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超QIANG Chao;金星JIN Xing;閆東宇YAN Dong-yu
(江蘇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揚州 225000)
人類生產和生活都不能脫離水資源。隨著經濟持續發展,社會需求逐步增加,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基于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理念,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生態系統缺乏完整性,水資源污染嚴重,導致更多組織和個人開始關注環境保護。但是,水利規劃設計中,沒有考慮好環境保護的問題,很多設計基本上都是先發展再保護,導致水環境污染嚴重。因此,水利規劃設計環節,應該逐步增強可持續理念的運用,促使水利行業實現平穩發展。
從水利規劃設計的本身來看,進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落實,應該先改變思想觀念。傳統水利規劃中,大部分人都認為規劃設計是人進行主導的。因此,在規劃和設計環節中,對很多影響因素都沒有進行系統分析,也無法做到掌控,這便會產生相應的消極影響。基于這種情況,必須進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落實,應該改變傳統思想觀念,逐步形成對水資源新的認識。要意識到水利規劃設計環節中,人并不是起到決定因素的,這是基于自然環境的部分因素人類是不能進行掌控,自然環境有其運行規律,只能通過相應的措施來進行積極防范,才能更好的利用水資源,從而對規劃和設計起到產生指導作用[1]。只有貫徹了可持續發展理念,才能確保水利規劃和設計更加合理。傳統的水利規劃中,技術只是針對水利工程建設展開的,并未考慮到通過科學技術來實現環境的協調統一,導致初期的水利規劃與環境格格不入,還存在很多矛盾沒有得到解決。在達成可持續發展目標上,也因此情況受到限制。但是,當前的研究階段不同于傳統模式,不再是簡單的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而是依托科學技術來實現統籌規劃,更加善于利用科學方式進行非工程性的措施[2]。這基于可持續理念的充分運用,借助科學技術進行相對應的水資源開發,還會關注如何實現水環境的自愈能力。因此,只有依托該理念,將科學技術進行充分發揮,并指導水利規劃實現與自然協調統一。
隨著經濟體制逐步完善,政府開始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問題,在水利建設中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是,以往水利規劃設計中帶來了很多問題。在設計規則中并沒有意識到水資源環境保護,因為區域供水不足而大規模進行水資源調動,但是缺水地區并未形成合理的節約意識,造成大量的水資源浪費問題[3]。這些都是水資源利用的現實情況,和水利規劃設計有較強的關系。因此水利建設規劃的不協調和滯后性導致并不能保障水資源利用后的質量。
由于我國水資源東西、南北分布都存在較大差異,有很多地方都常年或者季節性缺水,當地現有水源難以滿足社會需求,造成更多水源和人類生存的矛盾。但是,大部分區域都在追求經濟發展,并未意識到環保意識對水源產生的影響,導致原本稀缺的水資源更加難以飲用。為生存只能通過水源凈化、跨區域調配等方式來補充當地水源需求[4]。二者在資金投入上都較大,基于區域中人們的生存,政府只能加大水資源開發,并未關注到環境保護對水源產生的影響。在規劃設計上缺乏環保意識,未能有長遠的眼光,對水資源重視程度低下。從我國現有水資源規劃來看,因水資源分布不均,通過了多項工程進行跨區域調水,例如南水北調、東水西調等,該水利工程涉及多個省份,改善了北方季節性缺水或者常年缺水的情況,增加了水資源的儲量,讓缺水地區的群眾飲用到質量安全的水。這屬于水利工程設計的偉大貢獻,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被逐步暴露,缺水地區群眾在得到較大規模水資源補充后,多數人已不再和以往一樣珍惜水資源,往往進行大規模浪費,沒有節水意識,導致可持續發展觀念難以進行落實。
我國從建國后,為了實現經濟復蘇,大力發展工業化,取得了一些顯著成就。但是,這個過程中絲毫沒有提出環境保護的觀念,完全是以經濟發展為主,環境保護次之,整個發展理念是先發展后保護。這樣發展模式一直持續到21世紀初期,才得到改善。長達50多年的時間中,經濟取得的成績是驚人的。尤其是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實現了時代大跨越。從東北區域的重工業基地到東南沿海的輕工業,都逐步形成了一定規模。但是,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工業發展離不開廢水的排放,都會經過排管道進入河流,而通過河水流動就會影響到地下水、土壤、動植物的生長,最終造成水環境富養化,土壤鹽堿化,并含有超標的污染成分[5]。并且動植物生長離不開水資源,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鏈條斷裂。經過水汽蒸發,造成大氣污染,進而產生酸雨等腐蝕性天氣,導致更大的危害出現。不但原有的水資源不能繼續利用,還會影響周邊的農業生產不能進行,更加危害居民的身體健康。一旦進行水利規劃設計,將無法找到有效的方式,只能通過環境保護的技術,對污染進行降低,對生態進行恢復,但是需要投入較大資金。而且整個不可能短時間完成,生態環境需要進行緩慢修復,阻礙了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發展。
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主要通過供求關系進行實現的,但是水資源只能依靠政府來進行調節。基于經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加上農村人員逐步向城市區域轉移,城市對水的需求逐步增加,但是其中浪費也很多,甚至導致城鄉供水失去平衡。在水利規劃設計環節下,由于缺乏城市和鄉村的統一協調,導致此問題更為嚴重。城市大規模用水需求,但是生活污水的排放很多都得不到處理,直接流入了河流中,導致江河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因此,這需要水利規劃部門對水資源的開放進行合理規劃,從而實現水資源運用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理念是當前水利事業的核心思想,只有較好的發展觀念進行支撐,才能找到符合規律的發展途徑。通過對該理念的研究,不僅僅可以影響到水利工程的設計,也是逐步增強水利企業工程競爭優勢的方式。此舉體現了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對改善和優化水資源分布和運用有現實意義。但是,我國目前多數水利工程和設計還是沒有轉變觀念,將傳統理念還在落實中,導致實際施工環基本上未能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此,應該加強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宣傳,采取合理的方式讓更多人記住和理解該理念,并制定詳細的培養計劃,用以指導相應的組織學習,讓員工在實際中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從而形成較好的水利發展的觀念。
在新一輪的江蘇省河湖保護規劃修編工作中,相較上一輪保護規劃編制,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理念,全面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強化空間協調與依法管控,統籌功能保護與資源利用,逐步建成“河安湖晏、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支撐“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
水利規劃設計的全過程都必須在相應的制度下進行,并能通過制度對各類行為和環節進行控制。因此,建立健全實力工程制度,應當逐步提升工程建設質量。當前階段,大部分水利工程管理者都開始重視制度建設,并與相關部門共同制定出適合水利規劃設計的制度。在制度中應該加強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落實,從而依托制度讓法律成為有效武器。通過該模式,水利工程人員工作實現了個性化,也可以將智能設備和軟件進行運用,推動水利工程設計的現代化和信息化。但是,這種理念在水利工程運用較短,導致最終成型的制度可能不能遏制或者制約某種行為。因此,需要高效發揮作用,根據現實情況對可疑問題進行排查,有利于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相關機構在制定制度過程中,應該遵守與水利工程的相關的法律。應當考慮到水利工程的運用情況,建立更加完善的監督機制,將崗位責任劃分到每一個員工;嚴格控制污染水的排放,一旦通過檢測發現周邊水域或者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需要對其進行溯源,嚴懲相關企業,確保污染水排放安全。
江蘇省新一輪河湖保護規劃中,明確指出省管河湖應采用流域管理與行政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落實河長制,在河長制組織框架下,進一步完善管理組織體系,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目標責任制。對相關部門(單位)和各級河長履職情況、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開展定期檢查和逐級年度考核,強化責任追究。加快推進段格化管理,制定管理辦法。
社會經濟發展,推動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為實現水利規劃計劃提供了技術支撐。科學技術的飛躍,促使產生了多種多樣的技術,都實現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現代科技的發展有其社會背景,只有存在市場需求才會被設計出來。而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基于環境污染嚴重而產生的,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措施,防止水資源污染進入死循環。在規劃設計中應該考慮經濟發展與農業間的關系,充分認識二者需求的聯系。通過系統分析來解決灌溉需求過程的結構性,從而確保水利工程可以滿足社會需求,也不會阻礙經濟發展,有利于水利工程建設中實現環境保護的要求。因此,相關機構應當借鑒當前國外環保技術的設備,通過設備引入、人才招募等,為水利規劃設計提供環保技術支撐,從而保障了工程質量安全。而且,不僅僅水利涉及到可持續發展,未來各行業都會涉及。
江蘇省新一輪河湖保護規劃中,積極推動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長江水文、水質、水生態、岸線利用狀況等進行動態監測,建立健全監測預報預警機制及監測體系,開展岸線調查評價、水生生物完整性評價等,評估河道保護狀況。
水利規劃設計不可能完全借助計算機進行實現,發揮主要作用的是設計人員。在前三點措施談到加大宣傳、引進環保技術等,但是一旦涉及到具體的工作落實,還是需要相應人才進行設計、規劃以及影響因素分析等。這表明水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應當借助專業人員進行。設計部門需要明確哪類人員缺乏,或者其專業性不強,可以通過培訓來增強水利規劃設計人員的綜合能力。而水利工程中高素質人才,就是擁有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人員。在過去很長時間中,多數設計人員都有普遍的問題,即只關注水資源的利用程度,并不重視水資源運用過去前后的管理,導致很多水資源得不到水利部門的重視,無法得到使用。水利部門應該建立常態化的培訓制度,結合相應的培訓課程,逐步增強水利人員的專業性,并掌握先進的治水技術;通過內部人員選拔,落實好常態化考核,將其中技術過硬、專業性強的人員提拔為主力;結合外部招聘,設置相應的考核方式,逐步增強水利規劃設計部門人員的結構,有利于形成專業人才隊伍;也可以與水利專業高校簽訂訂單式人才合作戰略,將水利部門或者機構作為水利專業學生的實訓基地,通過高校的專業性來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水利人才,結合以老帶新增強其適應性,有利于人才體系優化和調整;增強水利人員的探索和實踐精神,對可持續發展理念要保持堅定信念,有利于水利規劃實現更好發展。
針對現有能源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并逐步加大對新能源的開發力度。應當珍惜現有水資源,不能以為水資源可以不斷開發,就形成水資源是無窮無盡的意識。這種思想觀念只能促使更多地區或者機構繼續加大水利開發,增加水環境的壓力,最終可能會導致水生態環境無法修復。水利工程的建設得益于國家政府資金的扶持,受益區域應該本著感恩態度,進行資源的節約使用。要認識到資源不僅僅當代人使用,還會關系到后代使用。因此,在針對水資源中新能源的開發中,盡可能選取綠色清潔能源,對存在污染性的能源予以摒棄,從而保護自然環境,也維護了水環境的生態平衡。
水利修復不同于水資源環境的自愈,而是將相應的科學技術在水利工程進行運用,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修復。這是被動式的修復手段,相對于主動性的自愈過程來說,減少了修復時間,可以降低污染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利人員的工作壓力。我國所有的水利工程基本上是不存在共性的,大部分水利工程在規模上存在差異性,設計上也不同,純粹依托人工進行維護,是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的。因此,需要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通過技術對整個水利工程的運轉進行監督和管理,并動態化收集其中的數據,形成大數據資料。結合后臺數據自動分析,及時找到已發現或者潛在的問題,減低了水污染發生的概率,更好避免不必要的風險發生。對部分問題可以依靠自動化設備進行修復,系統直接運行,形成修復記錄上傳終端就可以;對設備不能修復的,及時匯總上報人工處理端,便于工作人員制定好修復策略。通過這樣的模式,可以減少人力、資源等,還可以有效調整好水利工程。對我國水利規劃設計實現可持續發展起著重大推動作用。
江蘇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正在對流域及區域洪澇災害社會化管控與全景分析平臺構建進行相關研究,爭取構建一體化系統平臺,將歷史與現狀事件、自動與人工計算、規則與經驗調度統籌結合,集形勢監視、形勢預判、方案研判、方案必選、指令生成、執行反饋、效果評價等決策功能于一體。平臺可實現智能型語音互動,三維沉浸式過程展示,VR動態實景化會商,為現代化洪澇災害防御和管理提供決策支撐。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原有的水利規劃設計中的問題暴露出來,為此只能通過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行解決。基于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水利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逐步加強,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得到有效緩解或者解決。可持續發展理念一直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在水利規劃設計中也將發揮巨大作用,有利于水利工程與自然環境實現和諧共生。通過理念的轉變,增強水利工程人員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認同;健全建立水利工程制度,依托制度來限制和規范水利規劃和設計的工作,有助于提升規劃和設計的科學性,確保水利事業得以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