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燕
每年開學初,總能在小學門口看到一些哭鬧的孩子,或由于孩子不肯上學而情緒爆發的家長,這些都是因為幼小銜接不到位導致的。如今國家大力倡導零起點入學,知識零起點更需要做好能力和習慣的銜接準備。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二實小幼兒園及山東省威海市第二實驗小學從園、校實際情況出發,利用優勢資源,以幼小銜接課題《以“習慣培養”和“課程架構”為基礎的幼小銜接策略研究》為依托,探究有效的幼小銜接實施策略。
建立園校協同機制,多角度調研,為幼小銜接有效開展奠基。園校領導高度重視課題研究,成立課題研究專項小組,根據不同學段、不同身份編制調查問卷。從大班幼兒、小學一年級教師、不同年齡班家長中選擇240個樣本進行調查,了解他們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存在的困惑。根據調查結果統計、提煉幼小銜接真問題,以亟待解決的共性問題為基點,全方位分析,商定有效策略,為幼小銜接工作全面開展做好規劃和布局。
拓展策略,讓銜接“貼地而行”。一是打造互通環境,共建多功能游戲區。為增加幼兒和小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我們打破幼兒園和學校的壁壘,展開“拆墻改門”行動,通過常態性互動讓幼兒對小學生活產生向往;改造戶外環境,打造共享共用的多維場地。我們設置幼兒和小學生一起游戲的場地,打造自然、和諧、無縫的幼小銜接環境,打破幼小銜接家長焦慮的心理防線。
二是幼小銜接月,四次“走進小學”。4月是“小學,你好”主題實施月,教師們帶領大班幼兒多次走進小學觀摩校園環境、體驗小學豐富的生活。比如讓大班幼兒觀摩小學圖書館,引導幼兒養成傾聽、閱讀、書寫的好習慣。幼兒在感受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了解小學,激發向往。
三是請進來,讓小學教師“入園授課”。5月,大班幼兒教師和一年級教師共同分析了幼兒知識與技能的發展規律及幼兒進入小學后的困難點,確定了四大習慣養成教育幼小銜接課程——傾聽習慣、讀書習慣、書寫習慣以及自理習慣養成課。一年級教師分四次走進幼兒園課堂,帶領大班幼兒感受小學的習慣養成課堂。6月,一年級教師以觀察者的身份進入幼兒園,從表達力、注意力、小組合作等方面記錄班級幼兒整體情況,對每個幼兒進行分析,還與大班幼兒教師開展深入教研,和家長溝通幼兒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具體的指導方法。
四是畢業生入學后追蹤隨訪。9月底,一年級教師從多個維度對入學的孩子進行分析,并和幼兒園教師進行溝通;幼兒園教師和家長線上交流孩子進入小學后的情況,并填寫問卷調查表;10月,大班幼兒教師走進小學,讓孩子們分享進入小學的趣事。
園校讓幼小銜接工作從形成目標、實施過程、跟進與反饋到重整目標,形成一個閉合的圓環,不斷完善和精進閉環管理,真正讓幼小銜接落地。
跟進反饋評價體系,推動銜接良性循環。園、校依據《大班幼兒下學期學習與發展目標體系》,編制幼小銜接之《大班幼兒下學期學習與發展評價體系》,結合日常的活動觀察及家長的訪談內容,定期對幼兒進行評價,確定幼兒的各項發展水平。針對幼兒的弱項,我們通過開展家長沙龍活動、一對一約談等,和家長商定教育策略,支持幼兒持續發展。一年級教師針對幼兒園畢業生進行點對點評價,開展不同學段教師座談會,記錄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在綜合多方面評價之后,我們看到孩子成長的真實軌跡,為下一步深入和完善幼小銜接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家園共育,齊心發力,推進幼小銜接高效展開。幼小銜接精準落地,家庭是實施環節中重要的一環。我園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全面打造信息溝通平臺,幫助家長止“焦”,掌握科學育兒方法。
經過前期調查,我們發現58.1%的家長重知識、輕習慣,于是在學期初組織幼小銜接家長會,讓教師從多方面解析幼兒園與小學的不同;教師針對個案進行觀察記錄,不定期進行電訪、個別溝通,達成家園合力;針對家長“如何提高孩子專注力”等疑問,幼兒園教研組制定專注力訓練內容,鼓勵家長對幼兒進行能力訓練。畢業生入學后,我們針對進入共同體學校的74名幼兒進行跟蹤調查,發現完全適應小學生活的比例達94.59%。
幼小銜接,依“教育所是”而行,園、校、家三方合作,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減緩坡度,才能助力幼兒在“自然而然”中順利過渡到小學。
責任編輯:王妍妍