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君
(浙江理工大學,浙江杭州,310018)
在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國開啟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新征程。實現共同富裕以高質量發展為內核,需要滿足人民在方方面面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浙江省在推進共同富裕進程中,堅決扛起探路者責任,積極踐行創新發展理念,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共服務優質共享、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方面開展先行示范[1],積極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搭建“1+6+N”共同富裕重大改革體系架構[2]。
高等教育在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一方面,構建符合新時代特點與要求的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建設終身學習型社會,努力實現教育公平,本身就是實現共同富裕“公共服務優質共享”先行示范[3]的重要目標之一;另一方面,作為開展高等教育的主體,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重要職能,在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環節中提供思想、智力和人才的支撐與保障,是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重要力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省屬重點高校要主動肩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擔當,把“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對高校的內在要求作為指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工作開展的依據。
學科建設在高校事業發展中處于龍頭地位,學科評價作為其中關鍵的一環,其所彰顯的價值導向也能從學科內涵建設角度反映出新形勢下高校事業發展被賦予的使命和責任。教育部學位中心2020 年開展的全國第五輪學科評估是一次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學科評價體系的積極探索。指標體系中蘊含的“質量、成效、特色、貢獻”的價值導向[4]充分反映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實施教育強省戰略對高校學科發展提出的內在要求。基于高校的五大基本職能,第五輪學科評估指標體系設置了四個一級指標,其中“人才培養質量” 處于核心地位,位于指標體系首位,其后是“師資隊伍與資源”“科學研究水平”以及“社會服務與學科聲譽”[4]。通過分析第五輪學科評估指標體系中各二級指標和觀測點的設置,結合《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 年)》[3]中的具體發展目標,歸納出高校學科內涵建設對大力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積極意義。
人才是21 世紀重要的戰略資源,以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人才培養是現代大學的核心使命,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的培育地,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輸送中堅力量。第五輪學科評估開創性地將“人才培養質量”這個一級指標置于評價體系的首位,愈發關注高校學科建設中的育人質量水平,在明晰人才培養工作重點的同時,也對未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從學生培養質量評價來看,在歷次評估的人才培養過程管理、在校生培養質量和畢業生培養質量的評價基礎上,新增“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指標[4],重點評估學科“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工作開展情況,突出在課程思政改革、意識形態陣地管理、基層黨組織建設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和主要成效[4]。這就要求學校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把“立德”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進行深度融合,提升課程思政建設,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引導青年學生將個人奮斗的“小目標”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的“大藍圖”,讓青年人才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內生動力。在畢業質量評價中重點關注畢業生就業情況,綜合考察畢業生的整體就業情況和個人職業發展質量。努力擴大中等收入人群,提高低收入人群工資水平是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要目標。高校畢業生作為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方面[6],是落實“擴中”“提低”行動的重點人群,以學科評估價值導向推動畢業生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有利于促使更多低收入人群進入中等收入行列。評價體系指標設置尤其關注學生赴基層、艱苦地區就業情況,鼓勵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寫在祖國大地上,為念好新時代“山海經”、助力實施山海協作升級版、實現山區26 縣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儲備。從師資隊伍建設評價來看,新增“師德師風建設成效”指標[4],重點考察學科師德師風建設機制與成效,注重先進典型的激勵作用,考察學科青年教師隊伍情況,重視隊伍可持續發展能力。這也為高校開展教師評價改革指出了更明確的方向,一定要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評價的首要因素,全面提升教師育人能力,促進師德師風與專業技能相統一,為高水平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環境,打下堅實基礎。
高校作為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勢必會在科技創新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出重要作用。第五輪學科評估在整體上突出質量、貢獻和特色,這也從教育評價層面為高校科技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學科評估指標體系關注原創性、前沿性、突破性學術成果,重點考察學科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需求情況,以及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實際貢獻[4],淡化以往評估中的規模導向,引導高校科技創新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在浙江省大力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時代浪潮中,高校科技創新更應緊緊圍繞“填補空白、面向未來”的關鍵領域[7],例如“互聯網+”、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科創高地,著力加強關鍵問題原始創新、推進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全方位、多層次持續提升學校和教師的科技創新能力,助推浙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鼓勵教師積極投身山區新發展行動、“兩山”轉換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新時代山海協作等行動中,主動圍繞數字經濟、地方文旅、基層治理等區域社會發展的“基層命題”開展科學研究,培養一支行走于鄉村、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師資隊伍,讓學校能夠為共同富裕提供更快捷有效的技術知識供給、產品研發供給、鄉村技術人才供給服務[8]。
高等學校作為高水平人才聚集地,開展社會服務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社會責任。第五輪學科評估中相關指標的變化也很好地印證了高校社會服務方面的貢獻在衡量學校整體發展水平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具體來說,第五輪學科評估加大了評價體系中社會服務部分的指標權重,增加了學科填報的社會服務案例數量,擴大了案例覆蓋范圍和種類[4]。不同類型的學科對于社會服務的考察側重點有所區別,在哲學社會科學門類中更注重考察學科在傳播、發揚文化以及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等方面發揮的實際作用,而在自然科學門類中則更關注學科在生產實踐中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能力以及解決生產實際中關鍵核心技術問題的能力[4]。浙江省正在加快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以更好地筑牢實體經濟發展根基,夯實共同富裕產業基礎,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社會服務的功能與作用,以浙江標志性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需求結合學科特色為切入點,鼓勵學科深入產業實際,通過組建創新聯合體、建設校企共性技術平臺等方式[3],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快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更深層次地推動產學研一體化協同發展。用科技賦能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為拓寬“兩山”轉化通道,加快產業鏈集聚裂變發展,探索“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新路徑,打造山海協作工程升級版,高水平建設“產業飛地”、山海協作產業園提供科技支撐。
社會實現共同富裕與個體實現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除了物質生活外,人民精神生活層面上的共同富裕也是整個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環節。高校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文化下鄉進農村等社會服務,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有利于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8],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塑造社會新風尚,通過思想進步來推動社會進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強共同富裕輿論引導,倡導共同富裕新理念,澄清各種模糊認識,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難情緒,為實現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四大戰略定位”[9]的重要目標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整體而言,在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上,高等學校圍繞大學的基本職能開展的學科內涵建設的有益探索,也正是對于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中“爭創新時代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打造高質量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培育高水平學科”這一發展目標的積極回應,是實現浙江教育強省戰略目標、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邁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已經啟航,高校應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圍繞學科建設中心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實現國家所需、浙江所能、群眾所盼、未來所向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