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市委常委、溫嶺市委書記 朱建軍
溫嶺是民營經濟先發地和股份合作誕生地,擁有中國水泵之鄉等20 多個“國字號”基地。近年來,溫嶺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時對溫嶺“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囑托,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做強產業鏈、構建創新鏈、提升價值鏈、優化服務鏈,全力鍛造高端制勝的核心競爭力。2021 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增速達4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5 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達20.3%、20.6%,分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3、3 個百分點,全面激活工業強市向2000 億元目標奮進的最強引擎。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以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全面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工程,實現傳統制造向高端制造攀升、向創新驅動轉換、向現代治理提升。一是突出“智能制造”提質效。堅持以科技創新論英雄,全面推進數字化改造、零地技改“雙百”工程,迭代升級“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科技活動全覆蓋,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年均增加15%以上。二是突出“扶優育強”拓規模。深入實施上市企業裂變、億元企業倍增、專精特新培育、上規升級攻堅“四大計劃”,立足科技企業“雙倍增”、高新技術企業“育苗造林”等行動,打造“雁陣”企業梯隊。三是突出“新興引育”優結構。加快引育以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主導的創新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檢驗檢測、信息技術、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讓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未來發展主要增長極。
狠抓創新載體建設,全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一是高標謀劃科創高地。圍繞“兩城兩湖”,在中心城區,重點建設九龍湖科創中心,打造城市未來創新樞紐;在東部新城,依托省級高新園區,提升海洋科創平臺能級,打造副中心科創新城。二是高質建設科創基地。謀劃布局高鐵新城研發基地,深化臺州·溫嶺機電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持續提升省級才創園能級,投用國家級水泵產品質檢中心和工量刃具科創園,加快打造集研發、孵化、加速、公共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區域創新體系。三是高效布局科創飛地。對接“長三角”“粵港澳”等地資源,優化布局市外孵化器、域外創新中心等高能級科創飛地,暢通飛地回流對接機制,實現“借梯登高”。
深入實施人才創新首位戰略,深化“人城產”融合,以城留才,打造人才“強磁場”。一是精準引才。實施重點產業緊缺人才引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梯隊建設、優秀大學生“雁歸”等工程,精準繪制“人才圖譜”,推動產才供需精準匹配。創新柔性化引才模式,以“顧問指導”“周末工程師”等方式,靈活與異地人才開展合作。二是精心育才。發揮中小企業集聚優勢,建強臺州第一技師學院等高職院校,推動聯合培養、接續培養,壯大本土高級技工隊伍。常態化舉辦創業大賽、高端峰會等活動,促進人才智力共享。三是精誠留才。提升城市能級,想方設法解決人才安居、子女教育等后顧之憂,全方位提供品質生活保障。完善市領導結對高層次人才制度,深化“人才一件事”,上線“溫嶺人才碼”,建強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構建多元集合的人才創新生態圈。
構建“產學研用金、財政介美云”十聯動創新創業生態,建設多層次的科技創新支持體系。一是資源向創新集成。持續推廣“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攻關新模式,加強產學研合作,增強創新需求與科研供給之間的融通對接,鼓勵有能力的企業進行技術協同攻關,推動主導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整體突破,促進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成果共享。二是政策向創新傾斜。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持續提高財政科技投入水平,確保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30%以上。大力發展科技金融、人才金融、綠色金融,發揮產業基金作用,助力企業解決融資難題。三是力量向創新匯聚。完善落實“1+18+X”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成中國(通用機械)知識產權快維中心,護航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強化“圍墻內的事企業干、圍墻外的事政府辦”理念和“有求必應、無事不擾、隨叫隨到、服務周到”的工作機制,盡量實現企業辦事“零審批、零跑腿、零費用、零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