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雅倩 衢州職業技術學院
電影《中國醫生》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影片聚焦武漢抗疫一線,將以武漢醫護人員及各省市援鄂醫療隊為人物背景,從人性的角度,運用獨特的敘事,以及極具沖擊力的鏡頭語言,全景展現抗疫一線充滿奉獻和犧牲精神的中國醫護人員的感人故事。如今主旋律電影已經成為宣傳主流價值觀的重要媒介。主旋律電影不再拘泥于以一條線敘述歷史人物,其題材更加豐富,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1]。本文聚焦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塑造方法,探析人物塑造對影片藝術創作的影響。
張涵予所飾演的院長作為電影的主要角色承擔著為一部獻禮片奠定情感基調的任務。當疫情告急金銀潭醫院召開全院大會,張院長在所有人入座后姍姍來遲,對院領導的爭吵視而不見,坐下后看似對身旁的人說話實則刻意拉近了話筒使全院人都能聽見:我們必須盡可能收治病人。而后的發言也值得玩味,先是強調黨員入黨時的誓詞極具壓迫性,緊接著許諾人員與物資的援助很快就到。在動員大會上幾句話的發言里“大棒”與“甜棗”并存,結合之前“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言行與干凈利落地理清“由我來負責”這一原則性問題。導演巧妙地捕捉到中國基層組織中,正面的領袖往往是如何解決問題,是整個單位的掌舵者。
同時,無私、機敏、果敢是張院長在影片中絕大多數時候所呈現的狀態,這種狀態為整個醫護群體提供了一個強大的精神引領。他身患漸凍癥卻沒有告知大家,不打同情牌,只用自己的專業和責任去說服感染他人。當面對妻子被疫情感染的噩耗,劇情設置得更加揪心,一方面,他不僅無法陪伴妻子,在妻子進方艙醫院了才得知被感染的事實,然而重任在肩,他可以去拯救自己醫院的任何人,卻無法對妻子進行一絲的安慰與陪伴,這種“生離死別”的矛盾與懸念設置,讓遺憾與糾結相互交纏,刻畫出更加有血有肉、同時也值得我們欽佩的醫者形象。他是睿智的,當朱亞文飾演的刺頭醫生陶峻與院長從剛開始的彼此看不順眼,到后面得知其患有漸凍癥,漸漸地兩人之間的距離愈來愈近,演繹出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悲壯。當小羊從剛開始的懵懂無知,還會學習院長跛腳走路,到后期院長全力救治他,影片最后,推著輪椅在醫院的小道中,我們便能夠強烈地感受到,院長身上的精神已經傳遞給了小羊。
醫護人員的英勇與無私在這部影片里體現得淋漓盡致。當疫情襲來,他們在對新冠病毒所知不多的情況下,便與病毒短兵相接。他們也是平常人,他們也會害怕、會恐懼,但因為需要,他們奮勇向前。疫情中生與死的較量,絕望與希望之間的撕扯更讓我們揪心。疫情剛剛爆發,人們對新冠的認知一片空白,沒有特效藥,死亡率不斷攀升。一邊是有強烈求生欲的民眾和不斷涌進醫院的病人,一邊是辦法有限的醫生和短缺的物資。病人都想活,醫生都想救,可現實是死神不斷劫掠著鮮活的生命。因為不斷地失敗,他們甚至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合格的醫生。
片中,朱亞文飾演的陶峻,剛慶幸自己通過插管抽積液救了一個人,不久就聽到病人去世的消息。這樣的結果,顯然超出了他以往的認知,他既震驚,又傷痛。電影中,他經歷了不止一次的失敗。對于一個醫生,他承受的壓力,可謂巨大中的巨大。因為工作性質,醫生們已經見了太多的死亡,但面對如此令人窒息的現實,他們內心的絕望可想而知。可是,他們只能一次次向前沖,直到取得勝利。盡管表面上看上去見慣了生死,但是當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的消失,他們必須將內心的痛苦深藏,為逝者披上那層黃布,是為了給逝者生命的尊重。為了對得起身上的白大褂,他們要承受死亡的威脅,要忍受親情的分離,要扛著疲憊的身體持續工作……
影片中的醫護形象是英勇與無私的,同時也是多面化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最為濃墨重彩的無疑于是幾個主演了,在初次接收病人時,文婷站在高處拿起擴音器的那一刻,結合之前面對試圖插隊的夫婦一場戲,使得這一干練專業到冷酷的角色塑造得極為成功。
而最為“醫者仁心”的形象依舊賦予了文婷。深夜回到酒店,得知疫情前還打著招呼的小賣部老伴去世,一邊聽著亡者生前的語音、一邊流淚吃著方便面的一幕在立意與技巧上都顯得尤為高明。生死是醫生每天都面臨的命題,可當死亡降臨到自己身邊打交道的、活生生的人身上時,專業的醫務工作者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一常見的命題:這也是生命的含義,除去患者的身份那更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全體的醫護人員為救人拼盡了全力,哪怕不受患者理解,也要默默地收起委屈。李晨飾演的醫生為張子楓飾演的女生送去他家人的死亡通知書,被生命的脆弱以及帶給在世的人的巨大傷痛深深地震撼著,并且把自己的遺書給了女孩。這也是他內心柔軟的地方。
看似與主線無關的小細節塑造人物在《中國醫生》中的小羊醫生身上進行展現,達到了另一種藝術效果。易烊千璽在這部影片中飾演實習新手住院醫生楊小羊,易烊千璽為這個角色貢獻他炸裂的演技和不少淚點。因為病情的原因,易烊千璽飾演的角色大多數時間都是戴著口罩或者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幾乎看不到他的面部表情,所以他只能靠眼睛去表達需要的情感,這就大大增加了他的表演難度。從影片一開始動員大會時的他內心的猶豫、糾結、害怕,到看見周圍人都主動申請時,他的眼神也開始透露了人物的心理活動,他內心的想法也開始改變,由之前一個懵懂充滿學生氣,故意淘氣模仿張院長走路姿勢的一個男孩逐漸成長成為一個有擔當的男子漢。而易烊千璽的眼睛似乎會說話。即使他戴著口罩,只露出雙眼,你也能透過眼睛看到他的獨有的 靈氣。
影片開始的兩個小細節很是有趣,跟在張院長身后悄悄不懷好意學他走路的姿勢,僅僅一個鏡頭便塑造出了一個頑皮青年的形象。而在大會上舉手表態時小羊醫生先是四處觀望他人,最后才緩緩舉起了手,正也正是無數年輕人面對危機時的真實寫照?!安骞堋边@一貫穿小羊醫生成長的情節一開始便埋下了不易注意的伏筆,文婷醫生第一次為患者插管時,楊小羊站在一旁空手模仿——這為之后他第一次插管時的遲疑、被更有經驗的醫生批評與排斥埋下了伏筆。因此當陶峻、文婷與小羊三人并排,兩位經驗豐富的醫生像考試一般問著他關于ECOM的問題時,觀眾明白了小羊這一角色設計的用意:醫學是一門建立在經驗之上的學科,一代代的傳承使得現代醫學不斷發展至今。同在疫情中出生的嬰兒一般,極具少年氣的楊小羊作為新生代傳承著醫學的經驗,他代表著未來。
電影命名為《中國醫生》,醫護是電影中絕對的主角,但疫情背景下的普通人形象同樣也描繪得極為生動。當面對生死時,人性的弱點會被放大,醫院初次接收患者,慌亂、恐懼以及面對死亡的人性在幾個鏡頭的拼接下異常逼人。歐豪飾演的快遞小哥金仔與妻子小文尤其值得關注,電影里醫護代表著救死扶傷的英雄,這對夫婦便是電影中普通人的代表和縮影。他們當然是凡人,初次登場便因孕情質疑醫院與醫生是每個在緊急關頭對醫療資源渴求到極點的凡人的寫照。
凡人有著自己的智慧,居家房屋中被塑料布隔開的兩個空間是他們作為不具有專業醫學知識的凡人能想出的最穩妥的隔離措施。那真的有用嗎?和疫情初期物資緊張時一個個普通人想辦法自制的“口罩”、各種稀奇古怪的自救措施一樣,站在專業的角度上看當然是沒用的。災難面前盡一切所能保護自己與家人,便是所有“命如草芥”的凡人們的“生生不息”。
歐豪飾演的外賣員金仔,雖然答應了懷孕的妻子不會接單,但當用戶打來電話,當他在電話中聽到嬰兒的啼哭,一番掙扎后,他還是出發了。那時,他感染新冠的妻子,剛剛經歷生死考驗,生下了可愛的女兒。當生活因為疫情停擺,武漢的外賣小哥們勇敢走出家門,用自己的微薄力量為他人的生活提供便利,讓城市漸漸活起來。金仔作為一名快遞小哥重回崗位的那一個電話無法忽視,當聽到嬰兒的哭聲他終于下定決心冒著危險重回崗位——他是一名父親,而后也是為了“寶寶的奶粉”于疫區中四處奔波。這就是凡人,他們是母親、父親、女兒和兒子。災難面前看似微不足道,卻做著最英雄的行為。金仔這一角色,是成千上萬外賣小哥的代表,也代表著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這些閃光點微若螢火,卻照亮了前方的路。
以事件的因果關聯作為情節發展的推動力。線性敘事是以因果作為情節發展的推動力,再產生新的因果,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并使各情節點之間相互發生聯系的敘事結構。線性敘事結構從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高潮、結局進行敘事,以時間線索作為主線,注意情節的完整性,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安排故事[2]。
在敘事情節上,影片以時間為順序,每個人、每個家庭甚至整個武漢的命運因為新冠疫情而交織匯聚在一起。情節設計緊湊而真實,如醫護人員頂住壓力為新冠患者接生,拼盡全力迎接新生命的到來;院長張競宇面對已感染新冠肺炎妻子,自己仍堅守崗位……這些情節將觀眾帶回了一年前新冠疫情病區的一線,展現出每個普通人的悲傷痛苦與責任擔當。
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電影《中國醫生》中張子楓出場雖然只有幾個鏡頭、短短幾秒鐘的戲份。但充滿能量、極具張力。一句“叔叔……”就像是切洋蔥時汁液濺入眼睛,瞬間破防、催淚無數。電影中對人性的思考、探索,對善與惡、美與丑的刻畫描寫,結果撲了空。感性與理性的矛盾、意志與本能的沖突、左與右的糾結、進與退的抉擇也通過敘事進行展現。例如面對生死,人們近乎瘋狂地撞擊醫院,只為了有一個活下去的機會,醫患關系的對立與融洽,都通過矛盾、懸念的設立進行展現。在醫院里樂于助人,安靜,善良卻在看到無數病人難以救治時崩潰大哭的上海援鄂醫療隊隊員吳晨光(李晨飾)。表面嘻嘻哈哈,但內心細膩,敢于嘗試的廣東仔陶峻(朱亞文飾)。在改編的電影中,他們的鏡頭最多,是主角,但在真實的現實生活中,他們卻是億萬人群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他用自己的初心去治愈每一位需要他們的患者。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戲就是文婷將要為一位孕婦進行剖宮產手術時,外面是肆虐的病毒和眾多等待救治的病人,里面是命懸一線,兩條鮮活的生命,在這樣的壓力下,文婷和同事依然處變不驚,順利完成這場手術。導演通過描寫這種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過的一場手術卻在特殊時期下顯得如此艱難,在外部環境的烘托下突出醫護人員們的偉大和辛苦。他們每一個人或許并非天賦異稟,醫術精湛,但是他們卻有一顆溫暖,執著和熾熱的心,在國家,人民有難時挺身而出用自己的信念、擔當與責任構建起一座座直通病人心底的橋梁。
影片的鏡頭語言運用巧妙,以不同程度的特寫,長鏡頭等方式來吸引觀眾眼光。當醫院首次接收病人的時候,以此時的大廳為長鏡頭主體部分,向觀眾展示了疫情時期人人為活命下去的渴望,在醫生被群眾弄傷倒地這一特寫鏡頭,將醫生的冷靜處理傷口,將醫生的無私展現在熒幕上,以強烈的真實感:強調處理效果不服,擴展了熒幕空間,提升了段落節奏。影片推鏡頭和特寫鏡頭的配合將影片的藝術張力進一步擴展,在小楓得知父母死后,沒有哭鬧,鏡頭推進,特寫鏡頭下小楓安靜中爆發,給觀眾帶來了一定的感官刺激,推動了劇情的發展,以及疫情中對生命流逝的無奈,引起人們對疫情的文化思考。
影片《中國醫生》導演以細膩的音樂分配增強視聽感染力,強化了視覺沖擊力和心里感染力,道出了醫者仁心的本質,以及大難當前國家不會放棄任何一人這一主題的升華,彰顯出我國的大國擔當。在影片中音樂基調以快節奏為主,將與病魔斗爭賽跑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影片運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當大量病人通過救護車不斷被送入金銀潭醫院的場景與院長不斷打電話解決醫院病床及防護物資不足問題的場景在同一時間互相切換,構成緊張的氣氛,共同表現出疫情初期醫院的艱難;疫情初期市民在超市的瘋狂搶購行為與醫院內秩序混亂的場面,交叉剪輯,體現出疫情初期人們的恐慌與無助,推動情節發展;上海醫療隊醫生吳晨光以及廣州醫療隊醫生陶峻同時在春節期間告別家人支援武漢,他們是疫情期間無數援鄂醫療隊醫生的縮影,表現出疫情期間全國各地齊心協力抗擊疫情的決心。導演利用交叉蒙太奇的藝術手法,自如穿梭于兩個不同的空間,使同一時間不同情節之間產生聯系,共同敘述故事。展現出在疫情背景下,醫護人員和普通人的人物形象。
電影中醫護人物臉上的一道道勒痕,那因為連夜奮戰疲憊不堪地倒頭就睡的身影,那些已經幾乎沒有防護作用的防護服……可以看到,影視作品中的細節往往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夠顯著地增強人物角色的說服力。要想達到通過細節來塑造人物形象,需要導演和演員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因此,演員和導演在塑造人物角色時必須注意體現自身的風格,突出作品最為精彩的部分,避免因為同質化而導致作品泯然于眾在影視劇作品當中,人物的語言能夠鮮明地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征,演員在表演時可以適當地加入自己的情感或者獨到見解,也可以從動作、語言及說話的方式著手,展現人物的個性特征,賦予人物形象強大的生命力。影片中,陶峻飾演的醫生一口廣東普通話,吃著燒鵝的樣子看似不著調,但是又與他的專業性形成了極為有意思的反差萌。還有就是他對于醫生專業形象的塑造,不僅體現在救治過程中,還有他看似尖銳的話實則是對生命和患者的敬畏。在平時生活中,不經意地把口罩拉好,壓緊時更是體現出的職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