,消費主義文化的出現導致了公共話語與個人話語的模糊,這對閱讀客體的創作者產生了重要影響,如創作內容缺失藝術性、思想性等。與此同時,內容雷同的現象大量涌現,由此引發的知識產權案件更是此起彼伏。因此,在內容創作上,作者和出版商應擺脫迎合市場的思維,質效至上,為閱讀主體提供更高質量的閱讀客體。總之,應樹立以提高內容質量為目的、以載體創新為輔助手段的管理觀念。
數字化技術的出現、音視頻技術的高速發展、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改進,使得人們突破了時空的局限,人們的閱讀方式也從平面二維閱讀發展到3D立體閱讀,從文本、圖像發展到音頻、視頻,從視覺體驗、聽覺體驗發展到沉浸式體驗,閱讀方式的趣味性、新穎性、便利性、智能化正在不斷提高。但新興技術的出現與廣泛應用,在某種程度上也使得閱讀方式的人文性減弱。因此,完善閱讀方式,應注意閱讀方式的人文性,提升閱讀效果始終是根本目的。
閱讀目的決定閱讀效果,也決定了閱讀主體的閱讀行為。由于部分閱讀主體對閱讀的本質、價值等認識不夠清楚,加上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閱讀目的異化日趨嚴重。加強閱讀素養教育,有助于提高閱讀主體對閱讀本質、價值與意義的認識,引導閱讀主體確立正確的閱讀目的。可見,如何開展閱讀素養教育是關鍵問題。閱讀素養教育可借助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力量,圖書館、學校、出版商等各方力量都應發揮自己的作用。同時,閱讀主體也應該主動積極地接受相關教育、學習相關知識,以達到更好的閱讀效果。
閱讀標準受到閱讀主體、閱讀目的、閱讀方式的影響。在消費主義文化影響下,閱讀客體會越來越豐富,人們思維觀念轉變的速度也將加快,使閱讀標準呈現出高標準與低標準的兩極化現象,導致閱讀活動難以實現其真正的價值。可見,實施分等分級閱讀意義重大。推廣分等分級閱讀,針對不同閱讀主體的需求、閱讀能力、閱讀目的、閱讀方式等制定不同的閱讀標準,為閱讀主體的閱讀活動提供指導,促使閱讀活動全面開展、高效進行。
從空間建造、設備引進、環境管理與維護等方面營造良好閱讀環境,提升閱讀體驗。首先,在空間建造方面,應增加更多適合公共閱讀的場所。目前,最常見的公共閱讀的場所是圖書館和書店,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隨著閱讀主體大眾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閱讀群體將越來越龐大。因此,尋求新的閱讀空間勢在必行。其次,設備引進是營造良好閱讀環境的基礎條件。閱讀環境中的設備并不是越高科技或越智能化越好,相反,注重的應該是便利性和易操作性,應關注其是否有助于改善人們的閱讀體驗。最后,環境管理與維護是營造良好閱讀環境的必要條件。人性化的環境管理與維護能提升閱讀主體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