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嗶普星人
21世紀初,干細胞領域成為人類的科學想象力的奔騰之地。我們開始暢想怎樣挖掘利用這一生命構建者的神奇治愈能力。再生醫學的時代似乎正在到來:我們很快將會通過干細胞來修復和替換受損的心臟、關節、脊髓、腎臟、肝臟、氣管、眼睛等?;蛟S未來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干細胞修復不了的!20多年過去了,如今我們卻還在等待。
盡管干細胞研究前景廣闊,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也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再生醫學時代仍然只是一個夢想。如果你覺得難以認同,原因或許在于你此前聽說過干細胞診所直接為就醫者提供針對各種疾?。ò滩?、阿爾茨海默病、關節炎甚至COVID-19)的治療。然而,這些都是未經檢驗的療法,尚無嚴格的臨床試驗確證其有效性,而安全性問題也始終存在。
令人沮喪的是,那些銷售未經證實的干細胞療法的企業正蓬勃發展。據估計,他們每年的全球營業額可達24億美元。對于他們來說,干細胞就是“包治百病”的搖錢樹,而所謂的干細胞研究卻成了偽科學。
到目前為止,只有一種干細胞療法是經過檢驗的,那就是骨髓移植(即造血干細胞移植)及其變體——通過靜脈輸注造血干細胞恢復患者的造血能力,從而治療一系列疾病。骨髓移植在20世紀50年代由唐?托馬斯(Don Thomas)等研究人員首創,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被用于治療白血病等疾病。目前全球已經進行了超過150萬例造血干細胞移植,大多數骨髓接受者都成功延長壽命,也提升了生活質量。
骨髓移植當然是再生醫學的一種形式,但如前文所述,它很早便出現并流行了,比21世紀以后各路干細胞療法早了幾十年。多年來,數十萬份科學研究探索了除骨髓移植外其他干細胞療法的可能性,但基本都沒能取得多大成功。
一個主要例外是間充質干細胞(MSC,被一些科學家視為干細胞)獲批用于治療克羅恩?。ㄒ环N原因不明的炎癥性腸?。┖鸵浦参锟顾拗鞑。ㄓ梢浦参镏械奶禺愋粤馨图毎R別宿主抗原引發)等免疫疾病。不過雖然間充質干細胞研究是一片成果豐碩的生命科學沃土,但MSC終究不屬于再生醫學——科學家判斷,移植的MSC無法修復受損的組織和器官,只能釋放有用的化學物質。
盡管如此,我們也沒有理由絕望。再生醫學尚未兌現其潛力并不意味著它永遠進入不了我們期待的未來。醫學史告訴我們好事總多磨,骨髓移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毫無疑問,干細胞研究正蓬勃發展。它教會了我們很多關于身體如何運作以及如何治療疾病的知識。
學界近期研發的“類器官”尤其令人興奮。類器官是從干細胞培養而來的,通常結合了幾種不同類型的細胞。這些細胞會自發地形成微型器官,例如微型大腦或心臟。與常規二維細胞培養相比,類器官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人體內發生的情況。
鑒于此,如果你期待著一場干細胞革命,那暫且保持觀望吧。短期內它無法實現雄偉的藍圖——而且干細胞騙子們試圖劫持這一夢想。但從另一方面看,干細胞真的擁有無限可能。
盡管干細胞研究是一場基于實驗室的革命,但其臨床意義是巨大的。干細胞正全面加速新藥研發,有望幫助我們更便捷輕松地確定哪些藥物用于臨床試驗以及它們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資料來源 New Scien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